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25 07:4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导读】
1. 策略: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行情拆解
2. 电新:算力需求旺盛,供电、液冷及CPO持续升级——英伟达2025 GTC大会解读
3. 通信:推理算力重要性提升,光模块发展再加速
4. 格力电器 (000651):轻舟已过万重山,空调轻装上阵
5. 华润饮料 (2460.HK):盈利能力明显改善,拟派发特别股息
6. 金龙鱼 (300999):厨房食品销量稳增,Q4公司业绩改善显著
7. 紫金矿业 (601899):业绩稳步提升,矿业巨头成长势头强劲
8. 路斯股份 (832419):宠物经济迎热潮,公司多元布局促发展
银河观点
策略: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行情拆解
杨超丨策略首席分析师
S0130522030004
一、核心观点
港股内部表现分化:(1)恒生指数:截至3月17日,年初至今上涨了20.37%。其中,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汇丰控股、比亚迪股份、美团-W、中芯国际、香港交易所这8只成分股总共贡献了恒生指数涨幅的72%。(2)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上涨了31.44%。其中,小鹏汽车-W、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中芯国际、快手-W、腾讯控股这6只成分股合计贡献了恒生科技指数涨幅的72%。(3)行业指数:综合企业指数、非必需性消费指数的成分股中涨幅高于指数的成分股数量占比分别为16.7%、17.1%,成分股表现分化较大,少部分的股票拉动指数整体上涨。
港股涨跌幅拆解:(1)恒生指数的EPS贡献了5.23%的涨幅,PE估值贡献了14.39%的涨幅(无风险利率贡献了2.83%的涨幅,ERP贡献了11.55%的涨幅)。(2)恒生科技指数的EPS贡献了6.39%的涨幅,PE估值贡献了23.55%的涨幅(无风险利率贡献了6.89%的涨幅,ERP贡献了16.66%的涨幅)。(3)从绝对估值来看,港股仍然低于美股;从相对估值来看,恒生科技的PE估值仍然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截至3月17日,恒生指数的PE、PB分别为10.5倍、1.13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70%、77%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分别为25.51倍、3.31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34%、68%分位数水平。(4)从拥挤度情况来看,截至3月17日,36个Wind香港二级行业中,有色金属、半导体、家电、电气设备、机械、硬件设备、传媒、日常消费零售、家庭用品、汽车与零配件、非银金融、工业贸易与综合等12个行业的成交额占比均处于2019年以来80%分位数水平以上,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港股资金流向:2025年以来,港股通资金持续净流入,而国际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情况持续改善。(1)年初至3月17日,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1096亿港元,占港股总成交额的44%左右;港股通资金累计净流入约3860亿港元。从行业来看,今年港股通资金累计净流入非必需性消费1151亿港元,净流入资讯科技业972亿港元,净流入金融业749亿港元。(2)2025年以来,国际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入医疗保健业,净流出其余行业。其中,国际中介机构资金1月份净流入医疗保健业约43亿港元,2月份净流入资讯科技业约344亿港元,3月份净流入非必需性消费约119亿港元。
港股投资展望:中长期来看,港股市场配置价值较高的三大主线分别是:第一,在国内扩内需、稳消费等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有望继续改善,从而促进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中低水平的消费股上涨。第二,科技政策支持与产业趋势将迎来共振,相关公司业绩改善预期较强,科技板块有望持续上涨。第三,港股高股息策略仍具备吸引力,尤其是积极进行市值管理的央企高股息标的。同时,高股息标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是较好的避险资产。
二、风险提示
国内政策力度及效果不及预期风险;海外降息不及预期风险;地缘因素扰动风险;市场情绪不稳定风险。
