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招商电子】速腾聚创深度报告:国内激光雷达龙头,智驾平权与机器人双轮驱动高速成长

2025-03-12 19:21

速腾聚创是国内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市场的领导厂商,围绕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硬件为基础,同时布局AI感知软件形成解决方案。公司激光雷达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有望充分受益于2025年智驾平权趋势下激光雷达用量的高成长空间;同时快速切入工业、商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以感知为核心,向操作、控制多环节拓展,有望受益于机器人市场的高速增长打造第二成长曲线。首次覆盖,给

汽车业务:2025年智驾平权浪潮带来车载激光雷达广阔需求,公司24年装机量份额位居第一,25年有望充分受益于核心大客户比亚迪智驾渗透及小鹏、极氪等客户应用放量。2025年有望迎来平价智驾元年,预计未来两年将快速普及至10-20万元市场。其中激光雷达具备高精度、远距离特性,是L3及以上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有望伴随需求提升、技术进步、成本价格降低实现应用规模快速提升。2024-2025年国内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密集上市,目前已下探至12万级车型。公司作为国内和全球汽车激光雷达市场龙头之一,2024年装机量占比约33.5%排名第一;积极开展SoC芯片自研,新品MX实现大幅降本,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公司核心客户覆盖比亚迪、小鹏、极氪等,有望充分受益于2025年比亚迪智驾平权战略带来的用量提升,同时有望持续受益于其他国内车企的智驾渗透趋势。此外公司海外业务持续突破,24Q3新增一家日本销量排名前三的车企和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主机厂的定点合作,中长期有望打开出海长线成长空间。

机器人业务: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公司凭借智能汽车技术外溢快速切入机器人赛道,感知、操作、控制多环节布局,有望打造集团第二成长曲线。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环境识别需求提升、硬件成本下探,预计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根据灼识咨询,预计2022-2030年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预计从82亿元增至2162亿元,中国将以31.8%的市占率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公司在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同样居于领先地位,24Q3产品和业务取得多项突破,机器人合作伙伴已突破至2600家;海外业务同步布局,目前已斩获多个海外机器人重点领域客户定点。预计公司25年机器人出货量有望突破10万台。公司在视觉、触觉、电机以及执行单元等领域持续拓展覆盖范围,并基于人形机器人母机推出灵巧手、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力传感器、高功率密度直线电机等核心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我们持续看好公司定位智能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机器人产业降本增效、技术迭代过程中的关键卡位和广阔成长空间。

给予“”评级。速腾聚创深耕激光雷达行业,在ADAS/机器人多应用领域开展广泛布局,服务OEM/Tier 1、定点车型、SOP数量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盈利能力持续向好。我们认为伴随2025年起高阶智驾加速下探至10-20万车型、终端客户持续导入,公司ADAS产品出货及营收有望持续快速提升;同时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以激光雷达为核心,横向拓展灵巧手、力传感器等机器人零部件产品技术,25年机器人业务相关订单有望实现高增长,中长期成长空间广阔。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总收入亿元,净利润亿元,对应PS  倍。首次覆盖,给予“”评级。

风险提示:自动驾驶行业进展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开发不及预期风险,终端定价压力风险,定点订单转化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供应链短缺风险。

一、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全球领导厂商,规模化助力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聚焦汽车及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技术开发,经过10多年发展,在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市场取得全球领导地位。公司围绕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硬件,同时布局人工智能感知软件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截至2024年11月29日,速腾已成功获得28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的92款车型的量产定点订单;2024全年公司以51.5万颗的装机量位列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排名第一。

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分三大板块:激光雷达硬件产品、激光雷达感知解决方案和其他。

1)硬件产品:公司推出R/M/E/F四个激光雷达平台,产品应用场景广泛,主要用于ADAS、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中。

  • ADAS:主要供应整车厂和Tier1。公司2021年开始固态激光雷达产品量产,截止2024年9月30日与全球290多家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下游覆盖比亚迪、小鹏、吉利、埃安、长城、路特斯、Lucid等海内外知名车企。

  • 机器人:主要向自动驾驶出租车、清洁、物流、工业等领域客户销售激光雷达硬件,如为清洁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检测机器人和农业机器人等提供机械式激光雷达和M平台产品,以实现定位导航、避障、智能移动等功能。主要客户包括阿里巴巴、Agilox、Brain Corp、新石器、宇树科技等。

2)感知解决方案:集成了激光雷达硬件、人工智能感知软件,同时辅以专家培训和支持服务。公司已有解决方案包括RS-Fusion-P6等系列解决方案、V2X解决方案、Reference解决方案等,可用于中低速自动驾驶、Robo-taxi、智能基础设施应用、真值生成&测评等应用场景。

3)其他:为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提供技术开发及其他服务,按定制要求生产产品样件。

