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天风医药杨松团队|首次覆盖】基石药业-B:迈向管线2.0,ROR1 ADC潜力十足

2025-03-12 15:01

(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基石药业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截至2025 年2月,公司已成功上市4款创新药、获批16项新药上市申请(NDA)以及9项适应症。当前研发管线均衡配置了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多特异性抗体、以及免疫疗法和精准治疗药物在内的16 款候选药物。

 公司主要商业化产品舒格利单抗(PD-L1)、普拉替尼(RET)、阿伐替尼(KIT/PDGFRA)已实现商业化;研发管线2.0中关键临床项目CS5001、CS2009 具有较大潜力,有望持续驱动业务增长。 

管线2.0:重新起航,发挥公司研发优势 

CS5001(ROR1 ADC):CS5001 为公司目前管线2.0中的种子选手,在多个血液瘤适应症中均展示出良好的潜在获益,且在实体瘤领域也展示出良好的肿瘤抑制活性。此外,同靶点同机制竞品ROR1ADCzilovertamabvedotin在1LDLBCL 已经展示出靓眼的数据(100%CR)。我们认为公司的CS5001有望凭借差异化设计及全球第二的临床进度收获良好的商业化成果。 

CS2009(PD-1/VEGF/CTLA-4 三抗):临床前数据显示,与VEGFA的交联,可以显著增强抗PD-1和抗CTLA4的活性,具有明显优于潜在竞品的抗肿瘤活性。2024年12月23日,基石药业宣布CS2009已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考虑到PD-1、VEGF、CTLA-4靶点在单药及联用中展示出的潜力,CS2009 临床前的良好数据以及泛瘤种的适用范围,CS2009有望成为自CS5001 后下一个潜力重磅品种。 

管线1.0:多款潜力品种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地化生产有望推动成果加速落地 

舒格利单抗:是国产第2款、国内获批的第4款PD-L1单抗。截至2025年2 月,舒格利单抗五项适应症已全部在中国大陆获批,且国内商业化授权给辉瑞,基石药业可收到特许使用权收入。2024年舒格利单抗1LNSCLC适应症在欧盟及英国相继获批。后续自海外合作伙伴的收入及里程碑有望持续增厚公司收入。 

普拉替尼&阿伐替尼:两款药物均于2018年自Blueprint引进,药物竞争格局良好,同时由于未完成在地化生产,成本较高。考虑目前普拉替尼及阿伐替尼商业化授权给艾力斯恒瑞医药,且在地化生产完成后公司有望通过降价进医保等策略提高药物可及性,后续2款产品有望加速放量。

目录

正文

1. 基石药业:研发能力优异,深耕生物制药领域 

1.1.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持续深耕管线建设和加速研发进程

基石药业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满足中国和全球癌症患者的殷切医疗需求。截至2025年2月,公司已成功上市4款创新药、获批16项新药上市申请(NDA)以及9项适应症。当前研发管线均衡配置了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多特异性抗体、以及免疫疗法和精准治疗药物在内的16款候选药物。

第一大股东Wuxihealthcare为基石持续赋能,辉瑞持有公司9.03%股权。截至2024年6月,Wuxi healthcare Venture II 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共持有公司 22.85%的股权。WuXiHealthcare Ventures 成立于 2011 年,最初专注于科技和生命科学公司;此外,2020年辉瑞通过股权投资持有公司9.03%股份。

1.2. 历史性实现首次盈利,创新产品开始放量

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首次转正。基石药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yoy-2.31%),归母净利润达-3.67亿元(yoy+59.36%),亏损持续缩窄。2024H1公司首次实现盈利,营业收入达2.58亿元(yoy-3.23%),归母净利润0.16亿元(yoy+107.50%)。

以授权使用费为基础,商业化产品待放量。2020年公司授权使用费业务收入高达10.4亿元,2021年开始呈现稳定增长模式;药品销售板块,公司于2021年推出三款商业化产品:普拉替尼、阿伐替尼和舒格利单抗,2024H1实现收入1.18亿元。

高效管控成效显著,整体费用率有望持续下降。2023年,基石药业销售费用约为 1.99亿元。公司销售费用逐年下降,从2021年的3.64亿元下降至2024H1的0.63亿元。研发费用方面,23、24年研发费用大幅下降。此外,公司管理费用从2021年的2.98亿元下降至2024H1 的0.47 亿元。

