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25 22:47
今日A股缩量调整,大科技主线全线飘绿,而可控核聚变概念逆市大涨领涨市场。
一、市场动态:逆市领涨+资金切换
1. 板块表现
A股缩量调整
:今日两市成交额萎缩,大科技主线(AI、机器人、半导体)集体回调,资金流出明显。
可控核聚变概念逆市大涨
:板块内多只个股涨停,成为唯一强势主线,资金承接力度强于AI等高位题材。
2月5日以来
:呈现“小步碎阳”上升通道,成交量温和放大,表明资金逐步流入。
短线逻辑
:作为较新题材,股民认知度低,先手资金具备题材发酵优势,后续或吸引更多跟风盘。
2. 个股表现
领涨标的
:如中核科技、西部超导、中国核建等细分领域龙头,兼具核电与军工属性。
资金流向
:主力资金连续3日净流入,融资余额周增超20%,显示短期市场热度。
二、概念解析:可控核聚变的核心价值
1. 技术定义与应用场景
可控核聚变
:通过磁约束或惯性约束实现氘氚粒子聚合释放能量,被誉为“人造太阳”。
能源领域
:清洁、高效、近乎无限的能源供应,替代化石燃料与核裂变。
工业应用
:高温等离子体技术可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冶金等。
军事领域
:小型化聚变装置或颠覆传统航母动力系统。
2. 全球发展格局
世界银行拟修改政策,2026年起为核能项目提供资金;
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承诺2050年核电规模扩大3倍。
国内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核聚变研发,2025年目标建成全球最大聚变实验装置(CFETR)。
中信证券预测
: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年复合增速超30%。
核心环节
:超导磁体(53%)、真空容器(18%)、燃料循环系统(12%)。
三、驱动因素:政策+技术+产业协同
1. 政策催化
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核能发展规划》,核聚变作为前沿方向重点支持。
地方政府(如四川、广东)布局聚变产业园,提供税收与补贴。
美国DOE宣布50亿美元核聚变研发预算,欧盟启动“Horizon Europe”聚变计划。
2. 技术突破
EAST装置
:2023年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CFETR
:计划2035年建成,氘氚燃烧试验堆原型机预计2040年投运。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加速推进,中国承担10%建造任务。
3. 产业协同效应
与核电重叠
:超导材料(西部超导)、特种钢材(宝钢股份)、核废料处理(中核环保)等技术共享。
与军工联动
:核聚变装置的高温高压技术可迁移至火箭发动机、装甲材料等领域。
AI优化聚变反应堆控制参数,提升运行效率;
核聚变能源为AI数据中心提供清洁电力支撑。
四、投资策略:聚焦核心环节+订单催化
1. 产业链布局
环节 | 核心标的 | 逻辑 |
---|---|---|
上游材料 | 宝钢股份(特种钢)、西部超导(超导带材)、钨业股份(钨靶材) |
核聚变装置关键原材料,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
中游设备 | 中国核建(装置建造)、中核科技(阀门与管道) |
直接受益于实验堆与商用堆建设需求 |
下游应用 | 华能国际(清洁能源转型)、东方电气(核电装备) |
核聚变商业化后,电站运营与技术服务需求激增 |
2. 短期催化剂
政策利好
:2025年核聚变专项规划落地、ITER项目里程碑进展。
技术突破
:EAST装置新一轮实验成果发布、CFETR关键部件国产化。
订单释放
:国内核电集团招标加速(如中核集团2025年聚变设备采购计划)。
3. 风险提示
技术风险
:氘氚燃料获取难度、等离子体约束技术瓶颈。
政策风险
:国际核技术出口管制、国内资金投入不及预期。
市场风险
:板块短期炒作后资金分流,需关注业绩兑现能力。
五、结论:新主线崛起,布局正当时
可控核聚变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的硬科技,兼具政策确定性、技术稀缺性、产业协同性三大优势。当前板块处于“概念导入+技术验证”阶段,估值溢价合理(2025年板块PE中位数28倍),建议:
短期
:关注超导材料、装置建造龙头(西部超导、中国核建);
中期
:布局核电运营、氢能储能联动标的(华能国际、东方电气);
长期
:持有核心设备国产化企业(中核科技、宝钢股份)。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盘点:
(转自:金融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