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消费电子·周报】腾讯&中国移动发布24年报、GTC召开,看好全球算力投资

2025-03-24 06:52

英伟达GTC:GTC大会召开,主题锁定Agentic AI、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等,核心看好架构升级。1、GPU架构升级,可实现1.8TB/s的片间互联带宽,拥有 15PF 的稠密 FP4 算力,比 GB200 高出 1.5 倍。2、预告下一代AI芯片架构“Rubin”和定制CPU“Vera”,Vera Rubin 的整体性能是 GB300 的 3.3 倍。3、发布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RTX PRO 系列 Blackwell 专业卡4、推出硅光芯片,Nvidia Dynamo开源软件5、Agentic AI意味着AI有了自己的“代理”,具备推理的能力。6、推出世界首个开放、可定制的通用人形推理和技能基础模型Isaac GR00TN1、专为机器人开发而构建的开源物理引擎 Newton及NVIDIA DGX Spark。7、发布英伟达 Halos,聚焦基于 AI 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汽车堆栈。

算力投资:腾讯宣布进入AI重投入期,中国移动25年计划算力投资373亿元。随着AI能力和价值的逐步显现,腾讯加大了AI投资,以满足内部业务需求、训练基础模型,并支持日益增长的推理需求;2024年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主要用于采购更多GPU,以满足推理需求以及云服务的扩展。2025年腾讯计划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继续投资于自研模型,并加速各业务集团AI应用的开发。中国移动2025年公司计划在算力领域投资373亿元,占资本开支的比例提升到25%;通算规模(FP32)累计达到8.9 EFLOPS,智算规模(FP16)超34 EFLOPS。中国移动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部署,构建技术和规模全面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算网大脑实现全国规模商用。

端侧AI:以AI眼镜为代表的AI端侧产业事件密集,看好端侧AI需求起量。市场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25年也被视作AI眼镜的爆发元年,全球AI眼镜市场开始迈入高速增长的黄金赛道,国内AI眼镜即将迎来1-10快速放量阶段。3月21日,2025亚洲AI智能眼镜大会于在深圳举行:华为、小米等20多家展商参展,展示50多个智能眼镜方案;阿里举行通义AI火花会,可能会发布阿里最新的AI终端产品。3月25日,深圳将举办全球AI眼镜创新技术趋势论坛,聚焦AI眼镜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市场趋势与商业合作;会上将发布《2025年AI+AR眼镜产业报告》及《AI+AR眼镜产业图谱2025版》,覆盖芯片、显示、光学等关键领域。3月26日,2025年万亿AI智能眼镜产业趋势峰会将在深圳举行,以“AI+融合、智能视界”为主题,共同探讨智能穿戴未来发展之道。

华为召开Pura 先锋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华为推出首款原生鸿蒙正式版的折叠屏手机,其搭载 16:10 阔型屏(6.3 英寸内屏)与 3.5 英寸 1:1 外屏,首次全面搭载 HarmonyOS 5。Rura X在整机性能和可视面积、可显面积上都有所提升。华为还发布全产品线多款新产品,FreeBuds 6耳机、手环10,智慧屏S6 Pro,以及华为悦彰家庭影院。此外,鸿蒙智行三款新车亮相:2025款M9,问界新M5 Ultra发布,享界 S9 增程版启动预售。并公布了鸿蒙 HarmonyOS 5 升级计划。

智驾:Robotaxi落地在即,技术引领商业模式裂变。Robotaxi具有的安全、价格、高级别智驾三大优势是消费者在决定使用Robotaxi的最重要的三要素。在商业模式上,Robotaxi对应的共享经济模式将引领全球Robotaxi市场商业模式发生质变。Robotaxi市场有较大潜力:FrostSullivan预测Robotaxi将于2026年左右实现规模化落地,随后进入全球扩张阶段,在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届时Robotaxi在中国智慧出行的渗透率将达到31.8%,并在2035年左右提升至69.3%。预计到2030年,中国与全球Robotaxi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4888亿元和8349亿元。

