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德国汉高收购苏州博克:美妆供应链迎来并购整合潮?

2025-03-07 21:12

3年10余次,美妆供应链迎整合潮。

中国美妆供应链的又一场收购案尘埃落定。

近日,德国日化巨头汉高旗下公司上海汉高,已完成对苏州博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博克”)的收购。

业内人士分析称,汉高收购苏州博克,表明其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雄心,也反映出低价内卷、产能过剩背景下,美妆供应链领域正加速整合,以谋新局。

01# 收购前已合作多年

据公开资料,苏州博克成立于1992年,专注于生产个人洗护类产品,一直是汉高的合作伙伴;而汉高成立于1876年,主营粘合剂和消费品两大支柱业务,旗下有丝蕴、施华蔻、宝莹等品牌。

企查查显示,2月28日,苏州博克完成一系列工商资料登记变更,公司法人由“李君图”变成“Frank Labahn”,类型由“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变成“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未上市)”。随着收购完成,苏州博克董事长李君图、总经理吴雪华等一众高管均已退出,新任董事长为Frank Labahn、总经理是宋搏。

汉高消费品牌亚洲区生产运营及供应链负责人马沐阳(Frank Labahn)表示:“此次收购是汉高深耕区域发展、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在生产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指出,收购苏州博克后,将进一步推动汉高消费品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确保以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汉高相关人士还表示,汉高还会在华持续投资,以增强端到端的能力。“去年汉高成功收购沙宣,并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汉高消费品牌业务部大中华区副总裁钟经伟补充道,此次新生产基地的并入,不仅强化了汉高的市场布局,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而且将进一步推动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创新。

02# 投资、换帅、收购:汉高加速本土化

回望汉高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其在中国市场一直动作频频。

去年1月,汉高集团在上海启动亚洲最大的消费品研发中心,总投资约1亿元,占地超过2500平方米;去年2月,汉高集团宣布新任大中华区总裁,全面负责汉高集团在大中华区的业务运营;同月,汉高集团称拟收购沙宣品牌及大中华区相关头发护理业务,以不断推动汉高中国在消费品牌业务上的发展。

加强研发建设、业务一号位变更、扩大产品组合、收购代工厂,从汉高在华的系列举动,可以窥见其想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抢食的野心。

由于美妆市场步入成熟期,行业增速放缓,国际巨头在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去年第三季度,汉高集团称,与上一阶段相比,亚太地区的有机销售额增长低于去年同期,原因系中国市场的低迷。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如果仅是为了代工业务,并不一定要收购工厂。“汉高除了消费品业务,还有粘合剂业务,本次可能是通过收购苏州博克,提升原料业务,同时拓展代工业务”。

03# 3年10余次,供应链迎整合潮

放眼整个行业,汉高收购苏州博克,不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简单的商业动作,更是美妆供应链整合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近3年来,美妆供应链企业中至少完成了10余次并购、入股等资本运作,涉及原料商、代工厂、包材商等。诸如安姆科、阿普塔、帝斯曼-芬美意等包材、原料巨头,就不断通过并购股拓展业务版图。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12月,全球药物与美妆包材巨头阿普塔集团战略入股国内头部包材商金雨,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40%。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代工厂、包材商、原料商之间,也在合纵连横,优化供应链。典型的如国内头部彩妆包材商阿克希龙,在收购ODM工厂安诺科斯后,即实现了包材与内料的一站式服务。

客观地说,供应链端整合浪潮的形成,与当前国内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不够良性息息相关,比如价格战、下游需求减少等。这样的环境,无疑给供应链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从而导致不少关门歇业、业绩不振的现象出现。

包材端,去年1月,一撕得包装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及上海西玛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先后宣布破产和进入破产清算;去年12月,有着30多年历史的美妆包材商万臣塑料也宣布停止运营,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原料端,自2023年开始就出现业绩滑坡的普利制药,因财务造假风波,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已由“普利制药”变更为“*ST普利”。而像天赐材料华恒生物无锡晶海中草香料等原料企业,2024年业绩预告均不乐观。其中,天赐材料预计2024年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76.73% - 72.50%,华恒生物预计2024年归属净利润同比减少55.51%。

工厂端的日子也不好过,倍加洁嘉亨家化预计2024年皆为亏损状态。据业绩预告,嘉亨家化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100万元至-2900万元;倍加洁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8460万元至-5640万元。

显然,国内不少美妆供应链企业目前的成长态势并不乐观。汉高在收购苏州博克后,或许也会面临相应的压力。能否顺利开拓在华业务,推进本土化的进程,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