公司车载及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的商业化程度领先。公司客户覆盖整车厂、tier1、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商业化程度居于行业领先地位。1)汽车市场:根据灼识咨询,速腾为全球首家开启车规级激光雷达项目量产交付的激光雷达公司。速腾定点合作客户数、定点合作车型数、SOP定点合作客户数领先,根据盖世汽车,公司2024年全年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机器人市场:截至24年第三季度,速腾的平台产品已在机器人及其他领域服务累计超过2600个客户;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多款新品已斩获来自不同领域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的量产定点,订单规模超出预期;2025年Helios系列激光雷达产品搭载于宇树科技H1机器人,并登上央视春晚。

产品应用于比亚迪、小鹏、吉利、埃安、长城等汽车客户及宇树科技等机器人客户中,客户订单释放拉动前五大客户集中度提升。公司服务客户广泛, 2020/2021/2022/2023H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29.1%/33.3%/33.2%/43.8%,其中2023H1集中度提升主要受益于大客户产能爬升带动。

汽车领域客户:包含比亚迪、吉利、广汽埃安、长城、小鹏、路特斯、Lucid、零跑、前晨、苏州挚途、东风商用车等OEM和tier1;

非汽车领域客户:包含宇树科技、阿里巴巴、Agilox、Brain Corp、ControlWorks、新石器、行深智能等厂商。

1、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产学研融合构筑科技壁垒

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创始人邱纯鑫、朱晓蕊、刘乐天为一致行动人。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根据招股书,上市前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邱纯鑫通过BlackPearl持股11.58%,科学顾问朱晓蕊通过EmeraldForest持股6.94%,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刘乐天则通过Sixsenset持股4.25%。上述股东为一致行动人士,合计持股约22.77%。

创始人团队来自哈工大,产学研融合构筑科技壁垒。创始人团队为邱纯鑫、刘乐天、朱晓蕊,三人联系紧密。其中邱纯鑫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拥有约9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经验,主要负责监督本集团的整体战略、业务发展及管理。邱纯鑫与刘乐天分别为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二人师从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蕊博士。此外公司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邱纯潮为CEO邱纯鑫的兄弟。管理层在激光雷达技术、供应链、制造、业务发展等方面具有深厚背景。

2、近五年营收持续高增长,2024年利润端同比大幅减亏

2020-2024公司营收快速增长, ADAS产品销量实现高增长。2020-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71/3.31/5.30/11.2亿元,CAGR达88.34%,2024年公司预计营收16.3~16.7 亿元,同比增长 45.5%~49.1%;其中Q4单季度营收4.54~4.94亿元。增长主要受益于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扩大及公司产品定点推进,2020-2024年激光雷达产品总销量由0.72快速提升至54.42万台。

2020-2023年净利润下滑,2024年预计同比大幅减亏。2020-2024Q3公司净利润-2.2/-16.6/-20.9/-43.4/-3.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7/-1.9/-6.3/-8.6/-0.83亿元。24全年预计利润端亏损4.3~5.2 亿元,同比减亏 88.0%~90.1%;其中Q4单季度亏损 0.79~1.69 亿元。盈利表现改善,主要受益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方面持续进步。

公司产品收入多元,激光雷达硬件贡献了主要收入来源,其中ADAS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4前三季度公司ADAS产品/机器人及其他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及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83%/12%/5%/0.5%。

产品(ADAS/机器人及其他):2020-2024Q3收入持续高增长,ADAS产品占比提升。公司包含ADAS及机器人在内的激光雷达产品2020-2023收入分别为1.3/2.3/4.0/9.6亿元,CAGR+91%;24年前三季度合计营收增至10.7亿元,同比增长迅猛,收入提升主要系汽车及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快速扩张带动产品销售所致。

解决方案:2020-2022年收入增长,2023年以来呈现一定波动。公司解决方案2020-2023收入分别为0.38/0.85/1.22/1.10亿元,2023年下降原因主要系真值解决方案项目(其通常收取较高的平均售价)减少,以及价格较低的标准RS-Fusion-P系列解决方案项目(其为用于机器人应用及ADAS应用早期测试阶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解决方案)的数量增加所致。24年前三季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5.77亿元。

服务及其他: 2020-2024前三季度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波动较大,主要系业务项目周期长且高度定制化所致。2020-2023收入分别为3/17/9/47百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总体营收5.9百万元,同比出现较大下滑。

23H1至今公司毛利率转正,盈利能力企稳回升。2020-2024Q3毛利率分别为44.1%/42.4%/-7.4%/8.4%/17.5%。公司毛利率主要受到产品结构、产品售价、原材料及耗材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影响, 1)2021-2022年,公司ADAS激光雷达量产后单价由1万元降至约4300元,导致总体毛利率下降。同时2022年半导体芯片短缺带来的加急采购费用、存货拨备等也对毛利率造成影响。2)2023年至今,受半导体芯片价格趋于正常化、原材料成本降低、ADAS激光雷达产品规模效应显现等因素,公司毛利率实现回正并实现持续提升。