现金流回正,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2023年末,基石药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值达4.19 亿元,自 2021 年起首次转正。2022/2023 年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6.12/-5.89 亿元。

2. 管线2.0:重新起航,发挥公司研发优势 

重启航,推出新战略“管线2.0”。公司将Biopharma架构调整为具有成熟商业化模式的Biotech 架构,充分发挥基石药业的研发优势,避开其他短板。针对研发管线,公司视野瞄准全球化,目前所有项目在开展时拥有全球权益,定位是全球前三,即使是非常热门的靶点,也应努力跻身全球前五。 

公司管线2.0的两项关键临床项目是CS5001和CS2009,均拥有广阔的临床价值。CS5001是一款靶向ROR1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适应证覆盖血液瘤和实体瘤。开发进程目前位列全球前二,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同步进行中。CS2009是一款PD-1/VEGF/CTLA-4 三特异性抗体,目标适应证覆盖广泛,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宫颈癌、肝细胞癌、胃癌等。属于潜在同类首创产品,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1. CS5001(ROR1 ADC):血液瘤+实体瘤市场广阔,商业化前景可观 

血液肿瘤是指来源于造血细胞的恶性疾病,可以累及骨髓、血液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临床常见的血液肿瘤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AL)大部分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较急,发病迅速,生存期短。慢性白血病(CL)大部分为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较缓,生存期长。CL可进一步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CL相较于AL,发病率较低,二者发病率比例约为1:5,其中CML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整体发病率约为0.39/10万,约占白血病总比例的13%左右;CLL在50岁以后发病才明显增多,我国整体发病率约为0.05/10万,约占白血病总比例的7%左右。 

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淋巴瘤依据组织病理学不同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HL和NHL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所累及的特定淋巴细胞。HL 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淋巴瘤的 9%,NHL 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的 91%,有 30多种亚型,主要分为:T/NK细胞淋巴瘤,占淋巴瘤20%左右;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占80%左右,后者主要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每年约有15万新发病例。这类患者常见症状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或)淋巴结外病变,一旦确诊,需尽快展开治疗。实际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III 期或IV期。 

针对DLBCL,R-CHOP方案是1L基石疗法,CAR-T及R/RDLBCL构成治疗矩阵。根据2024CSCO 淋巴瘤指南,1LDLBCL依照年龄、分层,存在不同的诊疗方案,但是R-CHOP仍是1L 的基石疗法。

R/R DLBCL 推荐选择其他与CHOP无交叉耐药的药物即二线方案化疗或个体化方案。CAR-T 疗法、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坦昔妥单抗,Loncastuximab、格菲妥单抗等新药单用或联合在R/RDLBCL体现初步疗效。

1L 及R/RDLBCL治疗需求仍未满足。经过R-CHOP一线治疗后,大约40%的初治患者会出现疾病进展,大多数进展发生在治疗后的前2年内。疾病进展后,患者的生存结局往往不佳,70%的患者在进展后2年内死于淋巴瘤,5年和10年总生存(OS)率仅分别为25.0%和8.6%,而一线治疗后2年未发生进展的患者预期寿命可能接近正常人群。

Polivy 是首个批准用于治疗1LDLBCL的ADC药物,但CR率及OS不显著。Polivy于201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后线DLBCL,但关于1LDLBCL的监管情况却进展缓慢。早在2021年Polivy 用于治疗1L DLBCL的3期临床试验POLARIX的2年随访结果已经发表在NEJM杂志上了,虽然主要终点PFS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和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其他的一些次要终点指标,如CR率(Polivy组和R-CHOP组的CR率分别为78.0%和74.0%;p=0.16)以及OS(分别为88.7%和88.6%;p=0.75),并无显著差异。2023年4月,或基于1LDLBCL 的巨大未被满足需求以及POLARIX试验中观察到的临床获益趋势,即使OS没有统计学差异,美国FDA最终还是获批Polivy用于治疗1LDLBCL,是近20年来首个获得FDA批准的1LDLBCL疗法。

1L DLBCL 适应症获批后,Polivy销售额快速提升。Polivy1LDLBCL获批当年(2023)全球销售额为约9.46亿美元,同比增长60%,2024年全球销售额为约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ROR1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缺失,但在多种恶性肿瘤和疾病中表达明显升高,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和肺腺癌。ROR1是肿瘤特异性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 

