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三个维度”助个人养老金更好发展

2025-03-10 07:26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朱艳霞 房文彬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备受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应进一步提高激励性、解决收益性问题、提升便捷性。她还建议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强养老服务支付保障。

《中国银行保险报》:当前,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您认为应如何推动个人养老金高效运转?

周燕芳:在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过程中,开户人数较多,但缴存和购买产品的人数较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破解这一困境,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尝试:

一是提高激励性。当前的激励主要依赖税延政策,还不够充分。改进方面,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可采用保费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建立个人养老金。对于未加入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人群,可借鉴国外经验,在其购买个人养老金时给予更高额度的税收优惠。

二是解决收益性问题。在利率下行和低利率环境下,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面临挑战。建议丰富个人养老金的投资产品,引入更多投资品种,同时提高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探索境外资产配置,以多元化投资策略应对低利率环境。

三是提升便捷性。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对流程进行了诸多优化,比如取消保险产品双录等,但居民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或缴费时仍存在操作复杂的问题。建议进一步优化银行APP等线上平台的操作流程,将个人养老金产品入口置于更显眼位置。

《中国银行保险报》:企业年金自2004年开始市场化运作以来,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但覆盖面仍然较低。您认为应如何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目前有哪些好的实践?

周燕芳: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要从解决需求端与供给端两方面问题来研判。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参与企业年金的以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压力大、负担重等原因很少主动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即便在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中,年轻员工因对养老保障体系的认知不足,缺乏长期养老金规划,参与意愿不强。

从供给端来看,企业年金作为长期养老储备计划,年金保值增值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很多人存在顾虑,担心投资收益不能超越储蓄或其他理财产品,同时也担心其长期安全性。此外,参与第二支柱基金管理的银行保险机构主要业务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针对其他城市企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薄弱。

近年来,为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政府和业内机构已进行一些有益探索,形成两方面共识。

一是以园区或社会组织为单位建立人才年金计划。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率先试点探索全国首个片区人才企业年金,吸纳尚未单独建立企业年金的驻区企业加入,并在企业年金发起主体、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人才条件、财政资金激励等方面均有突破。

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自动加入机制。企业年金计划一旦建立,默认该企业所有员工自动参与,但允许员工申请停缴或退出。这既能提高企业年金覆盖面,又兼顾员工个人意愿和财务状况。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认为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保险公司在经办这项业务中有哪些好的经验?您对其下一步发展有何建议?

周燕芳:今年我提交了一份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面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家庭重担,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尤为迫切。然而,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中仍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截至2024年底,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但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4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大量有需求的老年人无法享受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

其次,筹资机制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试点地区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划转、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其中,医保基金平均承担70%,财政补贴20%,个人缴费仅占10%。这使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乏独立性,且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再次,护理队伍供给不足。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缺口较大,导致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供需间存在较大差距,失能人员难以获得专业护理服务,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最后,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缺乏全国统一规范。目前,各地采用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存在差异,既影响参保人群权益,也制约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运行。

因此,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其作为社保“第六险”的基本原则、覆盖范围、筹资渠道、参保对象、缴费群体等基本要求,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改变过度依赖医保基金的现状,引入更多个人和企业缴费,可参考日本“40岁强制参保”机制,并逐步扩大参保范围。此外,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并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如智慧养老机器人等,改善过度依赖人工服务的现状。

保险公司大多以经办角色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无论是在保障方案设定还是在系统平台建设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经办的运营效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