2020年以来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稳中有降,一般及行政开支占比大幅下降,体现公司运营效率提升。1)2020-2024Q3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及上市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8%/14.2%/12.7%/7.7%/7.3%,稳中有降,主要系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业务关系,带来营销效率提升。2)2020-2024Q3公司一般及行政开支(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及上市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2.0%/24.2%/28.2%/11.8%/10.1%,行政效率提升。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研发团队硕博背景近半。2020-2024Q3公司研发支出0.82/1.33/3.06/6.35/4.65亿元,研发费率分别为47.7%/40.2%/57.7%/56.7%/41.0%。公司目前共有深圳、上海、苏州3个研发中心,截止2023年底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42%,其中约一半为硕博背景,技术涵盖激光雷达软硬件工程各方面,为公司构筑了强大的内部研发能力。截至2024年6月30日,RoboSense速腾聚创在全球范围内已累计申请专利约1540项,其中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为520项。

二、激光雷达是智能化的“眼睛”,汽车/机器人为主要应用场景

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来计算物体到目标表面的可变距离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激光束照射目标对象,并测量照射到物体弹回的时间,以测定离物体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相比传统雷达的工作频段,激光雷达光频段的波长较短,因而可以极大提高雷达的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速度分辨力等。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与人工智能感知软件相结合,不仅能够收集信息,还能够解释和分析信息,在各种环境下实现高效、安全的自动化。 

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空间广阔,目前机器人占据最大市场,未来汽车有望成为主要应用场景。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汽车及非汽车行业,如机器人、智慧城市及V2X等。根据灼识咨询,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2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537亿元,CAGR+78.8%。在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众多应用场景中,当前应用以机器人场景为主,预计未来汽车应用将占据最大份额。根据灼识咨询,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中汽车/机器人/其他份额占比29%/68%/3%,预计2030年将变动为汽车/机器人/其他80%/17%/3%,汽车应用占比快速提升。

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包含激光雷达硬件和智能感知软件两部分,硬件用于探测原始数据,软件对硬件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转换为更高质量的感知信息,用于决策。

根据扫描方式,激光雷达可分为机械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目标市场主要包括汽车、机器人及智慧城市等。

  • 机械激光雷达:分为机械旋转式、转镜式、棱镜式。机械激光雷达存在内部旋转结构,导致产品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价格高昂,在极端环境中可靠性较低。机械激光雷达(不包括少于16线激光雷达)的定价范围较广,介于500美元至20000美元,视结构及性能而定。

  • 固态激光雷达:分为MEMS振镜、Flash、OPA技术路线。相较机械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更可靠、尺寸更小、更经济,能满足客户对感知性能的需求,并通过车规级要求。未来固态激光雷达有望在多应用场景中取代机械激光雷达,成为未来主流。灼识咨询预计2030年固态激光雷达将占85.3%的市场份额。固态激光雷达的定价范围通常低于1000美元。

智能感知软件是激光雷达硬件的延伸,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感知软件能收集和识别激光雷达的点云信息,结合视觉传感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作出相应决策。先进的感知软件整合了深度学习技术,感知能力持续进化。随着软件技术进步,激光雷达解决方案能够以更低的算力功耗分析周围环境,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根据灼识咨询,2022-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感知软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13亿元增至3734亿元,CAGR+103%;感知软件占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总市场的比重将从11.2%增至29.8%。

1、汽车:激光雷达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高阶智驾下沉有望推动增长

2024年端到端技术爆发,高阶智驾加速渗透,2025年有望迎来平价智驾元年,预计未来两年将快速普及至10-20万元市场。1)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高阶智驾通常指L2级以上的智能驾驶功能。根据高工智能汽车,24H1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高阶智驾NOA交付新车58.07万辆,同比+177%;新能源汽车24H1前装标配NOA已突破10%,达到13.65%,高阶智能驾驶上量提速且市场空间广阔。2)同时,随着端到端技术升级、智驾方案成本持续下探,标配搭载城区NOA车型已下探至20万元以下。国内多家车企积极布局城区NOA功能,并且在中低阶车型陆续落地。其中比亚迪率先提出“智驾平权”,其在近期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中发布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宣布全系搭载高阶智驾,将实现10万以上车型全系标配,10万级以下车型多数搭载,并且高级智驾首次下探至最低7万级市场。因此预计2025年有望迎来平价智驾元年,同时未来两年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将快速渗透至10-20万元市场。同时伴随自动驾驶软硬件加速创新迭代,用户智能化体验快速升级,产业链上下游步入高速发展期。