面板:2025年3月电视面板价格涨势收敛,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需求强劲。2025年3月下旬,电视面板价格涨势收敛;显示器面板有望全面涨价,且涨幅稍扩大;笔电面板价格仍持平。面积增长比出货量增长收益效应更明显,面板出货面积呈增加趋势。据Omdia预测,85英寸及以上的液晶和OLED电视以及公共显示器出货量将在2025年增长34%,而10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将首次超过100万台。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需求强劲,面板厂商对其8.5代、8.6代和10.5代产线的产品组合进行调整,采取扩展现有10.5代TFT产线的产能、8.5代和8.6代产线生产更多液晶电视面板、增加三种套切生产方式以及10.5代和8.5/8.6代产线的产品组合转变等措施生产大尺寸面板。

建议关注:

消费电子零组件&组装:工业富联立讯精密闻泰科技(维权)领益智造蓝思科技博硕科技鹏鼎控股歌尔股份长盈精密国光电器长信科技、舜宇光学科技(港股)、高伟电子(港股)、东山精密德赛电池欣旺达(与电新组联合覆盖)、信维通信科森科技环旭电子兆威机电(机械组覆盖)、比亚迪电子(港股)、智迪科技雷柏科技

消费电子材料:创新新材(与金属材料组联合覆盖)、思泉新材中石科技福蓉科技(维权)世华科技

连接器及线束厂商:连接器及相关:立讯精密、华丰科技中航光电(与军工组联合覆盖)、鼎通科技(通信组覆盖)、博威合金;线束:沃尔核材新亚电子兆龙互连金信诺电连技术

被动元件:上游原材料:洁美科技国瓷材料(与化工组联合覆盖);MLCC:三环集团风华高科达利凯普;电感:顺络电子麦捷科技铂科新材(金属材料组覆盖);晶振:泰晶科技惠伦晶体

面板:京东方、TCL科技彩虹股份深天马A联得装备(与机械组联合覆盖)、精测电子(与机械组联合覆盖)、奥来德鼎龙股份(与基础化工组联合覆盖)、莱特光电(化工组覆盖)、清溢光电菲利华深科达颀中科技汇成股份新相微天德钰韦尔股份中颖电子易天股份

CCL&铜箔&PCB:建滔积层板、生益科技金安国纪南亚新材华正新材中英科技嘉元科技(电新组和金属材料组联合覆盖)、诺德股份(维权)德福科技方邦股份、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深南电路兴森科技沪电股份(与通信组联合覆盖)、景旺电子胜宏科技

消费电子自动化设备:科瑞技术智立方思林杰大族激光赛腾股份杰普特华兴源创博杰股份荣旗科技天准科技(电新组与机械组联合覆盖)、凌云光、精测电子(与机械组联合覆盖)、博众精工(机械组覆盖);

品牌消费电子:传音控股漫步者安克创新(与家电组联合覆盖)、小米集团(港股);

折叠屏产业链:东睦股份(金属材料组与机械组联合覆盖)、精研科技统联精密、科森股份、凯盛科技(与建筑建材组联合覆盖)、长信科技、长阳科技汇顶科技

汽车电子:电连技术、水晶光电、舜宇光学科技、联创电子裕太微和而泰科博达德赛西威(计算机与汽车联合覆盖)、菱电电控(维权)、湘油泵(与汽车组联合覆盖)、华阳集团东软集团(与计算机组联合覆盖)、保隆科技(汽车组覆盖)、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达通、四维图新、百度集团(海外组覆盖)、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经纬恒润伯特利(汽车组覆盖)、中鼎股份天润工业中科创达(与计算机组联合覆盖)、诚迈科技、小鹏汽车(汽车组与海外组联合覆盖)、理想汽车(汽车组与海外组联合覆盖)、蔚来、上汽集团、比亚迪(汽车组与电新组联合覆盖);

自动驾驶:禾赛科技、图达通、四维图新、百度集团(海外组覆盖)、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东软集团(与计算机组联合覆盖)、经纬恒润、保隆科技(汽车组覆盖)、伯特利(汽车组覆盖)、大华股份海康威视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带来的不可预测风险,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1.周观点:腾讯&中国移动发布24年报、GTC召开,看好全球算力投资

