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行业大咖“群英会” 共话氢能新未来

2025-03-20 07:00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迟伟涛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如何引领绿色发展?氢能产业发展面临哪些瓶颈又该如何突破?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如何扬长补短?“东方氢港”建设该怎样持续加码?

  日前,在港区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暨氢能产业务虚会上,港区头部氢能企业掌门人、行业大咖以及港区主要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氢能发展大计。

  杭州湾畔,“氢”潮涌动。近年来,嘉兴港区锚定氢能产业赛道,不断完善氢能产业生态,一体贯通氢能“产业链”“创新链”“应用链”,全力打造“东方氢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嘉兴港区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氢源优势,提炼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氢能应用场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上,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朱德权受邀分享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朱德权从氢能产业发展底层逻辑、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管控切入,结合国内以及港区氢能发展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

  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是氢能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作为扎根嘉兴港区的氢能企业,我们既是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敏介绍,自2015年成立以来,国鸿氢能始终以氢燃料电池技术为核心,累计交付燃料电池系统超5000套,连续6年蝉联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第一,产品覆盖重卡、船舶、物流车等多领域。在嘉兴港区,国鸿与港务公司合作交付80辆氢能重卡,单辆年减碳2600吨,续航提升至420公里,氢耗成本降低30%。

  陈晓敏认为,当前氢能企业面临氢能基础设施不完善、氢源分布不均衡、氢能行业规模小等困局,破局需多方合力。他希望港区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重塑能源是行业首家全面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自研及量产的氢能科技企业,是氢能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哲表示,科研创新始终是推动企业前行、促进行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重塑将持续在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与创新上不断推陈出新,为氢能产业发展构建硬核技术支撑。

  “联和氢能旨在成为最有价值的氢能生态链接者,我们一直把港区作为展示公司发展的‘样板间’,希望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谈及企业自身以及行业发展,浙江联和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霞信心满满。她认为,氢能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目前仍处于培育和初期发展阶段,有待于各企业抱团发展、政府大力支持、各链条紧密合作,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作为最早进驻港区的一批氢能企业之一,浙江羚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加码在港区的投资,氢能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浙江羚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蒲红霞表示,当前羚牛正积极规划跨区域氢高速路线,加快氢能港口推广进度。同时,羚牛实现了氢能运营系统与DeepSeek大模型技术融合,为零碳物流体系建设及绿色能源管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企业在技术本土化过程中,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挑战,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难度大。”优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智明建议,要建立氢能专项人才计划,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或积极引进海外及境外专业人才,提升自主技术能力。

  作为港区两家上游龙头制氢企业,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宏亮建议,港区要加快氢气管网的建设,这有利于降低用氢成本、提高氢气运输的安全性。浙江华泓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意良则表示,公司在氢能产业方面将以稳定氢气供应能力为基础,提高氢气附加值,积极开拓市场,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

  献计策、话发展,行业大咖们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为更好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开拓了思路、提供了路径。

  “真是一场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提振信心的对话!”嘉兴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氢能头部企业家,既畅聊了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又找准了港区氢能产业发展的短板,明确了产业未来发展之路,与会人员收获满满、获益良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