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抗衰老在行动:家门口的中医馆3年接诊量翻倍?中医大健康热潮下,“中医+”是风口,还是持久战?

2025-03-21 09:36

(特约通讯员陈洁、左月圆)近年来,民营中医馆接诊量年增长超30%,固生堂等连锁机构在 2023 年门诊服务量总计超过 1500 万。浙江海盐县通过“数智国医”系统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率提升至100%。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下,“中医+”模式已从“试水期”进入“爆发期”。

“泡沫”与“真需求”的博弈将加速行业洗牌。高价中药面包、营销过度的养生奶茶或许会昙花一现,但能深度融合医疗属性与消费场景的模式(如“AI舌诊+个性化膏方”“中医理疗+职场健康管理”)将沉淀为长期价值。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医馆客单价已达572元,复购率超40%,证明用户愿意为有效、便捷的中医服务持续付费。

......

现代社会, 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对中医养生也热情高涨。仅2023年,全国中医养生保健市场规模已突破2200亿元,年轻人贡献了超30%的消费力。

在浙江杭州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丁婷,今年26岁,最近下单了10帖补养参麦饮,算下来一帖只需要4元。“喝起来口感还不错,相比商场里的网红中药饮品,来自专业医院的产品感觉更可靠。”

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表示,仅售1.91 元的乌梅汤, 其在互联网医院上线后,24 小时下单超115 万帖,最高一天突破1000万帖。下单者中20 岁—35 岁的年轻人超过了80%。 

图源:小红书

图源:小红书

Z世代一边蹦迪一边养生的“朋克养生”风潮,很早就将各式各样的“中医+”推向了新高度。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已达15.4亿,占医疗服务总量的18.8%,中医大健康产业有望在2025年达到18,160亿元。

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中医馆数量从 2015 年的 3000 余个增加到 4.2 万个,中医类医疗机构达 9.3 万个全国有 99.6%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比例为 98%,国家明确要求2025年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同时在考核指标明确要求基层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超35%、中医处方占比超35%,推动服务标准化。中医大健康产业正朝着 1.8 万亿规模大步迈进,这无疑为基层医疗带来了全新机遇,基层医疗能否顺势开启 “中医+” 模式?这究竟只是一时兴起、转瞬即逝的风口,还是需要长远布局、长期投入的持久战?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深入剖析中医大健康产业迅猛发展的底层逻辑

中医大健康市场依旧火热老龄化+Z世代+跨界+政策红利

不少研究报告分析,2019-2030年中医大健康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1.3%,远超医疗健康行业整体增速(7.3%)。

有的报告预计到 2030 年将飙升至 2.97 万亿元,而有的则认为到 2030 年该市场规模预计达 2.24 万亿元 ,无论哪种预测,都预示着中医大健康产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消费”市场。

中医大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关键驱动因素。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首当其冲,老年人 “老有所医” 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医在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优势,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到 2035 年后,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 23% 。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对中医大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上Z世代逐渐接力,养生成“新社交货币”疫情带动年轻人提前养生,Z 世代更为“惜命”。

图源:极光调研,国海证券研究所(仅供参考)

图源:极光调研,国海证券研究所(仅供参考)

根据欧睿数据,中国已为全球第二大 VDS(膳食营养补充剂)消费市场,预计 2025 年规模达到 2352 亿元。保健养生位列年轻人消费榜单前三位,而 Z 世代占保健品购买者总数的 22%。中医调理受到高度关注,每 4 个中医养生消费者中就有一名“90 后”。

结合其消费观来看,年轻人对养生保健的热衷,一方面是他们注重个性与自我表达,将养生作为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展现,通过选择具有特色的养生产品和服务来彰显个性;另一方面,受潮流影响和易被 “种草” 的特点,使得养生保健相关的潮流信息容易触达他们,激发其消费行为,如网络上流行的中医养生知识、产品推荐等,吸引他们参与到养生保健消费中 。

再者就是,近几年中医大健康市场也在不断的跨界融合,中药代茶饮、中医养生旅游、AI舌诊仪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中医与咖啡、剧本杀等场景结合,形成“破圈效应”。

不少旅游景区和度假村开始引入中医养生项目,如中医理疗、药膳餐饮、 养生瑜伽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养生体验。同时,一些中医养生机构也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推出了系列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如中医养生-之旅、中医文化体验游等(之前笔者写过《“中医药+文旅”又热起来了?一地新增6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热度很高)通过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需求,也促进了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政策周期:从“鼓励试点”到“刚性指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2030年前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中医服务诊疗率占比提升至20%,这政策红利至少持续10年。在政策大力扶持与市场需求持续高涨的双重推动下,中医大健康产业正处于迅猛扩张的阶段。此时,基层医疗体系作为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有效承接产业扩张的需求迫在眉睫。当下,诸多基层医疗机构已踏上探索之路,试图借助 “中医 +” 模式突出重围。有的通过连锁化运营整合各方资源,有的则依靠数字化技术打破服务瓶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践案例深入剖析这一极具潜力的发展模式 。

基层医疗“中医+”看看他们怎么做

近年来,民营中医馆接诊量年增长超30%,固生堂等连锁机构在 2023 年门诊服务量总计超过 1500 万。浙江海盐县通过“数智国医”系统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率提升至100%。在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下,基层的“中医+”模式已从“试水期”进入“爆发期”,那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模式一:连锁化运营+医联体合作——固生堂的“名医下沉”生态链

