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18 23:43
近期,总是看到国际金融机构表达看好中国资产的观点,也有不少新闻报道外资正在回流中国市场。
不过,表态归表态,只有“真金白银”的资金流才能反映外资最真实的态度。
今天,咱们就从两个维度——海外注册的中国主题基金资金流,以及海外基金整体对中国股票的配置情况,来看看外资投资中国的最新动态。
01 中国资产到底指什么?
在盘点数据前,我们先来聊聊一个让很多人都有点迷惑的问题——中国资产究竟指的是什么?
在各种新闻和外资的观点中,常能看到 “中国资产” 这个词,不少人第一反应觉得说的就是 A 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外资的投资语境中,“中国资产”其实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A股,还囊括了所有在美股、港股等海外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
这背后也有一定历史因素,因为过去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开放,这些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是外资们最容易触及且可投资的“中国资产”。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外资中国主题基金常用的基准指数 ——MSCI China 指数里,A 股占比是相对比较低的,仅有 20%,其余大部分都是所谓的 “中概股” 。
但站在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于“中国资产”的广义划分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业务和营收主要源自中国本土市场,所以比起它所在的境外上市地,它们的基本面表现和中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所以,从相关性的角度来讲,这些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和“A股”本质上是同一类资产。他们的业绩表现基本也是“同涨同跌”。
晨星在划分上市公司地域和基金持仓地域分布时,遵循的也是类似逻辑,主要依据企业营收的地理来源和所在地。因此,无论在哪里上市,只要企业的主要营收来自于中国市场,都会被归入 “中国资产”范畴。
02 借道指数抄底中国资产
对海外投资者而言,投资中国资产不仅能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果,还能在配置上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
为了方便海外投资者布局,海外的资产机构也发行了不少 “中国主题基金”。这些基金的投资区域也相对纯粹,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大多都将 75% 以上的资产投向我们上面说的“中国资产”。
从最近这些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资金流来看,海外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 “追涨杀跌”。
在 2020 年至 2021 年期间,中国资产表现亮眼,海外中国主题基金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
虽在2022年有逆势加仓的动作,但这两年中国资产业绩欠佳,也不少海外投资者选择离场。在2023年和 2024年,累计约有164 亿美元资金从中国主题基金流出,这些基金的总规模也从2021 年的最高点2532 亿美元,降至2024 年底的1765 亿美元。
更有趣的是,从月度资金流的数据来看,也有不少海外投资者在去年四季度跑步入场,借道中国主题基金参与了这轮市场反弹。
2024 年 10 月和 11 月,海外中国主题基金出现大幅资金流入和流出,而且被动基金是这两个月主导资金流向的主力。这说明,在去年四季度,不光中国投资者借助被动产品抓住市场反弹机会,外国投资者也在借指数抄底,而且有不少人在高位时减持离场。
不仅如此,和国内投资者选择类似,近几年,被动基金逐渐取代主动基金,成为海外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首选。目前全球规模前五的中国主题基金,清一色都是指数产品。
03
外资区域基金加码中国股票配置
中国主题基金的资金流向,反映的是海外广大投资者(包括散户和将基金作为投资工具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海外基金对中国资产整体的配置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基金为代表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从长期数据来看,和 2020 年至2021 年期间相比,外资基金这几年对中国资产的配置热情有所下降。不过,自去年一季度海外基金对中国的配置比例滑落至 4.8% 的低点后,2024 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了小幅提升,呈回暖迹象。
由于多数外资基金在管理过程中,会参考指数配置来控制风险,所以外资基金相对指数的高配或低配某个市场或者行业的情况,更能反映基金管理人的态度和观点。
在晨星环球股票基金类别里,绝大部分主动基金从 2021 年开始,相对基准指数 MSCI ACWI 对中国股票的低配比例不断扩大,但从 2023 年 9 月起,这些基金开始逐渐加仓,低配幅度逐渐收窄。
同样的趋势在主要投资新兴市场的外资基金中也能看到。近两年来,这类基金虽然仍相对基准 MSCI 新兴市场指数低配中国股票,但低配幅度持续减小。
从基金公司层面看,在纳入统计的环球股票和新兴市场股票基金里,截至 2024 年底,持有中国股票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分别是先锋领航(Vanguard)、贝莱德(BlackRock)旗下的 iShares 以及富达(Fidelity),持股市值分别约为 864 亿、436 亿和 259 亿美元。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