ROR构成了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一个亚家族,其特征是保守和独特的激酶结构域。该家族包括两个成员ROR1和ROR2,氨基酸同源性为58%。ROR1有4种亚型,分别为完整的细胞膜受体(105kD),糖基化完整的细胞膜受体(130kD),完整的细胞膜受体二聚体形式蛋白(260kD)以及截短型(64kD),其中截短型的ROR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表达量低,与肿瘤发生和严重程度无关。完整的ROR1在各种肿瘤组织中表现出高度的特异性。

ROR1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HumanProteomeMap分析ROR1在胎儿组织中过表达,尤其是在胎儿心脏。相比之下,成人的ROR1的表达明显降低或几乎不存在。ROR2存在于整个人类发育过程中,在成人的组织和器官中仍过表达。人类蛋白质谱数据显示ROR1在大多数癌症中表达,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

ROR1作为ADC的一种潜力开发靶点,2020年起广泛引起关注。基石药业、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先后通过授权/并购获得ROR1ADC药物的相关权益。2020年10月,基石药业通过交易的方式,以1千万美元首付款,3.53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金额,从LCB/ABL公司手里获得了处于临床前阶段的CS-5001的全球权益(除韩国)。2020年11月,默沙东通过收购的方式,以27.5亿美元从VelosBio公司获得了处于1期临床阶段的zilovertamab vedotin/MK-2140/VLS-101。2020 年 12 月,勃林格殷格翰通过收购的方式,以11.8亿欧元从NBE公司获得了处于1期临床阶段的NBE-002。 

ROR1靶点安全风险较高,多款药物停止临床。目前开发的以抗体为基础的靶向ROR1的免疫疗法包括ROR1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ADC和CAR-T等。其中多家公司暂停或终止其靶向ROR1产品的开外,如ONCT-808(CAR-T)、LYL-797(CAR-T),可能与其毒性有关。

zilovertamabvedotin注射液(MK-2140,VLS-101)是一种由靶向ROR1的单抗与MMAE的ADC药物。12月8日,默沙东首次公布了II期waveLINE-007研究的结果,该研究评估了其zilovertamabvedotin与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联合治疗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数据在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发布。 

药效方面,MK-2140在WaveLINE-007的2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该试验评估了不同剂量的MK-2140联合R-CHP治疗方案在先前未治疗的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根据Lugano标准评估,1.75mg/kg剂量组的完全缓解率(CR)达到了100%,2.0mg/kg剂量组为93.3%,2.25mg/kg剂量组为100%,治疗结束时总CR率为97.2%。此外,所有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均达到了100%,12个月的总缓解持续时间(DOR)为93.5%,推荐剂量为1.75mg/kg。 

安全性方面,11%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58%的患者经历了3-4级TRAE,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恶心、贫血和腹泻。 

2025年2月6日,默沙东宣布启动ROR1ADC新药ZilovertamabVedotin联合R-CHP对照R-CHOP一线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关键三期临床试验。

CS5001 是一款以ROR1为靶点的ADC。CS5001具有独特的设计,使用肿瘤特异激活的PBD payload 和连接linker。CS5001 只在到达肿瘤后,被肿瘤细胞内吞后,在溶酶体中其连接子被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特异性酶切割释放PBD前毒素,继而PBD前毒素在肿瘤细胞内被激活,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这种连接子加前毒素的“双控”机制有效地减少与传统PBD 载荷有关的毒性问题,而获得更大的安全窗口。 

四项差异化优势支持同类最佳潜力。(1)全人源抗IgG1抗ROR1抗体;(2)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ConjuAll”)可精确控制药物与抗体的比例均值达到2;(3)专属肿瘤选择性可降解连接子(由β-葡萄糖醛酸酶裂解),在血液循环系统中高度稳定;(4)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PBD二聚体毒素前药(由β-葡萄糖醛酸酶酶切释放),通过DNA交联从机制上有效避免肿瘤耐药。 

新型前药技术可减小传统PBD毒素的系统性毒性。与传统PBD二聚体相比,PBD二聚体前药是没有活性的,并且高度极性,无法穿透及杀伤正常细胞,从而减少了与传统PBD载荷系统性暴露相关的毒性风险。偶联PBD前药的ADC与偶联系统PBD毒素的ADC具有相似的IC50,表明PBD前药在肿瘤细胞中的激活并不会损失活性且较为高效。

CS5001单药治疗晚期淋巴瘤的最新临床数据已于近期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在6个剂量水平(33.5-156μg/kg)入组了33例晚期B细胞淋巴瘤患者(ROR1表达水平不限)接受CS5001单药治疗,至第10剂量水平(DL10)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目前正在DL8和DL9补充入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进一步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 