1.1. 英伟达:2025 GTC大会于本周召开,NV或将提早于二季度推出GB300,看好其出货量及NV链修复

英伟达推出新产品“Blackwell Ultra”。它基于一年前推出的Blackwell架构,结合NVIDIA GB300 NVL72机架级解决方案和NVIDIA HGX B300 NVL16系统。新机架级解决方案的性能是NVIDIA GB200 NVL72的1.5倍; AI工厂收入机会增加50倍。Blackwell Ultra由两颗台积电N4P(5nm)工艺,Blackwell 架构芯片+Grace CPU封装而来,并且搭配更先进的12层堆叠的HBM3e内存,显存提升至为288GB,和上一代一样支持第五代NVLink,可实现1.8TB/s的片间互联带宽,拥有 15PF 的稠密 FP4 算力,比 GB200 高出 1.5 倍。Blackwell Ultra芯片能够单个购买。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AI Server供应链调查,预期NVIDIA(英伟达)将提早于2025年第二季推出GB300芯片。思科、戴尔、惠普、联想、超微电脑等将提供基于Blackwell Ultra产品的各种服务器,亚马逊AWS、谷歌云、微软Azure等也将提供Blackwell Ultra的相关云服务。黄仁勋在活动中推出一款名为“DGX Station”的台式电脑,该电脑搭载单个GB300 Grace Blackwell Ultra和784GB内存,ConnectX-8 SuperNIC支持高达800Gb/s的网络。目前使用 Blackwell GB200 的客户,也都可以平滑切换到 Blackwell Ultra。

英伟达预告下一代AI芯片架构“Rubin”和定制CPU“Vera”,对标现在的Blackwell和Grace CPU。从预览的性能来看,Vera Rubin 的整体性能是 GB300 的 3.3 倍,集 288GB HBM4、13TB/s 带宽、260TB/s 吞吐量于一身。其性能可达 Hopper 的 900 倍,而 Blackwell 是 Hopper 的 68倍。在预览 Rubin 的同时,还前瞻更为强悍的 Rubin Ultra NVL576,拥有 365TB 带宽 4.6PB/s 的 HBM4e 内存,性能拉到 GB300 的 14 倍。

Rubin Ultra 将采用 NVL576 机架配置,并配备带有四个标线大小芯片的独立 GPU,也就是将四个芯片组合成一个芯片,使 Rubin 的速度翻倍,每个芯片可提供 100 petaflops 的 FP4 精度,在机架层面,Rubin Ultra 将提供每秒 15 exaflops浮点运算的 FP4 推理计算和每秒 5 exaflops浮点运算的 FP8 训练性能,比 Rubin NVL144 配置强大约四倍。每个 Rubin Ultra GPU 将包含 1TB 的 HBM4e 内存,整个机架包含 365TB 的快速内存。 NVLink7 接口速度将比 Rubin接口快 6 倍,吞吐量为 1.5 PB/s。CX9 互连也将实现机架间 115.2 TB/s 的 4 倍提升。

对于那些现阶段Blackwell Ultra NVL72都不能满足需求,又不需要搭建超大规模AI集群的客户,英伟达的解决方案是基于Blackwell Ultra、即插即用的DGX Super POD AI超算工厂。DGX Super POD主要面向专为生成式AI、AI Agent和物理模拟等AI场景,覆盖从预训练、后训练到生产环境的全流程算力扩展需求,Equinix作为首个服务商,提供液冷/风冷基础架构支持。搭载GB10芯片,FP4精度下算力可以达到1PetaFlops,内置128GB LPDDR5X 内存,CX-7网卡,4TB NVMe存储,且预装英伟达提供的一些基础AI软件开发工具,可以运行2000亿参数模型。

英伟达正式发布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RTX PRO 系列 Blackwell 专业卡。之前在 CES 上发布的 Project DIGITS 迷你主机,现已正式定名为 DGX Spark,仅需 3000 美元即可获得 1000 TFLOPS 的 AI 算力,DGX Station 搭载一颗 GB300 超级芯片,拥有 784GB 统一内存,AI 算力高达 20,000 TFLOPS。旗舰级的 RTX PRO 6000 系列拥有 24,064 个 CUDA 核心、752 个 Tensor 核心、188 个 RT 核心。英伟达的Blackwell DGX 系统创下 DeepSeek-R1 大模型推理性能的世界纪录。可实现每用户每秒超 250 token 的响应速度,系统最高吞吐量突破每秒 3 万 token。