电新:算力需求旺盛,供电、液冷及CPO持续升级——英伟达2025 GTC大会解读
曾韬丨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
S0130525030001
黄林丨电新行业分析师
S0130524070004
一、核心观点
事件:美国当地时间3月17至21日,英伟达GTC大会将在加州圣何塞举行,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发表演讲,英伟达展示其正在全栈布局构建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并提出28年全球数据中心Capex超万亿美元。
数据中心供电向800V HVDC发展,BBU及LIC超级电容重要性持续增加。智算中心AIDC向GW级、超高效及高密化演进,空间、散热以及线缆管理等面临挑战。未来供配电系统从AC 400V不间断电源(UPS)和DC 240V向高压直流演进。短期来看,配置机柜侧挂电源可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散热。中期来看,800V HVDC是过渡方案,此方案中,新增IT Rack,带来800V直流到50V直流的power shelf增量;新增PDU,PDU分为输入AC-PDU和输出DC-PDU两个模块。长期来看,GW级AIDC向高效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固态变压器SST链路短效率高,方便新能源并网,有望成为终极解决方案。未来,备电BBU以及锂离子超级电容LIC重要性持续增加。
液冷大势所趋,重点关注冷链系统化、全液冷以及制冷剂创新。未来AIDC制冷系统架构有望实现芯片(服务器)侧—机柜侧—末端空调侧—冷源侧的整条冷链。液冷方式上可能采用全液冷的方式,包括全冷板,全浸没,或者冷板+浸没的方式。此外,液冷新型制冷剂的革新将是主要方向之一。
首推CPO交换机,缩短铜缆路径,采用液冷散热。英伟达采用台积电3D堆叠硅光引擎以及微环调制器,推出1.6Tb/s CPO交换机。铜缆因成本低、短距高带宽优势,适用于机柜内连接。但随着AI大规模集群网络发展,传统铜缆和可插拔光模块延迟、功耗及信号损耗已成为瓶颈,横向扩展场景下,CPO更为合适,CPO从“可插拔光模块+交换机”转向“光引擎+芯片共封装”,缩短信号转换的物理距离,减少铜缆使用,也省去相关电连接器和PCB布线,降低信号损耗。随着CPO交换机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和芯片集成度的增加,需更高效的液冷方案(如浸没式液冷)对板载硅光器件进行高效散热。
多家中国公司现身GTC大会。诸多中资厂商亮相GTC大会,覆盖服务器及硬件设备(联想、富士康、华硕、广达等)、电源(台达、维谛、光宝、麦格米特)、液冷(台达、维谛、技嘉)等诸多环节。大陆厂商麦格米特突破AI 服务器电源边界,向电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演进。
二、风险提示
新技术进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AI产业链上下游短期波动、AI应用发展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
通信:推理算力重要性提升,光模块发展再加速
赵良毕丨通信&中小盘首席分析师
S0130522030003
一、核心观点
事件:近日英伟达GPU技术大会2025(GTC 2025)结束。
推理算力预计将持续增长,Scaling Law仍将持续:会上,英伟达CEO表示,通往AGI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均需要算力,构建Omniverse与世界模型更需要源源不断的算力,至于最终人类构建一个虚拟的“平行宇宙”,英伟达认为算力需求将是过去的100倍。为了支撑该观点,黄仁勋列出云厂商采购数据,即2024年美国前四云厂总计采购130万颗Hopper架构芯片,到了2025年,这一数据增至360万颗Blackwell GPU,成倍数增长。根据Semianalysis数据,如今模型需要处理超过100万亿个token,推理模型的token数量是之前的20倍,计算量是之前的150倍。同时,英伟达CEO黄仁勋进一步指出,Blackwell的性能比Hopper提高了68倍,导致成本下降了87%。Rubin计划推动更多的性能提升——是Hopper的900倍,成本降低99.97%,算法带来的效率提升与硬件迭代带来的性能提升共振。
硬件端对推理算力的侧重程度更强,软件端发布Dynamo及Llama Nemotron,英伟达AI Agent发展动能充分:我们认为此次GTC 2025,相较于此前GTC大会,硬件性能提升符合预期,英伟达对软件的布局、推理算力以及Agent的愿景更强,硬件发展带动软件及大模型持续高景气。
硬件方面:英伟达发布基于Blackwell架构的升级版Blackwell Ultra,并着重强调了其在推理端的重大进展,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50倍增收的机会;英伟达也明确了26-27年乃至更远期的发展规划,硬件性能进一步加速已成定局;CPO交换机方面,英伟达展示了基于1.6T硅光引擎的CPO(共封装光学)交换机系列,硬件端性能未来仍将持续高质量全方位提升。