32例患者经历过至少一次TEAE,17例患者发生过3级及以上TEAE,其中最常见的TEAE包括贫血(n=15),AST升高(n=11),低钾血症(n=9),食欲下降(n=8),白细胞计数降低(n=8),GGT升高(n=7),发热(n=7),血小板计数降低(n=7),低蛋白血症(n=7); 

例患者发生过TRAE,15例患者发生过3级及以上TRAEs,其中最常见的TRAE包括贫血(n=13),AST升高(n=10),食欲下降(n=8),白细胞计数降低(n=8)。

有效性良好,在B细胞淋巴瘤中观察到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31例可评估的B细胞淋巴瘤中ORR为48%;初步II期推荐剂量125μg/kg(第8剂量水平)组的ORR达77%。

其中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效性良好。在第5剂量水平(50μg/kg)及以上的患者中观察到了客观缓解,即在第5至第9剂量水平的10例可评估患者中观察到3例CR和3例PR(ORR:60.0%);在第8剂量组(125μg/kg)的3例可评估患者中观察到2例CR和1例PR(ORR:100%)。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效性同样良好。在第7剂量水平(100μg/kg)及以上的患者中观察到了客观缓解,即在第7至第9剂量水平的16例可评估患者中观察到3例CR(2例DLBCL和1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PR(3例DLBCL,1例边缘区淋巴瘤,1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和1例滤泡性淋巴瘤)(ORR:56.3%)。在第8剂量组(125μg/kg)的10例可评估患者中,ORR高达70.0%。

与ZV在后线血液瘤的数据相比,CS5001疗效及安全性表现良好。与同靶点竞品ZV相比,CS5001安全性及疗效均展示出潜在的优效。

2020年10月,基石药业与LigaChemBiosciences, Inc.(LCB)就CS5001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授权协议。CS5001最初是由LCB和ABLbio共同合成。根据协议条款,基石药业获得CS5001在韩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4年12月19日,基石药业宣布CS5001全球多中心1b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首例患者入组。考虑到ROR1靶点安全性问题较重要,且CS5001在疗效上同样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后续CS5001有望为DLBCL及其他血液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CS5001在实体瘤中也展示出临床疗效,后续适应症拓展潜力可观。据医药魔方,CS5001是目前已知首个在实体瘤和淋巴瘤中均观察到临床疗效的ROR1ADC,在实体瘤适应症获批上市的情况下CS5001销售峰值有望进一步上升。

2.2. CS2009(PD-1/VEGF/CTLA-4):潜在 BIC/FIC,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PD-(L)1 + VEGFA 组合对比PD-(L)1,总生存期(OS)获益不明显。PD-1+VEGFA组合对比PD-(L)1 单药,能显著改善NSCLC患者的PFS,但在延长OS方面表现不佳, 尤其对于PD-L1低表达人群。根据IMpower150结果,T药(PD-L1)+化疗+贝伐珠单抗 (VEGFA)(B组) vs T药+化疗(A组),有PFS改善但未见OS改善;并且T药+贝伐珠单抗+化疗相较于对照组,未能明显改善PD-L1表达<1%人群的OS。

PD-(L)1 + CTLA-4 组合在总生存期上的协同作用已被验证。PD-1+CTLA-4组合在PFS和OS上均表现显著,尤其在长期OS中效果突出,例如Nivolumab(PD-1)+Ipilimumab (CTLA-4) 组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同时,在NSCLC中,Durvalumab(PD-L1)+ 化疗 vs 化疗, PFS得到显著改善但OS未达统计学意义,而Durvalumab(PD-L1)+Tremelimumab (CTLA-4) + 化疗 vs 化疗, PFS与OS均得到显著延长。

CS2009 靶点为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由3个经临床充分验证的靶点有机结合。CS2009 由亲和力驱动,倾向于同时结合PD-1及CTLA-4,优先重新活化PD-1/CTLA-4双阳性肿瘤浸润细胞(TILs),减少与外周T细胞过度激活相关的免疫毒性;同时增加抗VEGFA 臂以阻止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的肿瘤血管正常化并进一步提高T淋巴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

