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12 15:47
编者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首次出现的“新词”都与新质生产力有关—从“具身智能”到“6G”,从“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到“智能机器人”,这些跃然纸上的专业术语不仅是政策导向的风向标,更是产业变革的加速器。它们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技术突破?又将如何重塑未来经济版图?本版选取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的多个“新词”,从专利视角深度解读这些“新词”蕴藏的创新密码与发展逻辑,带您前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脉搏。
具身智能:当AI“长出”身体
在江苏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3D视觉识别零件缝隙,自动调节电流强度,它们把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复制”成了算法,焊接合格率大幅提升。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具身智能在我国的真实应用场景——当人工智能从虚拟算法“进化”出物理身体,一场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革命正在到来。
今年以来,从丝滑舞蹈到前空翻,再到进厂“打工”,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爆发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推动我国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学科融合、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多层次的措施,以确保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
为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多地出台相关政策。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对外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 业 培 育 行 动 计 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也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在专利布局方面,我国企业加快前进步伐。中国移动提交“具身智能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专利申请;青岛海发环保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提交“一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通用系统”专利申请……一件件专利、一项项技术正在加速塑造具身智能产业之躯。当具身智能从科幻走进现实,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排他权”,而是成为丈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标尺。在标准方面,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行业内头部企业和机构,共同共同发布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
在政策牵引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我国相关产业需求旺盛。根据MIR睿工业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望达39.2万台。
6G启幕:万物智联照进现实
无人驾驶车队以0.1毫秒级时延穿梭,港口智能机器人精准装卸集装箱,远程医疗系统同步呈现患者的三维影像……这并非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我国6G关键技术攻关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随着5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6G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领域,首次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6G的理论速率将达到5G的10倍以上,还能实现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将应用于全息通信、自动驾驶、数字孪生、智慧生产等多个领域。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表示:“中国移动研发的6G通感算智技术平台以通算融合的异构硬件为底座,深度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等多维能力关键内核,通过服务化网络提供按需服务中枢能力。”
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关村泛联院的研发人员构建了语义信息的基本理论框架,全面扩展了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首次提出的创新理论,有望突破经典信息论的局限。“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经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目前国家已成立了针对语义通信国际标准化的任务组,由我们牵头,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国际国内3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完成的技术提案已超过40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表示。
在企业创新层面,近日,中国电信旗下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名为“一种基于6G的天地一体化传输优化及拓扑测绘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这项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6G星地融合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构建“空天地海”全连接网络奠定了核心技术基础。
我国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均强调前瞻布局6G技术储备,并加大研发支持力度。
我国6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介绍,2025年6月将启动6G的技术标准研究,2025至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随着5G网络的逐步普及与应用,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6G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人工智能终端:推开智能产业之门
OPPO推出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 AI手机,通过端云协同技术实现 AI图片消除、AI通话摘要等功能;荣耀发布 AI PC2.0战略,用 AI重构智能硬件、人机交互和跨端生态……去年以来,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新品密集发布,各大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与6G、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并列,释放出明确的产业信号。
硬件层面,我国企业已推出可运行复杂 AI模型的新型芯片,使得终端设备能独立完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而非单纯依赖云端算力。软件生态上,DeepSeek等企业持续优化模型压缩技术,让大语言模型能在手机端流畅运行。这种“端侧智能”的突破,有效解决了数据传输延迟与隐私保护痛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明专利超过3.8万项。全球排名前五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人分别是:腾讯、平安保险、百度、中国科学院、IBM。
当 AI手机自动生成会议纪要、电脑实时监测用户健康数据时,这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专利技术支撑。这类设备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概念机到民生场景,正以“软硬协同”的方式重塑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逻辑。(本报记者 陈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