软件方面:英伟达发布了专注于简化推理部署和扩展的开放AI引擎栈Nvidia Dynamo,可能成功开创推理软硬件效率的新范式;同时发布Nvidia Llama Nemotron,望以Llama Nemotron推理模型作为基础,通过NVIDIA AIQ架构作为Agent模板进行相关方向探索,形成生态闭环。
二、投资建议
当前算力板块在推理应用的不断发展中并非呈现出算力需求下降的态势,而是算力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刺激。当前市场普遍认为推理应用的不断增长将挤压2026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算力板块的成长空间,我们认为该种判断可能同算力行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在算力需求总体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当前算力相关板块仍然具备较大投资价值,建议优选空间较大且动能充足的细分子板块。
三、风险提示
AI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风险,算力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格力电器 (000651):轻舟已过万重山,空调轻装上阵
何伟丨研究所副所长、大消费组组长、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
S0130525010001
杨策丨家电行业分析师
S0130520050005
一、核心观点
2019-2024年渠道改革阵痛。格力在传统的商业环境中,公司与经销商利益共同体下的压库存模式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在数字化对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公司在渠道扁平化和数字化方面落后于行业。2019年开始,公司受到美的(渠道扁平化)、小米(线上模式)、奥克斯(线下网批模式)等轮番竞争。公司经受渠道改革阵痛,期间渠道大力去库存。2018-2023年公司营收基本无增长,核心的空调业务2018年实现收入1557亿元,2023年收入1512亿元,也未增长,期间还因去库存导致空调营收下滑。
渠道进一步扁平化,轻装上阵将带动增长提速。格力渠道扁平化已取得一些效果,包括降低一级经销商加价率,取消二级经销商,加强与京东合作等。预计2025年改革将继续深化,例如"董明珠健康之家"模式替代传统的专卖店模式,建立专卖店线下流量+线上直播的混合运营模式。2023年下半年公司核心的空调业务开始改善,2H23、1H24空调业务同比+22.8%、11.4%。2019-2022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2023年同比增长18.4%,明显提速。我们预计2024年将同比增长12.8%。2025-2026年随着渠道彻底扁平化,渠道利润部分回流上市公司,有望保持10%的增速。
如何看待小米、奥克斯的性价比竞争?小米、奥克斯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从奥克斯的IPO招股书看,奥克斯毛利率虽低,但通过低费用率、高周转率实现高ROE。小米空调2024年销量680万台,同比增速超50%。但小米大家电开始摒弃低价策略,2024年发布的差异化产品如双桶洗衣机、上吹风空调定价偏高,2Q24小米大家电均价同比明显提升,行业竞争格局趋缓。在已拥有不错的市场份额情况下,奥克斯和小米的竞争策略不再单纯依靠性价比争夺市场,而更关注盈利能力提升。
从暖通空调产业看,对格力可以更有信心。暖通空调包括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热泵,是全球各类建筑物的主要制冷或制热解决方案。在全球气候整体变暖,新兴市场国家购买力提升,发达经济体大规模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等趋势下,全球暖通空调市场需求热点不断,中国企业大有可为。虽然从消费品角度看,渠道变革、消费者新需求的快速响应、2C品牌形象是重要因素,但从全球暖通空调角度看,核心因素是产业链优势、产品品质、综合成本,并非消费品逻辑可完全解释。即便2019-2022年格力面临渠道改革巨大压力,整体业绩仍保持稳健。
公司估值低位,分红收益高。1)公司当前估值明显偏低,考虑分红和注销股票的分红收益率很高。2020-2023年公司分红率高达102%、72%、46%、45%,同时通过大规模注销回购的股权,当前股本较2020年初减少6.9%。2)近期第二大股东京海互联(核心经销商联合主体)持股7.01%计划在二级市场增持格力股份10.5亿-21亿元,体现了对公司经营发展改善的信心。
二、风险提示