在海外市场,法规、技术趋于成熟助力自动驾驶快速渗透,预计2030年全球智能汽车渗透率达84.6%。海外美、德、日、韩等汽车制造大国均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部署力度,通过加强战略引领、加快立法修订等助力自动驾驶场景落地。此外,海外车企亦在加速与科技巨头技术合作布局,例如本次CES 2025中,丰田与NVIDIA宣布合作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汽车;大陆集团联合英伟达和Aurora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卡车,计划在2027年量产L4自动驾驶系统等。受益于政策法规逐步健全、技术日渐成熟、用户体验升级,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根据灼识咨询预测,全球智能汽车数目增长迅速,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42.7%增加至2030年的84.6%,到2030年全球智能汽车将达到74.0百万台(注:此处智能汽车指具有ADAS及高阶自动驾驶的汽车)。

激光雷达具备高精度、远距离特性,是L3及以上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自动驾驶的实现依赖于感知、决策、执行三大关键系统,其中感知层的探测精度和速度将直接影响驾驶安全。目前主流的感知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四种,每种方案各有其优缺点。其中激光雷达可在比较极端的光照条件下保持高传感性能,并可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探测,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必备的传感器。

  • 超声波雷达:成本低,但探测距离短、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有效探测距离通常小于5m,无法对中远距离物体进行测量,无法探测障碍物的大小和形状。

  • 毫米波雷达:优点是测距远、不易受天气影响、具备测速功能,但分辨率低、视场角小、对行人探测效果不佳。毫米波雷达的穿透能力强,有效探测距离一般可达200m,高性能探测距离可达300m,且毫米波雷达具有同时测距和测速的功能。缺点是单颗车载毫米波雷达的角度分辨能力通常较弱,无法辨识物体的细节;且毫米波雷达对非金属的探测灵敏度弱,对行人的探测效果不佳;

  • 摄像头:技术成熟、分辨率高、价格便宜;缺点是易受环境影响、对算法要求高。车载摄像头具有优异的角度分辨率,且能感知色彩等信息。但是受光照影响大,黑夜和强光下的探测效果不佳、同时容易因极端光照条件致盲;此外随着应用场景复杂度提高,车载摄像头对物体及其距离的识别依赖深度学习算法,无法做到完全准确。

  • 激光雷达:测距精准度高,能够获得三维信息;缺点是成本高、体积大、易受环境影响。激光雷达兼具探测距离长、角分辨率/距离分辨率/速度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且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这些相较于其他传感器的优势,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成本高、体积大、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是激光雷达的主要缺点。

需求提升、技术进步、成本价格降低推动激光雷达在汽车端应用规模落地。

  • 感知精度需求提升:伴随中高阶自动驾驶渗透提升,消费者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提升,需要激光雷达提供更精细的三维环境感知信息。根据中国信通院,L3/L4/L5级自动驾驶或分别需要1/2-3/4-6颗激光雷达。

  • 技术进步:车载激光雷达具有较高的认证壁垒,如IATF16949、AEC-Q100、ISO 16750车规级认证及OEM/Tier 1的相关要求等,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激光雷达企业车规级产品量产上车。伴随国内厂商技术突破,目前市场上已有更多车规级激光雷达出现。

  • 成本价格降低:早期车载激光雷达成本高达几万元,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2020年以来激光雷达实现快速降本。截止24Q3,速腾的汽车激光雷达均价已从2万元以上降至2500元左右;头部厂商降本持续,如速腾新一代中长距激光雷达MX和禾赛的超广角远距激光雷达ATX,两款产品价格都降至200美元左右。

国内激光雷达上车进度领跑全球,2024-2025年多款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密集上市,目前已下探至12万级车型。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车企推出前装激光雷达车型,用以实现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功能,其中国内是主要应用市场。根据灼识咨询及Yole统计,1)2018-2020年市场中共有5款前装激光雷达车型;2)2022年以来,激光雷达进入国内D级车市场;2023年4月上海车展中,共有38款车型配备激光雷达,包含速腾、禾赛、innovusion、法雷奥、Luminar、华为、探维等品牌。其中速腾是其中18款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居于榜首;3)2024年,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密集上市,根据2024北京车展组委会数据,本次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30台)、概念车41台,新能源车型278个,均超过上届水平。4)2025年以来,受益于成本快速下探,目前激光雷达已渗透至15万元以内甚至12万元车型,如25年3月10日发布的零跑B10预售价10.98万-13.98万元,其中预售价12.98万元的版本就配备激光雷达及高阶智驾;25年3月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智驾版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下放到了14万级车型。

激光雷达全球市场规模广阔,预计中国激光雷达市场复合年增速将高于全球。根据灼识咨询,预计2022-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从34亿元增至10003亿元,CAGR+103.2%。中国将成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市场,2030年约占全球市场的34.6%,2022-2030年CAGR+104.2%。