➡️核心逻辑:用市场化机制打破“三甲医院虹吸效应”

✅医联体共建:固生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实现“基层首诊-疑难转诊-康复回社区”闭环。例如,北京市健宫医院专家在固生堂潘家园分院出诊,单日接诊量可达公立医院的2倍。截至 2024 年 7 月固生堂累计医联体合作单位已达 26 家。

OMO模式:线上平台覆盖343个城市,线下已在国内外 20 座城市布局了 74 家连锁中医馆 ,形成了一张密集的 “毛细血管网络”患者复购率提升了 40%,客单价也达到了 572 元左右 。以 2024 年上半年为例,固生堂门诊人次同比增长 31.9% 至 238.33 万人次,服务人数约为 77.07 万,同比增长 26.4% ,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尽显。

图源:百度

图源:百度

✅人才共享机制:通过“名医传承工作室”建立“学术带头人—骨干医生—青年医生”梯队,青年中医师詹沐坪在民营平台复诊率超80%。2024 上半年,固生堂新增 19 个名医传承工作室,超过 10 个城市打通了自有医生的职称晋升通道 ,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医生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吸引更多优秀医师加入。

优势:

1.灵活的市场化运营。可快速布局社区、商圈,提供夜间门诊、周末诊疗等差异化服务;

2.资本驱动资源整合。通过融资并购快速扩张,如固生堂港股上市后加速全国布局;

3.打破编制限制。以市场化薪酬吸引公立医院专家多点执业,医生收入提升30%-50%

⭐模式二:数字化赋能+智慧中医生态——浙江海盐的“数智国医”样本

➡️核心逻辑:借助数字化与资源整合手段,打破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瓶颈

智能诊疗系统构建:打造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覆盖 “县-镇-村” 三级医疗机构。低年资医生借助系统的问诊指引与辨证论治推荐,能为患者准确高效开出中医药处方和适宜技术处方,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国医名师智能专病机器人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数字化复制,基层医生可借鉴其经验开出优质处方,实现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

共享中药房建设:撤销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房,依托海盐县中医院搭建县域 “智慧共享中药房”。规范中药饮片集中采购、审核、使用、储存,近 600 味中药饮片可供全县中医师同步开方使用,远超国家规定的 300 种。实现全域中药饮片快速周转与同质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材 “零库存”,物流成本下降约 40% 。

图源:凤凰网

图源:凤凰网

人才培养与资源下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搭建国医大师智能专科传承平台,通过远程带教等形式培养超 200 名村医。省级、市级专家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到基层坐诊、开展学术讲座、进行病例讨论等。同时,建立针对基层中医馆特色专科的长期精准扶持机制 。

数字化监管与决策支持:首创数智监管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线中医药大数据驾驶舱。运用中医药大数据,实时动态掌握中医疾病谱、年龄段、区域患病情况、中药使用特点、复诊比例、机构医生排名等基础情况,为医院管理、慢病防治、疫情防控等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监管无漏洞、服务有品质、运行高效率 ⭐模式三:“中医 + 医养结合” 的金陵实践:

➡️核心逻辑:老年病科研课题、基层中医技术标准化输出

中医健康档案与个性化管理: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2000余份老年患者中医健康档案,推广外治法与适宜技术,形成“中医+养老”一体化服务,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管理档案,依数据变化调整策略。

中医特色疗法与技术推广:大力推广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穴位贴敷、揿针疗法6等中医外治法,同时,优化推广中医康复训练、中医养生功法等适宜技术,通过特定肢体运动和功能锻炼助老年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每日组织老年病员开展八段锦、固本强脊导引等养生功法锻炼。

图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图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 + 养老” 一体化服务:整合多学科资源协作诊疗,组建老年健康服务团队。针对老年常见疾病,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整体体质与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联合体拓展:与玄武区民政局、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战略合作,与 16 家养老机构护理院组建 “1 + 16” 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定期派专家至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巡诊,截至 2024 年,已派出 285 批次、915 人次,服务养老院护理床位数 4000 余张,社区老年居民 8000 余人。

适老化服务流程优化:从患者入院起,提供一站式为老服务志愿岗协助挂号、缴费、引导就诊。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提供中药邮寄、专属膳食、专业护工全程陪检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及出院后延伸居家护理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基层医疗“中医+”绝非中昙花一现的短期风口,而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基层医疗结构性转型的必然之选。

短期内,资本的大量涌入虽为行业带来活力,却也可能滋生诸如高价中药面包、奶茶等泡沫化产物,难以长久维系。但从长远视角来看,老龄化、政策刚性指标、Z世代消费习惯构成持续动力等,“中医+”将重塑基层医疗生态,跃升为驱动万亿级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场持久战没有捷径。唯有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基层服务能力,把Z世代的养生热情沉淀为复购行为,让技术创新从“流量工具”进化为“疗效放大器”,“中医+”才能跳出周期性风口陷阱,成为基层医疗穿越经济周期的确定性增长引擎。到2030年,当2.97万亿市场规模照进现实,今日在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上的每分投入,终将兑现为“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网”。

2025年3月26日-28日,由诊锁界举办的2025第6届中国诊博会暨美好基层医疗生态合作大会,将聚焦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产业、患者/消费者、医疗从业者、支付方六大维度,共同探索推动基层医疗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径和合作机遇。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转自:抗衰老产业联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