英伟达将与几家电信行业引领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6G无线技术。英伟达将与 T-Mobile、Mitre、思科、ODC 和 Booz Allen Hamilton 合作开发AI原生6G无线网络的硬件、软件和架构,将提供突破性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为电信公司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英伟达表示,下一代无线网络必须从根本上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才能无缝连接数千亿部手机、传感器、摄像头、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

AI原生无线网络将为数十亿用户提供增强服务,并在频谱效率方面设定新标准。电信企业将合作在NVIDIA AI Aerial平台上为6G构建AI原生网络堆栈。美国电信巨头T-Mobile和英伟达将扩大AI-RAN(人工智能无线接入网)创新中心的合作。

英伟达推出Quantum-X硅光共封芯片、Spectrum-X硅光共封芯片以及衍生出来的三款交换机产品。英伟达公布其采用硅光子学并在其 Quantum InfiniBand 和 Spectrum Ethernet 系列交换机中部署共封装光学器件 (CPO) 的计划,事实证明它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据中心规模 AI 系统中网络的功率需求。这是一个基于CPO合作伙伴生态共创研发的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据中心规模 AI 系统中网络的功率需求。英伟达选择的方案将有 240 万个光收发器,采用两种不同的共封装光学器件方法。

整合光模块的Photonics交换机相比传统交换机,性能提升3.5倍,其每端口可提供1.6太比特每秒速度,能为AI工厂节省3.5倍能源,部署效率可以提升1.3倍,以及10倍以上的扩展弹性。在光学技术上创新,减少激光器使用,提升能效、信号完整性。

AI算力需求增长,英伟达在推理领域构建的新CUDA。Nvidia Dynamo是一个专为推理、训练和跨整个数据中心加速而构建的开源软件,号称是“AI 工厂的操作系统”。本质上,它是一个针对用户需求 token 而无法生产足够 token 之间问题的开源解决方案。在现有Hopper架构上,Dynamo可让标准Llama模型性能翻倍。对于DeepSeek等专门的推理模型, Dynamo的智能推理优化还能将每个GPU生成的token数量提升30倍以上。在 Dynamo、Grace Blackwell NVLink72 超级芯片的加持下,Blackwell 相比 Hopper 可实现 25 倍的性能提升。在推理模型中,这一性能差距扩大到 40 倍。

英伟达推出开源推理模型系列Llama Nemotron Reasoning,基于Meta开源Llama模型优化。通过算法调整计算要求并保持准确性,利用合成数据进行复杂后训练。该系列有Nemotron Nano、Super、Ultra三种尺寸,分别针对不同场景优化,可在任何平台作为英伟达NIM微服务一部分运行。主打高效、准确,相较于Llama本体,这款模型经过算法修剪优化,更加轻量级,仅有48B。它还具有类似o1的推理能力。

NVIDIA Blackwell DGX 系统创下 DeepSeek-R1 大模型推理性能的世界纪录。在搭载八块 Blackwell GPU 的单个 DGX 系统上运行 6710 亿参数的满血 DeepSeek-R1 模型可实现每用户每秒超 250 token 的响应速度,系统最高吞吐量突破每秒 3 万 token。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DeepSeek-R1 671B 模型的吞吐量提高约 36 倍。随着继续在最新的 Blackwell Ultra GPU 和 Blackwell GPU 上突破推理极限,其性能将会继续不断提高。

英伟达推出世界首个开放、可定制的通用人形推理和技能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与谷歌DeepMind和迪士尼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开源物理引擎Newton,用于机器人学习。Blackwell 芯片已经开始全面生产,Blackwell Ultra 超大杯将于今年年底登场,面向企业及个人的 AI 产品也箭在弦上,机器人具身智能时代也即将到来。

英伟达将和 GM 通用汽车合作,打造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面对安全问题,发布英伟达 Halos,这是一个专注于汽车安全的 AI 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是一款从芯片到系统、软件、算法、策略的全方位安全系统,700 万行代码都经过第三方的安全评估。