2机器人:多激光雷达、固态化应用渐成趋势,市场规模有望高增

激光雷达具有精准、高效等优势,在多款机器人中广泛应用。激光雷达能够显著提升机器人感知的精准度、自主避障导航的效率和安全性。当前已有多款机器人产品搭载激光雷达,根据高工机器人,春晚登台的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搭载速腾的Helios雷达,具备全自动定位与导航技术;同时宇树科技的人形智能体“Unitree G1”、机器狗“Go2”和“Unitree B2-W”均标配激光雷达。此外激光雷达在AGV/AMR领域也广泛应用,根据新战略研究,传统磁导AGV/叉车AGV/自主导航AMR分别搭载2/3/1-2颗激光雷达,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销售数量为12.5万台,而AGV/AMR专用激光雷达销售数量约21万台,平均1辆移动机器人搭载1.68颗激光雷达。

伴随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涌现、环境识别需求提升,预计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2030年中国有望成全球最大市场。目前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商业清洁、安防、家用服务等场景,根据智研咨询,2023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20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规模最大的市场。此外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市场规模巨大,根据信通院,2035-2040年人形机器人有望整体进入Lv3等级,国内整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约1千~3千亿元。激光雷达可协助机器人提升感知的稳健性及准确性,此外固态化、小型化、降本带动激光雷达在机器人中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预计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将出现指数级增长。根据灼识咨询,2022-2030年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82亿元增至2162亿元,CAGR+50.6%;预计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占比31.8%。

3、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国内厂商奋勇争先

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路线尚未出现定论。目前全球高端激光雷达的主要参与厂商众多,各家公司选择的激光雷达技术方案路径不一。

1)机械式激光雷达的代表厂商为Velodyne(已与Ouster合并)、法雷奥,以及中国厂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

2)转镜、MEMS振镜等方案率先在ADAS领域实现量产落地,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达通、华为、法雷奥、Luminar、Innoviz等开展布局。

3)Flash/OPA等纯固态方案长期来看在体积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目前海内外已有成熟Flash方案产品推出,如iBeo的NEXT中长距雷达、速腾聚创的E1补盲雷达、禾赛科技的FT120补盲激光雷达及FTX全球视野最广的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万集科技的750补盲雷达等;OPA方案目前尚不成熟,代表厂商为Quanergy、力策科技。

汽车激光雷达市场集中度提升,目前速腾、禾赛、华为、图达通占据垄断地位,头部效应显著。

在全球市场,近年来海外厂商普遍表现萎靡,国内头部厂商快速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早期激光雷达市场竞争者众,受业务进展不佳、性价比较低等因素影响,2022-2024年海外激光雷达厂商表现萎靡并逐步退出市场,如Ouster、AEye、Aeva、Cepton、Innoviz等美股激光雷达上市公司持续业绩低迷、定点停滞;lbeo、Quanergy、大陆集团、博世等则因技术复杂性、投入产出比较低等因素退出激光雷达开发项目,Mobileve也因此终止了下一代FMCW激光雷达的内部开发。国内厂商则凭借技术布局及规模量产优势实现快速崛起,根据Yole 数据,2022/2023年全球出货CR3均超70%,其中2023年禾赛/速腾/图达通/法雷奥/华为分别以29%/29%/21%/10%/9%的市占率位列第一/二/三/四/五。

在国内市场,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几乎被速腾、华为、禾赛、图达通四家厂商垄断。根据盖世汽车,2024年1-12月国内市场装机量CR4 接近 100%,其中速腾/华为/禾赛/图达通分别占比 33.5%/27.4%/25.6%/13.4%。

在机器人高端激光雷达市场,以速腾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占据领先地位。机器人高端激光雷达市场主要参与厂商有中国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览沃以及海外的Ouster等。根据灼识咨询,按22年各公司产品销量统计,速腾销量位列第一,全球市占率达18%。

三、公司产品服务多元布局,软硬件技术/客户/产能/供应链优势打造护城河

1、产品布局:车载/机器人业务矩阵多元,软硬件及芯片技术领先

公司围绕以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为基础,同时布局AI感知软件并形成解决方案,推动应用场景扩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独特壁垒,与其他多数激光雷达硬件厂商形成差异化。

1)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平台

公司激光雷达硬件产品组合全面,现有M/E/R/F四种激光雷达平台。1)M/E系列是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主要用于ADAS应用。其中M系列是安装在车辆上的主要激光雷达,E系列产品为专门用于短距离检测的补盲激光雷达,结合M系列前视激光雷达,实现360°全覆盖的零盲区感知效果。2)R系列为传统的机械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3)F系列将支持超长检测范围,预计将用于商用车、铁路运输等其他需要较长检测距离的场景。