空调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华润饮料 (2460.HK):盈利能力明显改善,拟派发特别股息
刘光意丨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
S0130522070002
一、核心观点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2024年实现收入135.2亿元,同比+0.05%,对应24H2收入59.1亿元,同比-6.3%;2024年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23.1%。此外,公司拟派发每股股息0.30元,每股特别股息0.18元。
全年收入保持稳定,饮料业务实现高增。2024年/24H2公司营收同比+0.05%/-6.3%。分品类,包装水,2024年/24H2收入同比-2.6%/-8.7%,主要受行业竞争趋紧影响,其中2024全年小规格水/中大规格水/桶装水分别同比-8.9%/+8.6%/+0.2%。饮料,2024年/24H2收入同比+30.8%/+20.4%,其中2024全年至本清润销量同比增长122%。分渠道,2024年公司终端零售网点数同比+15%,通过开展春耕行动、集体铺市、纸箱回收及百城千店示范街打造等一系列销售举措,持续开拓新终端零售网点和拓展新兴销售渠道。同时,市场商用冷藏展示柜的保有量同比增长超过20%。
自产比例提升叠加费用优化,外部竞争不改盈利向好趋势。2024年归母净利率为12.1%,同比+2.3pcts。具体拆分来看,毛利率,2024年/24H2分别为47.3%/44.8%,同比+2.7pcts/+1.6pcts,主要得益于:1)自有工厂生产的产品比例增加;2)价值链上的延伸及对合作生产伙伴费率的调整;3)PET瓶、纸箱等大宗原料价格同比下降及包装优化。销售费用率,2024年/24H2分别为30.0%/33.3%,同比-0.2pcts/-0.9pcts;管理费用率,2024年为2.2%,同比-0.04pcts,保持相对稳定。
长期盈利改善趋势延续,短期包装水竞争有望趋缓。长期来看,未来1-2年公司持续推动自产比例提升与费用率优化,对标饮料行业头部企业,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若公司饮料业务的产品力与管理能力提升,有望推动收入端实现较快增长。短期来看,包装水行业25年竞争有望边际趋缓,公司包装水业务有望改善,同时饮料业务产品升级叠加网点仍有铺货空间,将持续贡献收入增长动力。
二、风险提示
包装水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饮料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食品安全的风险。
金龙鱼 (300999):厨房食品销量稳增,Q4公司业绩改善显著
谢芝优丨农业首席分析师
S0130519020001
一、核心观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4年公司营收2388.66亿元,同比-5.03%;归母净利润为25.02亿元,同比-12.1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9.72亿元,同比-26.42%。其中24Q4公司营收634.12亿元,同比+0.65%;归母净利润10.71亿元,同比+4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7.34亿元,同比+78.02%。
受产品价格下跌&结构变化等影响,24年公司业绩略有承压。2024年公司营收下滑主要源于公司主要产品的价格随着大豆及大豆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而下跌;利润下行部分源于渠道&产品结构的影响以及行业竞争加剧。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5.35%,同比+0.52pct;期间费用率为4.44%,同比+0.49pct。单季度来看,24Q4公司综合毛利率6.64%,同比+1.52pct,呈现季度好转趋势;期间费用率为+4.3%,同比+0.34pct。
厨房食品销量同比增长4%,毛利率小幅提升。24年公司厨房食品业务收入1454.23亿元,同比-1.51%;销量为2406.6万吨,同比+3.65%;单价为6043元/吨,同比-4.97%;毛利率为6.92%,同比+0.51pct。分渠道来看,(1)零售:受消费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的影响,利润不及同期。(2)餐饮和食品工业:公司不断拓展该渠道,产品销量和利润同比增长。从销售模式来看,24年公司厨房食品经销、直销收入占比分别为50.75%、49.25%,其中经销占比同比+1.25pct;毛利率方面,经销、直销毛利率分别提高0.23pct、0.72pct。24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共9440家,同比+8.23%,其中南部、北部增幅较大。公司近几年新项目投资较多,长期来看可巩固公司发展潜力。