基石药业已在第39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公布了CS2009的临床前数据。临床前数据显示,临床前数据显示,CS2009的抗VEGF功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功能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与VEGFA的“交联”,可以显著增强抗PD-1和抗CTLA4的活性,具有明显优于潜在竞品的抗肿瘤活性,有望覆盖广泛瘤种、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宫颈癌,肝癌,胃癌等,成为同类首创/同类最优的下一代肿瘤免疫骨架产品。

食蟹猴GLP毒理研究的药效学分析显示,CS2009激活T淋巴细胞呈剂量依赖性。CD4和CD8T 细胞上增殖(Ki67)和激活(ICOS)生物标记物水平的升高较为显著。除CD8T细胞上的Ki67表达在较低剂量就已达到平台期外,T细胞上的ICOS和Ki67表达的变化幅度呈剂量依赖性。

已递交临床申请,目前处于临床Ⅰ期阶段。2024年12月23日,基石药业宣布CS2009已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该研究也已于Clinicaltrials.gov 网站登记(登记号:NCT06741644)并公示。2025年3月4日,公司宣布CS2009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考虑到PD-1、VEGF、CTLA-4靶点在单药及联用中展示出的潜力,CS2009临床前的良好数据以及泛瘤种的适用范围,CS2009有望成为自CS5001后下一个潜力重磅品种。

3. 管线1.0:多款潜力品种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地化生产有望加速产品放量 

3.1. 舒格利单抗:国内商业化权益属于辉瑞,海外商业化成果值得期待 

PD-1 是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相关的最重要的分子之一。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并产生肿瘤特异性抗原,其被抗原呈递细胞(APC)识别、捕获并呈递给T细胞。T 细胞活化需要APC与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负调控共刺激分子通常也被称为免疫检查点,主要用于限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而PD-1即为最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之一,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APC表达PD-L1,与PD-1结合后可诱导T细胞凋亡、失能、耗竭,进而抑制T细胞功能,实现肿瘤免疫逃逸。由此可见,PD-1是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相关的最重要的分子之一,激活PD-1/PD-L1信号通路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从结构上看,PD-1胞内部分由2个酪氨酸残基构成,1个是靠近N端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另1个是靠近C端的免疫受体酪氨酸依赖的转换基序(ITSM);其中,ITIM 上的酪氨酸可恢复细胞质段的磷酸化,从而拮抗抗原受体;而ITSM参与PD-1的负性调控。细胞外部分则是由IgV样结构域组成,该结构域能与配体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当细胞表面的PD-1与配体偶联后,导致PD-1胞质区的ITSM结构域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募集并激活胞内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促进下游的TCR/CD3复合体和ZAP70分子发生去磷酸化,进而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的活化,抑制下游通路中AKT、ERK等的激活,从而进一步诱导CD8+T细胞和CD4+T细胞处于失活状态,抑制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和T淋巴细胞增殖,起到免疫负调控作用。

PD-1 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抗体分类、结合区域、给药前后构象变化以及ADCC效应等方面。(1)在抗体分类方面,PD-1抑制剂属于IgG4类抗体,而PD-L1抑制剂则属于IgG1类抗体。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与靶标的结合亲和力和作用机制。(2)在结合区域方面,PD-1抑制剂结合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而PD-L1 抑制剂结合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这种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不同效果。(3)给药前后构象变化方面,PD-1抑制剂的构象变化较大,这意味着它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而PD-L1抑制剂的构象变化较小,其在体内的行为可能更为稳定。(4)在ADCC效应方面,PD-1抑制剂去除了ADCC效应,这意味着它不再通过Fc段介导的ADCC作用来杀伤癌细胞,而PD-L1抑制剂保留了ADCC效应,仍可通过Fc段介导的ADCC作用来杀伤癌细胞。

PD-1 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在作用机制、适应人群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差异。PD-1抑制剂主要阻断T细胞表面的PD-1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L1、PD-L2结合,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而PD-L1抑制剂则主要阻断PD-L1与T细胞表面的B7.1结合,从而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反应。此外,这两种抑制剂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面也有所不同。

截至2024年10月,国内已有超20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市,覆盖了常见的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近20种癌症类型,包括PD-1、PD-L1、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CTLA-4抑制剂。其中PD-L1共计7款品种上市(5款国产及2 款进口)。

国内适应症布局广泛。舒格利单抗注射液为重组抗PD-L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阻断PD-L1与T细胞上PD-1和免疫细胞上CD80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消除PD-L1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舒格利单抗于2021.12.21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是国产第2款、国内获批的第4款PD-L1单抗。截至2025年2月,舒格利单抗五项适应症已全部在中国大陆获批。 

