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夜读 | 美股和恒生科技的跷跷板

2025-03-19 23:53

本文源自:家哥的小黑屋

最近这几周美股和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出现了很有意思的跷跷板效应。

有人说是东升西落。

我倒是不太愿意用这种词,营销和情绪的意味太浓。要描述这种现象,我更愿意称其为“资产搬家”。

美国以及海外的投资人从美国的科技板块,集体向中国的科技板块进行仓位调整。

这里面又分成2类人。

一类是投机性的资金,这东西全世界都有,咱这边所谓的短线投资客,往上倒一倒也都是从美国股市那里学过来的。

他们动手很快,去年9月份出现了重要的指标,来了很多人。国庆节之后美股中概股的下跌,也是这帮人追涨杀跌的结果。

春节期间deepseek的发酵,迅速推高市场,他们也是出了一份力。

这些人来得快、去得快

第二类资金,则是大型长期投资机构,他们不可能是去年和春节后贡献上涨的主要力量。

这些机构要的是基本面、他们要的是数据支撑、他们要的是业绩。调仓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之前2021年从港股、A股逐渐减仓的海外长期投资者,那是用了几个季度才逐渐减下去的。如果你关注财经新闻,巴菲特减持中国的资产,那是隔几个月就一次。

嘴上说虽然长期看好云云,最后还是毫不回头仓位减下去了。

说这个事情啥意思呢?

长期我看空美股,看多A股和港股,但中途一定会有各种更短期的波段

短期投机的人会见风使舵,在遇到短期气氛、技术位置阻力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先出来。

特别是美股港股跷跷板这波投机者。

美股如果遇到短期反弹,也会影响港股短期走势。当然,港股本身最近恒生科技指数也在调整,有和其他板块切换的态势。

如果成本不够低,或者仓位过重,还是应该注意风险。

当然,如果长期投资者又心理建设比较好,就这么放着也ok。甚至要思考调整结构加仓的问题。

那么,美股的情况如何呢?

1短期是看两个东西。

⭕一个是技术。

短线技术是个好东西,目前这个位置看有一定可能性。毕竟纳斯达克标普都到了年线,一般来说有争夺。

各类技术高手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也并不是 技术为主,但就是提醒一下这样短线的走势,要看看技术。当然做短线,就按照短线的交易纪律来,别做着做着变长线了。

⭕另一个是美元指数。

这一波是交易特朗普第二任期下,衰退的预  期。甚至很多人觉得特朗普就是要制造衰退,来解决降息——债务化解问题。

所以美元指数企稳也能导致短线的美股企稳 反弹。如果美元指数不OK,  那反弹概率也小一些。

这两天,美元指数下跌也稳下来了。

短期的美股可能反弹,并影响港股和A股。和春节后一直拿着,美股可以连续做空相比,情况变复杂了。

2中长期则也是要观察2件事情

⭕一个是特朗普的政策。

目前这个开源节流 +容忍通胀+相对不管股市管债市,对股票是不利的。

(政府拉动经济弱化,美联储不敢降息)

所以密切需要关注特朗普政策是否转向,如果转向,对股市来说压力就小很多。

这里我个人观点认为财政政策可能是第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不要重新走回赤字上升拉动经济的路子。

目前看,似乎没重回扩张的样子。

虽然说特朗普虽然扭转关税态度,也能解决 这个问题,稳住股市——但我想这个打脸就太严重了,不太可能吧。

(其实有也没关系,他宣布关税的缓和,总要有新闻的)

第二重要的则是美联储和特朗普关系,听不听话。

目前看,美联储好像不听话。

昨晚上cpi数据出炉,低于预期。但并没有引起什么所谓暴力反弹,也许大家还想再看看,关税真搞起来之后,cpi是什么样子吧。

⭕另外一件事则是关注美股科技股。

2022年以来的科技股是带动美股上行的主要动力。可以观察到除了大型科技股,很多板块都不怎么样。

要么,AI 能够在终端客户那里真正赚到钱, 这样巨头的capex, 芯片的预期都能顶住, 股市也就有了支撑;要么,就是出现什么其 他行业能接力科技股,带领市场。

目前,这俩也暂时看不到。

短期搏反弹和中长线,并不矛盾,这只是不同策略的选择问题。

不过对多数投资者来说,美股抄底现在并不 划算,还早得很。 

一来是中长期看不清楚,二来多数人 短线交易能力都比较一般。

当然,也许会有什么突发事件,也会导致美股的反弹。

比如说美股真的连续暴跌,跌多了,那么特朗普和美联储的put 还是会来。

特朗普现在是说不在意,但程度够大,他也得在意。而美联储put则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是那样的话,等这两个put 出来,思考抄底也可以。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