此外,公司持续推进央厨生态产业链,建立综合性的食品生产园区,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有望打造业务新增长极。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利量利双增,看好其长期发展趋势。24年公司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业务收入916.39亿元,同比-10.37%;销量为2964.8万吨,同比+10.32%,主要得益于公司在饲料原料销售渠道的优势及良好的原材料采购;单价为3091元/吨,同比-18.76%;毛利率为2.42%,同比+0.23pct。下游需求层面,畜禽养殖量保持相对高位,利好饲料原材料销量,同时考虑原材料价格呈震荡小幅回升格局,整体利好饲料原材料业务量价走势。另外,受益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等,公司油脂科技行业仍将呈现健康发展的趋势。
二、投资建议
公司品牌矩阵完善、渠道网络全面、产品线丰富、质量控制严格,叠加“大力提振消费”的政策指引,以及公司对品牌化、定制化等消费需求变化的关注和落实,公司业绩存好转预期。
三、风险提示
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食品安全的风险;政策变化的风险等。
紫金矿业 (601899):业绩稳步提升,矿业巨头成长势头强劲
华立丨有色行业首席分析师
S0130516080004
一、核心观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营收3036亿元,同比+3.5%;归母净利320.5亿元,同比+51.8%;扣非后归母净利316.9亿元,同比+46.6%。24Q4公司营收732.4亿元,同比+7.1%,环比-8.4%;归母净利76.9亿元,同比+55.3%,环比-17%;扣非后归母净利79.5亿元,同比+24%,环比-4.4%。
主产品量价齐升+成本控制成效显著,24年业绩创新高:
1)量:24年公司矿产铜/金/锌(铅)产量为107万吨/73吨/45万吨,产量目标完成度96%/99%/96%,矿产铜未完成目标原因主要考虑为科卢韦齐铜矿上半年受钴放射性事件影响,以及卡莫阿铜矿受刚果(金)电网供电不足影响。24Q4公司矿产铜环比+4%至28万吨,矿产金环比-1%至19吨,矿产锌环比+28%至14万吨。
2)价:24Q4公司铜精矿/电积铜/电解铜单价分别环比+2%/+1%/+2%至5.7/6.2/6.7万元/吨,金锭/金精矿单价分别环比+6%/+8%至584/559元/克,矿产锌单价环比+13%至1.7万元/吨。
3)成本:24Q4公司铜精矿/电积铜/电解铜单位销售成本分别环比+7%/+1%/+0.1%至2.0/3.2/3.6万元/吨,金锭/金精矿分别环比-0.1%/+3%至289/167元/克,矿产锌环比+16%至0.9万元/吨。2024年公司有效遏制成本上升势头,除金锭/电积铜单位销售成本同比+0.4%/+9%外,其余铜金锌成本均有下降,同时铜C1成本和黄金AISC成本均位于全球前20%分位。
4)毛利:24Q4公司毛利润环比+7亿元,其中矿产铜/矿产金/矿产锌毛利分别环比-0.1/+4/-1亿元。Q4净利环比减少主要考虑为:Q4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亿元,环比-5亿元,主要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Q4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0.6亿元(Q3为16亿元)。
2025年主要矿产品产量计划:矿产铜115万吨(卡莫阿铜矿生产指导目标为58万吨铜),矿产金85吨,矿产锌(铅)44万吨,当量碳酸锂4万吨,矿产银450吨,矿产钼1万吨。
重大项目产量持续爬坡,增量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1)铜:丘卡卢-佩吉铜金矿下部矿带及博尔铜矿正加快推进年总产铜45万吨改扩建工程;刚果(金)卡莫阿铜矿三期达产后,年产铜将提升至60万吨,配套50万吨/年铜冶炼厂将建成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巨龙项目全面推进二期改扩建工程,计划25年底建成投产,达产后年矿产铜将达30-35万吨;西藏朱诺铜矿项目计划26年底建成投产,规划达产后年矿产铜7.6万吨。
2)金:苏里南罗斯贝尔金矿1,000万吨/年选厂技改扩能已完成,正加速向年产黄金10吨提升;巴新波格拉金矿复产后产能回稳,平均年矿产金21吨;秘鲁La Arena项目年产金约3吨;加纳Akyem金矿正加快交割,按原业主排产计划,预计全矿山寿命周期内年均产金约5.8吨;萨瓦亚尔顿金矿露采240 万吨/年采选和5吨/年黄金冶炼项目正在推进产能爬坡,露采达产后年产金约3.3吨;海域金矿12,000吨/日采选工程建成达产后,年矿产金约15-20吨。