国内商业化授权给辉瑞,基石药业可收到特许使用权收入。2020年9月,基石药业和跨国药企辉瑞的子公司辉瑞投资以及辉瑞香港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辉瑞香港对基石药业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基石药业与辉瑞投资就舒格利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具体而言,辉瑞获得基石PD-L1舒格利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基石药业继续主导舒格利单抗围绕五个适应症的临床开发和注册战略。基石药业保留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开发和商业化舒格利单抗的所有权利。

1L NSCLC 适应症在欧盟及英国获批。2024年舒格利单抗获欧盟和英国批准一线治疗IV期非小细胞肺癌全人群,是首个在欧盟获批的覆盖一线IV期非小细胞肺癌全人群的PD-L1单抗,并同步筹备向欧洲药品管理局递交舒格利单抗其他适应症。基石药业也成为继百济神州和和黄医药之后,第三家成功将创新肿瘤药物推向欧盟市场的中国创新药企。

长期总生存数据优异,助力海外BD加速落地。基石药业在2024年ESMO年会上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在一线IV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长期生存数据。截至2023年5月15 日,479名患者中,分别被随机分配至舒格利单抗联合含铂化疗组(320人)和安慰剂联合含铂化疗组(159人)。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3.5个月和43.0个月。 

在意向治疗人群(ITT)中,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为25.2个月,安慰剂联合化疗组为16.9个月,风险比(HR)0.68(95%CI,0.54-0.85),两组的四年生存率分别为32.1%和17.3%。 

在ITT 中,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为9.0个月,安慰剂联合化疗组为4.9个月(HR=0.49 [95% CI, 0.39-0.60])。

已达成三家海外合作,2025年有望达成更多合作。(1)与Ewopharma在瑞士及18个中东欧国家达成商业化合作(2)与Pharmalink在中东及非洲地区达成商业化合作(3)与SteinCares在拉丁美洲地区10个国家达成商业化合作。前述合作模式中,基石药业都获得首付款及后续注册与销售里程碑付款,并将获得基于舒格利单抗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并通过向当地商业合作伙伴销售产品来获取国际收入。根据公司推介材料,舒格利单抗与西欧、东南亚以及加拿大等地区的潜在合作伙伴正在与基石药业深入洽谈中,有望于2025年内达成更多合作。通过建立全球合作,舒格利单抗有望通过短期的首付款和长期的经常性销售收入为基石带来持续的现金流。

3.2.普拉替尼:国内首个RET抑制剂,在地化生产后有望加速放量 

RET是原癌基因家族里面的一员,原癌基因是在细胞生长、增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原癌基因可被异常激活,转变为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原癌基因RET发生改变的几率较低。当RET基因发生异常改变时,尤其当融合和点突变出现时,基因的下路表达通路就过度激活,进而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从而逐步脱离正常组织,成为了肿瘤,主要发生在甲状腺癌和肺癌中。2017年美国学者分析了39种组织学类型不同的癌症,共4871例肿瘤组织样本的测序结果,其中只有88例检出了RET基因变异,包括34例点突变、27例融合和22例扩增,整体的检出频率为1.8%。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ET基因改变主要形式为基因融合和点突变,但有相对应靶向药物的改变是RET基因融合,在NSCLC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4%~2.5%。尽管比例不高,但考虑到中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的数量,RET阳性肺癌患者人数仍然相当可观,每年约有上万新发病例。

在过去,对于RET基因融合的晚期肺癌,只能选择化疗或者化疗联合抗血管、免疫治疗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随着研究对于RET融合基因的深入,高选择性RET抑制剂出现,在非小细胞中此类人群有了针对性的靶向药物,该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得到了改善。 

基石药业拥有普拉替尼大中华区权益,上市后快速引进博鳌先行区。普拉替尼由BlueprintMedicines Corporation 原研 。 2018 年 , 基 石 药 业和 Blueprint Medicines Corporation 达成独家合作及授权许可协议,获得了普拉替尼在大中华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0年9月初,普拉替尼胶囊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该药全球获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在博鳌乐城落地应用。 