1.2. 算力投资:腾讯宣布进入AI重投入期,中国移动25年计划算力投资373亿元。

1.2.1. 腾讯:宣布进入AI重投入期,2024年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

腾讯的AI战略已进入重投入期,加速全域产品AI渗透。3月19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随着AI能力和价值的逐步显现,腾讯加大了AI投资,以满足内部业务需求、训练基础模型,并支持日益增长的推理需求。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七年累计投入达3912亿元。资本开支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年度资本开支更突破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创历史新高,主要用于采购更多GPU,以满足推理需求以及云服务的扩展。在持续加码AI投入的背景下,腾讯基于“自研+开源”多模型策略,加速全域产品AI渗透。自研混元大模型推出混元T1和Turbo S,并已接入700+内部场景。生态协同方面,腾讯元宝、微信、ima、腾讯文档等系列产品批量接入DeepSeek-R1开源模型,为用户提供高质量AI体验。

1.2.2. 中国移动:算网大脑实现全国规模商用,25年计划算力投资373亿元

中国移动在算力资源方面适度超前布局,25年计划算力投资373亿元。中国移动首席执行官何飚在3月20日晚间举行的公司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5年公司计划在算力领域投资373亿元,占资本开支的比例提升到25%;通算规模(FP32)累计达到8.9 EFLOPS,智算规模(FP16)超34 EFLOPS;公布的超34 EFLOPS智算计划主要是以预训练资源为主,对于推理资源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投资,不设上限。从2021年开始在总体资本开支复合增长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移动在算力资源方面适度超前布局,算力投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3%。

中国移动构建技术和规模全面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算网大脑实现全国规模商用。中国移动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部署,构建全国性算力网络,通用算力规模达8.5EFLOPS,智能算力规模达29.2EFLOPS。算网大脑实现全国规模商用,纳管超60EFLOPS自有算力、社会算力及超25万网络链路,在4个国家级和区域级枢纽节点落地。

1.3. AI眼镜:以AI眼镜为代表的AI端侧产业事件密集,看好端侧AI需求起量

AI眼镜冲击传统消费电子市场,有望成为下一个现象级智能终端,智能眼镜行业空间广阔。以2024年Ray-Ban Meta百万台销量爆发为契机,全球AI眼镜市场开始迈入高速增长的黄金赛道。市场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25年也被视作AI眼镜的爆发元年,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预计为275万台,增速高达107%。

国内产业联盟正在形成,国内AI眼镜即将迎来1-10快速放量阶段,以AI眼镜为代表的AI端侧产业事件密集。3月21日,2025亚洲AI智能眼镜大会于在深圳举行:华为、小米等20多家展商参展,展示50多个智能眼镜方案;阿里举行通义AI火花会,可能会发布阿里最新的AI终端产品。3月25日,深圳将举办全球AI眼镜创新技术趋势论坛,聚焦AI眼镜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市场趋势与商业合作;会上将发布《2025年AI+AR眼镜产业报告》及《AI+AR眼镜产业图谱2025版》,覆盖芯片、显示、光学等关键领域。3月26日,2025年万亿AI智能眼镜产业趋势峰会将在深圳举行,以“AI+融合、智能视界”为主题,共同探讨智能穿戴未来发展之道。

AI眼镜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厂商布局AI眼镜领域。包括雷鸟创新、Rokid、影目科技、闪极科技等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同时,小米、华为、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布局AI眼镜项目。AI眼镜产业链涵盖了光学、显示、芯片、传感器、代工等多个环节,国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布局AI眼镜产业链上下游,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1.4. 华为:Pura X亮相,全场景生态再升级

首款原生鸿蒙新形态阔折叠手机Pura X亮相。3月20日下午,华为举行了Pura先锋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推出了华为Pura X,搭载1610阔型屏,官方命名为“阔折叠”,尺寸为6.3英寸,是首款全面搭载 HarmonyOS 5的手机。性能方面,采用2120x1320分辨率、1-120Hz LTPO 2.0自适应刷新率、2500nit峰值亮度、HDR Vivid高动态显示和 1440Hz PWM 调光;1:1 的外屏尺寸为 3.5 英寸,分辨率为 980x980,刷新率等参数和内屏一致。摄像头采用红枫原色引擎,5000万像素 RYYB 传感器(F1.6+OIS)主摄,3.5倍光学变焦模组(F2.4+OIS)长焦,4000万像素微距镜头超广角。功能方面,Pura X支持新版小艺,引入了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并结合心理大模型,以提升适应性和交互体验。Pura X还支持2米IPX8级抗水,配有第二代灵犀通信、天通卫星通信。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华为Pura X整机性能提升40%,其显示面积比直板机提升超 30%,网页、文档、表格的纵向信息量肉眼可见增加,优化了视频剪辑、分屏办公等场景,横向使用时甚至能实现「双分屏+悬浮窗」的三窗口并行操作。相比传统手机,Pura X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可视面积多40%;看图片和文字可显示面积增加60%。摄像头配合折叠形态特有的悬停拍摄、双屏取景等功能,在低光场景下较上代产品噪点降低 35%,其色彩还原更贴近人眼感知,高光压制能力达到旗舰直板机水准。对此,IDC预计2025年支持鸿蒙(Harmony) 生态的智能手机份额将会超过20%。而Android智能手机则会更加积极拥抱兼容iOS生态,争夺苹果手机用户的第二台手机。