公司专注自研芯片激光雷达技术,是业内最早布局自主芯片技术的激光雷达公司之一,助力公司快速实现良性降本。公司自2017年起研发芯片驱动扫描、传输、接收发与处理系统,专注于开发芯片驱动的激光雷达平台,以实现快速高效的产品迭代。早期采用分立器件,推出R平台;后续更专注自主研发芯片,成功开发M/E平台。根据灼识咨询,截至2022 年12月31日,速腾是全球唯一一家实现芯片级智能扫描技术大规模部署的激光雷达企业。芯片是激光雷达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之一,自研芯片有助于公司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有563名研发人员,其中约100人专注芯片研发;2023年公司研发总投入中约22%用于芯片研发投入。

  • V1.0:最初通过向供货商采购,在R平台产品上使用APD和FPGA芯片。

  • V2.0:2021年6月M平台产品量产,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搭载自研芯片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量产的激光雷达企业。公司在配备了MEMS扫描芯片的M平台产品上开发芯片激光雷达技术,以及定制研发SiPM和自研SoC。

  • V3.0:2022年11月,发布搭载了自研传输、接收及处理系统一体化芯片的E平台产品。E平台将SPAD数组/SoC高度集成至一颗芯片,不需要整个扫描架构,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感知解决方案。

推出性价比方案MX,有望充分受益于智驾平权趋势,此外车载海外业务亦在加速拓展。公司于2024年推出新一代中长距激光雷达MX,产品在体积、厚度和外露窗口片面积上都有所减少,公司CEO于发布会表示产品成本低于200美元,并尽快将价格锁定到1000元左右。我们认为该款高性价比产品的发布有望大幅降低激光雷达上车难度,并受益于2025年高阶智驾下沉的趋势实现出货高速增长。目前MX拓客进展顺利,已获得7家整车厂合作定点,预计从25年Q1开始陆续放量。此外公司海外车载业务快速拓展,目前已经成功与7家知名的海外车企财品牌达成定点合作,其中包括3家中外合资品牌和4家海外主机厂,有望在26年提供新的收入增长动能。

2)机器人业务

机器人板块广泛布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根据管理层披露,截至24年第三季度公司机器人领域合作伙伴数量已突破2600家,且新品开发即将进入量产阶段,25年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有望突破10万台。

25年发布3款全新数字化激光雷达EM4、E1R和ARIY,性能精度提升、结构设计优化;此外还推出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速腾在2025年1月举办的“Hello Robot”2025全球首场AI机器人线上发布会中发布3款三款数字化激光雷达新品,其中一款面向车载市场,两款面向于智能机器人市场:1)EM4是全球首款千线超长距激光雷达,具备600米超长探测范围和1080线分辨率,主要面向车载市场。2)E1R是全球首款固态数字激光雷达,搭载SPAD SoC和2D-VCSEL芯片,尺寸小巧,视场角130°×90°,适用于包括工业、商业和具身智能多种移动机器人应用场景,可极大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作业效率与安全防护能力;目前E1R已逐步开启量产交付。3)AIRY是针对机器人行业设计的192线小型数字激光雷达,凭借360°×90°的超广视场角和兵兵球大小的体积,适用于有全向探测需求的机器人应用场景。4)此外,公司还推出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为包含传感器硬件、运算核心、AI算法的智能生态,能够实现激光雷达数字信号和摄像头信息的融合,可灵活部署于机器人的多样化结构中。

横向拓展操作、控制等机器人产业多环节,发布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及力传感器FS-3D、直线电机LA-8000和机器人域控制器DC-G1等多项成果。在“Hello Robot”2025 AI机器人发布会上,速腾还在机器人视觉、触觉和关节领域推出多款增量零部件,有望大幅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为多样化场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和新动能:1)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具备20个自由度,指尖、指腹和手掌配备14个力传感器,最大负载5公斤,能够灵活完成人手精细操作;2)域控制器DC-G1:高集成化、小体积、大算力、低功耗,支持各类实时感知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操作模型和运动控制算法等;3)关节电机LA-8000:高功率密度直线电机,具备13000N峰值推力,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腿部关节;4)力传感器FS-3D:适用于足式机器人的末端运动控制。

3)软件及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公司推出先进的AI感知软件,并与硬件结合形成激光雷达解决方案,2020-2024Q3收入分别为38/85/122/110/58百万元。速腾与多个汽车OEM/Tier1合作共同开发感知软件,是全球行业第一个提供高性能感知解决方案的激光雷达公司。公司推出人工智能感知软件HyperVision,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为可直接使用的高质量感知信息。目前公司AI感知软件主要与硬件产品结合作为解决方案销售,未来有望为客户提供独立的软件产品。

  • HyperVision 1.0:2017年推出,基于激光雷达3D点云,专门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开发的AI感知软件。公司AI感知软件建立在深度学习算法基础上,可将激光雷达生成的点云转化为语义信息,减少客户对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的依赖。HyperVision 1.0具备以下特征:1)低算力需求:算力需求不到0.5 TOPS,可在低算力汽车种使用,扩大了应用场景范围;2)兼容性:单一模型结构可兼容多种算力平台和大多数感知应用程序,跨平台支持多种车型;3)检测分类信息丰富:可支持常见交通应用场景下各类物体的检测和分类,包括可行驶区域检测、物体识别、移动物体跟踪等。