2021 年01月28日,基石药业在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办的2020年第21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线上会议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RET抑制剂普拉替尼在全球I/II期ARROW关键性研究中的中国患者的研究结果。ARROW研究(NCT03037385) 是一项全球性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普拉替尼在RET融合阳性NSCLC、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MTC)和其他RET融合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5月22日),共有来自10个中国研究中心的37例晚期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纳入了全球ARROW研究,并接受起始剂量为400mg(每日一次)的普拉替尼治疗。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至少一种铂类化疗方案,约一半(49%)的患者曾接受过>=3种系统治疗方案,32%的患者接受了>=3种化疗方案。肿瘤缓解通过盲态独立中心评审(BICR)采用《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RECIST)1.1版进行评估。

有效性:普拉替尼对含铂化疗后的RET融合阳性NSCLC表现出强大的临床活性:(1)在按照BICR判定的32例基线有可评估病灶的患者中,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 为56%(95%CI: 38-74%), 包括 1 例完全缓解和17例部分缓解(PR),除此之外,还有2例PR待确认。疾病控制率(DCR)为97%,其中1例不可评估。(2)18例确认缓解的患者中,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9个月。(3)截至数据截止日,有89%(16/18)的确认缓解患者仍在接受治疗。(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6个月的DOR率为83%。(5)无论RET融合基因型如何,均有缓解。 

2021 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BlueprintMedicines Corporation 申报的 1 类创新药普拉替尼胶囊上市。该品种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转染重排(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其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23 年11月8日,基石药业就普拉替尼与艾力斯达成中国大陆区域的商业化推广合作,基石药业获得一笔首付款并获得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艾力斯将从基石药业收取服务费。基石药业继续拥有中国大陆研发、注册等推广权之外的权益。 

地产化后患者可及性有望大幅度提升。公司2018年引进普拉替尼后生产由blueprint负责,或因生产成本较高,限制普拉替尼降价进入医保并放量。地产化上市注册申请目前正在CDE审评中,未来获批后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患者可及性有望大幅度提升。 

3.3. 阿伐替尼:高效针对PDGFRAGIST,在地化生产后有望加速放量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IST全球发病率为10~15例/100万例,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差异,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最常见于胃(60%~65%)和小肠(20%~25%),转移部位以肝脏和腹膜最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以CD117或者DOG1表达阳性为特点,基因突变检测和分型对疾病诊断、指导治疗和预测疗效均有重要意义。对于局限性、可切除GIST,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治愈目的的治疗方式,但术后40%~50%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 

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表明,10%~15%的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即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6个月内发生肿瘤进展。原发耐药群体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PDGFRA exon18 D842V 突变型和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succinatedehydrogenasecomplex,SDH)缺陷型。 

阿伐替尼是针对PDGFRAexon18D842V突变型GIST的高效选择性抑制剂。事实上,阿伐替尼对KIT和PDGFRA突变均有作用,尤其是来源于活化环的突变,如KITexon17/18等原发耐药突变。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Ⅰ期试验NAVIGATOR纳入了231例晚期GIST患者,其中PDGFRAexon18D842V突变者56例(24%),非D842V突变者8例(4%),KIT突变者167例(72%),试验药物用量为300mg/d,最大耐受剂量为400mg/d。结果显示,在PDGFRA exon18 D842V 突变组,阿伐替尼临床有效率达98%,ORR为84%。其中5例(9%)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44例(79%)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7 例(12%)为SD。药物不良反应与伊马替尼相似,但认知不良反应较为突出,多表现为轻微记忆受损,且多可通过药物剂量调节管理,研究认为该不良反应可能与阿伐替尼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关。基于阿伐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20年1月FDA批准其用于晚期不可切除PDGFRAexon18D842V突变型GIST。 

2018 年6月,基石药业与Blueprint公司达成独家合作和授权协议,获得了阿伐替尼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1年3月,阿伐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商品名为泰吉华,用于治疗携带PDGFRA外显子18突变(包括PDGFRAD842V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成人患者。

2024 年7月3日,基石药业宣布与恒瑞医药达成协议,将精准治疗药物阿伐替尼片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独家推广权授予恒瑞医药。基石药业将继续拥有阿伐替尼片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注册、生产、经销等权益。根据协议条款,基石药业将获得3500万人民币首付款,恒瑞医药后续将从基石药业收取服务费。 

与普拉替尼类似,阿伐替尼的地产化上市注册申请已获NMPA批准,未来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地产化供药,未来获批后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患者可及性有望大幅度提升。

药物研发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经营风险,港股流动性风险,测算具有主观性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基石药业-B(02616):迈向管线2.0,ROR1 ADC潜力十足》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杨松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20001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