耳机、手表、手环、智慧屏,汽车等新品发布,全场景生态再升级。首先是耳机:FreeBuds 6悦彰耳机,是半开放耳机,水滴形态,采用全曲面一体化工艺,耳杆体积缩小 12%、重量减少 9%。功能方面,FreeBuds 6是业界首发双单元的半开放 TWS,低音下潜至 14Hz,高音上探至 48kHZ。支持 2.3Mbps 高解析无感音质、央音音效、双向静谧通话,还提供 IP54 级防尘防水、智能翻译、星闪查找、听力保护等功能。

手表方面,发布WATCH GT 5的41mm 湖光青、46mm 苍山灰。手环方面,发布华为手环10,厚度8.99毫米,重量15克。功能方面,新增睡眠平均 HRV 指标、情绪健康 App、脉搏波房颤和早搏提示、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心率血氧监测、压力监测、女性健康等功能,并且还支持百种运动模式、NFC、支持电话及微信来电提醒等功能。

智慧屏:发布华为S6 Pro搭载超薄器件与卓越光学模组、标配超薄壁挂架、屏占比高达99%。采用 Mini LED 背光技术,升级 Super MiniLED 鸿鹄画质,拥有 1000nit 峰值亮度,支持 HDR Vivid 色彩增强,色准△E≤1.5,覆盖 94% DCI P3 电影级广色域。还具备千级背光分区、鸿鹄 AI 明晰控光算法、鸿鹄迅晰流畅技术、1440Hz 高频 PWM 调光,288Hz 超高刷率,同时升级鸿蒙 AI。

问界M9、问界M5 Ultra亮相,享界 S9 增程版将在4月发布。发布2025款问界M9。首发隔空开门;星闪车钥匙首次上车,搭载“智能动态光毯”可自动识别窄道、自动开启。最大牵引总质量1.5吨。智能激光投影巨幕系统升级,配备 32 英寸车载投影幕,实现首创“车载悬浮窗”。智驾方面,新问界M9配备3个固态激光雷达(后向、侧向),使激光雷达总数达到4个。搭载华为 ADS 3.3系统,支持自主学习进化;VPD泊车代驾能力再升级,支持从地库到地面、跨楼层。而在今年第三季度,全系将实现升级华为ADS 4。问界M5 Ultra硬件升级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舒适制动,支持 AEB 全向防碰撞、eAES自动紧急转向。享界S9增程版将在4月发布,搭载纵置1.5T增程器,配华为雪鸮智能增程系统,CLCT纯电续航365公里,综合续航1355公里。

家庭影院:悦彰家庭影院正式发布,是华为首款 7.1.4 家庭影院音响,搭载7.1.4星穹声场,拥有7个主声道,1个重低音,4个天空音。支持鲸鳍重低音,低音下潜可达 22Hz。支持 3D 空间音频,提升立体环绕体验,精准还原如临其境。

此外,华为终端业务产品线总裁何刚还公布了鸿蒙 HarmonyOS 5 升级计划。目前已有多款华为机型正在公测 HarmonyOS 5,3月31日将有多款机型开启公测和花粉 Beta。而在第二季度,华为将推 HarmonyOS 5.0.1版本。

1.5. Robotaxi:商用在即发展,技术引领商业模式裂变

2026年Robotaxi迎来规模化商业发展,各大企业纷纷加速布局。2026-2030年,Robotaxi有望进入规模化商业发展阶段,2026年成为规模化发展元年。小马智行计划2025年投放千辆Robotaxi,2026年实现规模翻倍,并通过全球合作推动L4业务落地。文远知行计划2026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以降低每公里出行成本。Tesla将推出Cybercab,采用端到端大模型算法,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运营。小鹏汽车、吉利、广汽等企业也加快布局,吉利计划推出定制化Robotaxi并与Waymo合作,广汽则携手小马智行推进千辆级Robtaxi投放,其与滴滴出行共同成立的安滴科技也规划于2025 年投产。