  • HyperVision 2.0:2020年推出,目前主要面向自动驾驶行业,未来将拓展至机器人行业应用。HyperVision 2.0可将原始的激光雷达、视觉等原始传感器数据转换成为可以被自动驾驶车辆和机器人可直接使用的高价值信息。HyperVision 2.0可应用于纯视觉、纯激光雷达、视觉+激光雷达等3套不同的传感器配置中,不受传感器个数的限制,从而形成“超级传感器”。

公司的解决方案为激光雷达硬件和感知软件的结合,并搭配专家培训、支持服务等,软硬结合打开中长线成长空间。公司感知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多种解决方案,包括RS-LiDAR-Perception(用于汽车ADAS);RS-P1、-P2(用于无人物流、巡检、清洁车和小巴等的中低速ADAS);RS-Fusion-P5、-P6(用于RoboTaxi/RoboTruck);V2X(用于车路协同);Reference(用于ADAS路况评估)等。除汽车领域外,解决方案已在农业机器人、检测机器人领域也有应用,未来非汽车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长远来看,相较纯硬件产品,包含软件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能够带来更强的差异化和规模优势,中长期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多边际收益。

2、竞争优势:技术/客户/供应链/产能保障市场地位,2024年装机量全球第一

除上述激光雷达硬件、感知软件与芯片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外,公司还具备百万级规模量产能力,并与立讯、TI、英伟达等产业链巨头达成合作,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为整车厂、Tier 1及机器人等广泛多元的行业客户提供支持。

1)规模量产能力:打造多个智能制造集群,年产能规模百万台。公司通过自建产线、合资工厂、代工合作等多种形式,携手立讯等智能制造企业,持续提升交付能力。一方面,公司拥有红花岭工厂、石岩工厂两个位于深圳的自有智能制造中心,每月设计产能分别为4.68万台、2500台,可确保研发成果与核心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实现量产化。此外公司还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MARS智造总部基地项目,首批MX产品将于25Q1在该基地实现量产上车。另一方面,公司与立讯合资在东莞共建了立腾智能制造中心,进一步深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战略布局。工厂占地约2.7万平方米,当前为公司的激光雷达产品制造模块,未来有望大规模生产激光雷达产品。

2)产业链资源:携手立讯、TI、英伟达等多个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稳固合作关系。2021年,公司与德州仪器(TI)建立战略合作;同年,速腾与立讯达成战略合作;2023年公司加入NVIDIA Omniverse生态系统,通过基于Universal Scene Description 3D框架开发平台,加速旗下激光雷达技术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此外公司还与国内外多家芯片供货商、未来机器人、阿里巴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等达成合作,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降低潜在供应链风险。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的5%用于探索潜在的战略合作关系或联盟机遇,例如与行业领导者,尤其与公司的关键零部件供货商寻求战略合作关系,以确保稳定的供应和更有利的价格。

3)客户群体:客户群体优质多元,产品导入比亚迪、小鹏、宇树科技等汽车及机器人领域知名厂商。汽车方面,公司此前与问界、小鹏合作紧密,24Q3新增 SOP 车型中包含比亚迪旗下多个子品牌的多款车型,成为2025年比亚迪智驾平权战略的重要供应链合作伙伴。机器人方面,公司在工业、商业、狙神智能机器人领域均有布局,主要客户包括阿里巴巴、Agilox、Brain Corp、新石器等;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已为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的大约2600名客户提供服务。2025年Helios系列激光雷达产品搭载于宇树科技H1机器人,并登上央视春晚。

四、投资建议

1、盈利预测

速腾聚创深耕激光雷达行业,在ADAS/机器人多应用领域开展广泛布局,服务OEM/Tier 1、定点车型、SOP数量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我们认为伴随2025年起高阶智驾加速下探至10-20万车型、终端客户持续导入,公司ADAS产品出货及营收有望持续快速提升;同时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并持续拓展灵巧手、力传感器等机器人零部件产品技术,25年机器人业务相关订单有望实现高增长,中长期成长空间广阔。我们预测公司2024/25/26年营收为亿元,同比增速为;归母净利润为,同比增速为

(1)ADAS激光雷达产品:公司主要向汽车OEM及乘用车/商用车Tier 1销售产品,客户包括比亚迪、小鹏、极氪、智己、埃安、长城、路特斯、丰田等。截止2024年11月29日已成功获得28家汽车整车厂及Tier1的92款车型的量产定点订单。公司实行多样化产品和技术路线,自研SoC芯片助力新品MX实现大幅降本,产品具备高性价比优势。伴随2025年高阶智驾加速下沉至10-20万车型,预计未来3年ADAS相关定点有望实现大规模放量,成为驱动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公司积极拓展车载全球化业务,截止24Q3已成功与7家全球车企品牌达成定点合作,其中24Q3新增一家日本销量排名前三的车企和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主机厂的定点合作,有望打开中长期出海成长空间。此外伴随公司自研芯片应用及规模化优势持续显现,盈利能力有望不断向上。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ADAS激光雷达产品营收为亿元,同比增速为;毛利率。

