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43亿基因治疗收购案告一段落,昔日新星闪耀不再

2025-03-11 18:32

外媒报道,罗氏近期启动了对Spark Therapeutics 的“根本重组”,后者是其在 2019 年以43亿美元收购的基因治疗公司。

据称,重组计划的细节仍在敲定中,目前尚无法确定受影响的员工人数,也无法确定 Spark 品牌是否会保留。罗氏目前正在制定整合计划,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细节。

罗氏这次重组之前已经对Spark进行了调整,2024年因重组该部门产生了1.84亿美元(约合1.62亿瑞士法郎)的重组成本。对于新的“根本性重组”,罗氏初步估计2025年将额外产生3.4亿美元(约合3亿瑞士法郎)的成本。

由于重大重组,罗氏已对Spark进行了完全减记,因收购Spark而产生的商誉全额减值24亿美元(约合21.2亿瑞士法郎)。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看,罗氏不再将Spark视为战略交易,而是产品交易。

罗氏在其 1 月份的报告中表示:“Spark Therapeutics 业务的估计未来收入中没有盈余来支持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制药部门的其他产品也没有任何显著的未来协同效益。”

换而言之,罗氏在收购Spark时支付的溢价(商誉)已经完全损失,罗氏也并不认为Spark未来能够赚取足够的收入来证明其曾经的价值。

曾经的基因治疗明星企业跌落至此,不免令人唏嘘。

时间拨回到2019年,彼时基因治疗领域正蓬勃发展,而Spark 凭借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AAV眼科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以及全球领先的血友病基因治疗项目、溶酶体贮积症治疗项目、神经退行性疾病疗法等前沿研发管线,成为行业焦点。

在此背景下,当年2月,罗氏对Spark的收购很容易便成了生物医药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并购案之一,被视为其进军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但出人意表的是,该次交易仿佛变成了Spark生命中的最后一点“高光”,也并未为买方罗氏带来足以与其对价相匹配的价值。

在2018年与诺华签的一纸协议中,Spark出让了Luxturna在美国以外市场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权利,这意味着罗氏尽管收购了Spark,却并未获得Luxturna在全球范围内的完整权益。收购以来,该药物为罗氏带来的收益也并不令人满意。例如,去年其销售额仅1800万瑞士法郎(约合2000万美元),同比下降59%。

近期接受Fierce Pharma采访时,罗氏发言人表示此次重组并不会影响Luxturna的相关运行。但往前回看时,Spark并入罗氏时所持有的多个基因药物管线,则没有类似的运气。

近几年,Spark原先的数个管线遭遇关停,涵盖血友病、庞贝病、无脉络膜症等多个适应症。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24年12月,罗氏宣布停止对SPK-8011的进一步开发,因为其为基因治疗管线引入了一款新型增强功能因子VIII(FVIII)的血友病A候选药物。

罗氏计划将启动新的基因疗法的研发。例如,在去年10月达成的一项交易中,罗氏制药向Dyno Therapeutics支付了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设计用于递送神经疾病基因疗法的新型腺相关病毒载体。该交易的潜在价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

Spark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基因治疗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临床+市场化”双重困境。

今年开年,这一领域的黯然者并不在少数。例如,2月21日,在数次于困境挣扎求生未果之后,另一家基因疗法明星公司蓝鸟生物选择卖身,收购计划“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

尽管已有三款商业化基因疗法,但受限于保险公司等支付方在高昂定价下的报销审批挑战,蓝鸟生物的产品需求增长缓慢,截至2024年9月,三款产品仅有57名患者开始接受治疗。

蓝鸟“断翅”的同一天,辉瑞宣布将停止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Beqvez。这款治疗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拿到上市监管许可还不到一年,定价350万美元。批准上市至今,尚未有患者接受过该款药物的治疗。辉瑞就此表示:“患者及其医生对血友病基因疗法表现出的兴趣有限。”

此前,辉瑞还终止了与Sangamo Therapeutics的全球合作及许可协议,放弃共同开发治疗A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候选药物giroctocogene fitelparvovec,尽管该药在去年完成的AFFINE III期临床试验中已取得积极结果。

宇宙大药厂的撤退、创新药企的无奈并非故事的全部。创立于1990年的基因疗法龙头企业Sarepta Therapeutics为我们提供了故事的另外一面:2024年该公司首度扭亏为盈。2024年第三季度,Sarepta净利润同比增长113%,达到7619万美元。

根据审计后披露的2024年财报,Sarepta去年总营收达到19.02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3%。更进一步地,Sarepta决定将2025年净产品收入的范围,设定在29亿美元至31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70%。

故事远未终结,也许仍将有断翅的蓝鸟、不再闪耀的明星,但伴随着临床开发的进步、新型支付体系的建设,基因治疗药物未尝不会迎来更为明朗、开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qCpFNgEqmRFfVIJU5hPrPw

Carlyle, SK Capital buy struggling bluebird bio for $29M

https://mp.weixin.qq.com/s/uAobP-aF9jGzAFCYkucQ_Q

(转自:写意宣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