中国Robotaxi市场“三足鼎立”,第二梯队加速追赶。中国Robotaxi市场由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主导,三家企业竞争激烈,萝卜快跑正加速全球化布局,计划于2025年在迪拜进行道路测试,并拓展至中东和东南亚。与此同时,第二梯队的企业正加紧发展,涵盖元戎启行、蘑菇车联、滴滴、如祺出行等,其中如祺出行已实现网约车与Robotaxi混合运营,截至2024年10月,Robotaxi累计安全运营超90万公里。北汽集团也宣布与小马智行合作研发全无人Robotaxi车型,计划于2025年7月底达到车辆上市运营条件,加剧市场竞争格局。

根据量子位智库基于公开数据测算,2030年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2700亿元,逐步取代传统出租车。Robotaxi在成本和收入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其运营成本低于传统出租车,节省人力成本,自动驾驶算法优化能耗和运维效率,马斯克预测其成本将低于每英里0.2美元,即每公里不到1元人民币。同时,Robotaxi可7*24小时运营,订单承接能力更强,且乘坐体验优于传统出租车。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放开和商业模式完善,Robotaxi渗透率预计有望达50%,订单量超171.9亿,成为未来出行主力。市场发展将催生更多企业入局,除Waymo、百度Apollo外,Tesla、Wayve等企业正加速入局。

1.6. 面板:3月电视面板价格涨势收敛,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需求强劲

2025年3月下旬,电视面板价格涨势收敛;显示器面板有望全面涨价,且涨幅稍扩大;笔电面板价格仍持平。3月份电视面板需求目前虽然仍稳定,但以北美终端市场来看,在超级杯销售结束,关税的不确定性高,有可能导致消费趋向保守,电视面板价格的涨势有开始收敛的迹象。据TrendForce集邦预测,25年3月65吋电视面板均价为177美元,较前月增长1美元,增长0.6%;55吋电视面板均价为127美元,较前月增长1美元,增长0.8%;43吋电视面板均价为66美元,较前月上涨1美元,增长1.5%;32吋电视面板均价为36美元,较前月上涨0.5美元,增长1.4%。

面积增长比出货量增长收益效应更明显,面板出货面积呈增加趋势。据北美黑色星期五的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液晶电视销量同比增长4%,面积同比增长4%,而65英寸、75英寸和85英寸等较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液晶电视品牌和OEM厂商在北美市场的新品发布中继续增加98英寸、100英寸、110英寸甚至116英寸的电视,并以有吸引力的价格推出。这表明,在电视面板市场,面积增长比出货量增长更明显更强。2025年,液晶电视面板制造商不计划增加出货量,而是希望增加其出货面积,这意味着他们将专注于出货更多65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面板。据Omdia预测,85英寸及以上的液晶和OLED电视以及公共显示器出货量将在2025年增长34%,而10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将首次超过100万台。

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需求强劲,面板厂商调整产线及产品组合。由于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强劲需求,面板厂商正在对其8.5代、8.6代和10.5代产线的产品组合进行一些调整。扩展现有10.5代TFT产线的产能: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将继续扩充其现有的10.5代产能,方法是增加更多设备在这些产线的剩余空间,或者通过减少工厂工艺流程中的流片时间来提高吞吐量管理,从而最大化玻璃基板投片能力。8.5代和8.6代产线生产更多液晶电视面板:京东方决定在其福清B10 8.5代产线采用新的MMG套切方法。新的MMG套切将包括八片40英寸电视面板和两片43英寸电视面板。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厂商还可能增加三种套切生产方式,以提高43英寸和85英寸面板的生产量。除了生产85英寸面板外,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厂商还将在其8.5代和8.6代产线生产更多超大尺寸面板。