(2)机器人及其他激光雷达产品:公司机器人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出租车、清洁、物流、工业等场景,并快速切入商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赛道。24Q3机器人领域产品和业务取得多项突破,机器人合作伙伴已突破至2600家,订单规模超预期;海外机器人业务同步布局,目前已斩获多个海外机器人重点领域客户定点。预计公司25年机器人出货量有望突破10万台。公司同时在视觉、触觉、电机以及执行单元等关键模块提供机器人相关核心增量部件及解决方案,24年11月公司展示自研三维力传感器技术的8主动自由度灵巧手研究成果,25年1月进一步召开“Hello Robot”2025 AI机器人全球发布会全面呈现机器人战略级落地成果。未来伴随产品价格下探、机器人激光雷达应用渗透率提高,公司机器人业务有望成为未来集团新增长引擎。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机器人及其他激光雷达产品营收为亿元,同比;毛利率。

(3)解决方案:公司解决方案为包含硬件、软件、部署和专业服务在内的要素组合,目前已在汽车和农业/检测/V2X等非汽车领域有所应用。解决方案业务充分融合了公司软硬件一体优势,技术壁垒和利润率较高,伴随公司业务能力提升,中长期有望成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新动能。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为亿元,同比增速为;毛利率。

(4)服务及其他:服务及其他业务主要来自技术开发服务,按照定制要求生产产品样件。该业务涉及的项目周期较长、定制化程度高,目前平均售价较高但项目较少。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为,同比增速为;毛利率。

毛利率方面,受益于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及公司高集成化产品设计、自研芯片的应用,公司毛利率有望持续改善,预计2024-2026年公司总体毛利率。费用率方面,随着公司收入规模高速提升、内部管理优化,我们预计费用率将

2、估值分析

公司主营业务为激光雷达产品及解决方案,下游为汽车、机器人等。我们选取同行业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HSAI.O)作为可比公司。

我们选用市销率(PS)进行估值对比,主要原因是:1)激光雷达行业的研发投入、技术成熟度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公司净利润的释放。目前除禾赛科技(HSAI.O)外,海内外激光雷达主要上市公司如Luminar(LAZR.O)、Innoviz(INVZ.O)、Ouster(OUST.O)、Aeva(AEVA.O)等均未能实现正利润,使用市盈率PE估值会出现失真情况。2)当前智能驾驶处于高阶智驾加速下沉阶段,激光雷达在车载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激光雷达企业的成长性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和份额提升带来的收入高增长,在目前阶段,营收增长比利润增长更能反映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的成长性。

禾赛科技对应2024-2026年的平均PS为倍,我们的盈利预测对应的速腾聚创2024-2026年PS为倍。基于激光雷达行业未来三年的高成长性及公司的领先地位,建议关注。

3、风险提示

(1)自动驾驶行业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成熟度、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以及政府监管方面的影响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未来自动驾驶发展进度不及预期,ADAS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对公司营收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开发不及预期风险:公司的未来增长取决于对新市场的渗透、使现有产品与解决方案满足新应用和客户的需求,并推出获得市场认可的新产品。未来如果研发工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公司的新产品可能无法取得预期业绩增长。

(3)终端定价压力风险:公司的许多客户、尤其是汽车整车厂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再加之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激烈、下游客户较为集中、中国电动车价格呈下降趋势,加剧了公司面临的定价压力,可能对未来利润率及业绩造成影响。

(4)定点订单转化不及预期风险:取得定点订单并不能保证收入,公司取得定点订单时通常还未与整车厂签订合同,因此取得定点订单并不能保证公司的出货量与售价,如果定点车型的销售未能达到预期、整车厂决定减产或者公司面临降价压力,定点订单带来的销售额可能会低于预期。

(5)市场竞争风险:激光雷达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汽车领域。公司不仅面临现有的激光雷达厂商的竞争,还面临着潜在激光雷达厂商的竞争。若竞争加剧,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定价与销售压力,进而影响公司的营收与盈利能力。

(6)供应链短缺风险:公司依赖上游第三方供应商提供光学部件、特殊电子器件及结构部件等零部件,由于供应商数量有限,且其中一些是难以替代的专业供应商,如果这些专业供应商无法提供所需零部件,公司可能难以以合理的价格进行采购,可能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和削弱公司及时交付客户订单的能力。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7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王恬、程鑫、谌薇、研究助理(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