3)锂:阿根廷3Q盐湖锂矿一期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预计25Q3投产;西藏拉果错盐湖锂矿一期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计划25Q1末正式投产;湖南湘源硬岩锂矿500万吨/年采选项目及配套电池级碳酸锂冶炼厂规划25Q3同步建成投产,达产后形成3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产能。
二、投资建议
公司重点矿山项目储备不断丰富,未来产量增长带动公司成长确定性高。伴随公司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后产量的释放,有望带动盈利走高。
三、风险提示
1)金铜等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2)公司新建项目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3)公司新增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4)海外地缘政治变化的风险。
路斯股份 (832419):宠物经济迎热潮,公司多元布局促发展
范想想丨北交所分析师
S0130518090002
一、核心观点
北交所宠物食品重要标的,产品种类覆盖齐全:公司专注于宠物食品领域,为北交所宠物食品重要标的。路斯股份成立于2011年,作为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宠物食品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将“有宠、有爱、路斯在”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秉承着对宠物的热爱,致力于做一个有爱有趣的宠物食品企业。公司产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获境内外多重认证,目前拥有三个现代化工厂,一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
境外OEM经营模式,境内线上线下协同销售: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国内销售为辅。在国外市场,公司产品出口以OEM为主,主要通过网站推广、参加国外展会、投放广告以及长期客户推荐等方式开拓国外市场,在国内则通过参加国内展会、投放广告、冠名赞助大型的宠物活动和网站推广等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2023年,公司境外业务实现营收4.14亿元,同比+14.22%,同期公司境内业务收入为2.82亿元,同比+54.59%,营收占比逐年上升。
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盈利能力整体提升:公司2021-2023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16.52%、15.16%和19.87%;销售净利率分别为6.64%、7.94%和10.52%。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主要原因一是公司持续加强产品研发、成本管控和效率提升,宠物零食毛利率上升,同时罐头产品境外收入快速增长,且境外毛利率高于境内,带动罐头产品整体毛利率上升;二是主粮生产线利用率逐步提高,规模化生产带来主粮产品毛利率改善,以及境内收入结构优化,具体表现为主粮产品占比提升,低毛利的肉粉产品占比下降。
宠物行业境外成熟稳定,境内迅速发展:宠物产业在境外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全球养宠人数的增多,全球宠物市场规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在国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且在年轻人群体和老年人群体对宠物陪伴需求增加的推动下,居民饲养宠物数量快速增长,宠物食品需求大幅增加,宠物食品行业也成为中国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
二、投资建议
公司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立足于宠物食品的当前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不断开发新配方、新产品,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增产能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3月2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每日晨报 - 20250325》
评级体系: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