10.5代产线产能瓶颈明显,10.5代和8.5/8.6代产线的产品组合转变。面板厂商正在将越来越多的32英寸、43英寸、55英寸甚至包括65英寸面板生产从10.5代产线生产转移到8.5代和8.6代产线。8.5代和8.6代产线则集中于生产许多包含85英寸和86英寸面板的MMG。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厂商显著地调整了其产品组合,特别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

2. 本周(3/14~3/21)消费电子行情回顾

3月21日申万电子行业指数为4688.34,本周(3/14~3/21)跌幅为4.09%,3月21日沪深300指数为3914.70,本周(3/14~3/21)跌幅为2.29%,电子行业整体落后大盘。3月21日申万电子行业市盈率为57.71,3月20日沪深300市盈率为15.09。

本周(3/14~3/21)消费电子行情落后主要指数。本周(3/14~3/21)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60%,同期创业板指数下跌3.34%,深证综指下跌2.17%,中小板指数下跌2.58%,申万消费电子行业指数下跌3.62%。

电子板块细分行业主要呈下跌趋势。元件/半导体/电子/电子化学品/其他电子/消费电子/光学光电子本周涨跌幅分别为:

-3.73%/-4.62%/-4.09%/-2.89%/-3.60%/-3.62%/-3.55%

本周(3/14~3/21)消费电子板块涨幅前10的个股为:拓邦股份/捷邦科技/光弘科技/福立旺/鸿日达/珠城科技/徕木股份/利通电子/瑞德智能/蓝思科技。

本周(3/14~3/21)消费电子板块跌幅前10的个股为:金龙机电/慧为智能/奥尼电子/精研科技/奋达科技/贝仕达克/雅葆轩/朗科智能/智新电子/朝阳科技

3.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预测消费电子需求会增长、但并不排除经济下行导致消费需求降低或者消费降级的风险。

新产品创新力度不及预期风险。预测新产品创新带动需求,但不排除新产品创新力度与并不匹配市场需求和重点导致产品出货量降低的风险。

地缘政治冲突风险。消费电子产业链各环节和材料供应商来自全球各地,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导致材料紧缺导致产品产量和销量不足的风险。

消费电子产业链外移影响国内厂商份额风险。不排除消费电子产业链因成本和产能向国外迁移导致国内厂商份额降低的风险。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腾讯&中国移动发布24年报、GTC召开,看好全球算力投资》

对外发布时间  2025年3月23日

报告发布机构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潘暕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70005

许俊峰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110003

包恒星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4100001

天风电子潘暕团队成员介绍潘暕 天风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复旦大学微电子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专业,曾就职于安信证券任分析师,对电子行业有全面深刻见解,挖掘了众多高成长企业,与产业深入合作帮助企业发展,善于推荐科技创新大周期的投资机会。2019、2020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分别获得第四名、第二名,2021年新财富入围,2015-2016年新财富第一团队成员,2017年新财富第二团队成员。2015-2016年水晶球第一团队成员,2017、2019年水晶球分别获得第二名、第五名。2015-2016年金牛奖第一团队成员,2017、2020、2021年金牛奖分别获得第二名、第四名、第二名。2018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一名,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二名。2019-2021年金麒麟最佳分析师分别获得第三名、第四名、第六名。2020年上海证券报最佳分析师第三名,2021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五名,Choice 2021年度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三名。温玉章 分析师。计算机及工业工程专业背景,12年以上苹果产品(iPod & iPhone)研发和新产品导入工作经验,对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骆奕扬 分析师。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香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硕士。3年电子行业研究经验,覆盖半导体制造、半导体装备材料及部分半导体设计。程如莹 分析师。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覆盖半导体IC设计、MCU/SOC/IGBT/模拟芯片行业&公司覆盖报告。许俊峰 分析师。伯明翰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覆盖安防、LED、汽车连接器及智能座舱等。李泓依 分析师。美国埃默里大学会计学及金融学学士、会计学硕士,覆盖半导体封装测试及部分材料装备,已撰写包含汽车芯片、第三代半导体、虚拟显示等多篇行业深度报告。

吴雨 助理研究员。利物浦大学金融计算学士,昆士兰大学商务硕士,覆盖部分被动元器件、面板及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冯浩凡 助理研究员。新南威尔士大学信息系统学士,金融学硕士,覆盖部分汽车电子领域。包恒星 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材料物理本科、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覆盖消费电子领域。

高静怡 助理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硕士,覆盖半导体领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