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3-02 07:27
罕见!人形机器人概念暴跌,原因是一份研报?
高盛近期对宇树科技的调研报告引发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的广泛讨论。报告指出,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在过去几年取得显著进展,但技术拐点仍未到来,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至少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实现。以下是核心要点及分析:
一、技术瓶颈与商业化挑战
自由度不足与硬件限制
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虽能完成行走、跳舞等基础动作,但仅有19个自由度(DoF),远低于人类关节的灵活性,导致其无法处理复杂任务(如精密零件组装或复杂家务)。此外,其硬件设计依赖旋转执行器(行星减速齿轮),需进一步迭代以提升性能。
自主决策能力待突破
尽管机器狗产品(如GO2)在巡逻、危险任务替代等场景表现优异,并搭载大型语言模型(LLM)实现语音控制,但复杂环境下的完全自主操作仍依赖人工干预,暴露了算法和感知技术的短板。
安全性要求延缓家用场景落地
家庭应用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计,服务业和工业场景可能在2-3年内初步应用,而家用场景需更长时间技术成熟。
二、商业化进程预期
出货量预测低于市场预期
高盛预计,2027年和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分别为7.6万台和50.2万台,增速显著低于市场乐观预期,反映商业化进程的迟缓238。摩根士丹利亦指出,运动控制虽进步明显,但多任务处理和通用性能力仍需长期技术积累。
中国厂商的量产计划与挑战
国内企业如Agibot、乐聚、MagicBot计划2025年实现数百至数千台量产,但产能建设面临精密加工、产品一致性等技术难题,初期成本与效率压力较大。
三、产业链投资机会
供应链组件成焦点
高盛建议关注执行器组装商、谐波齿轮供应商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Leaderdrive),其技术壁垒高且需求确定性较强。特斯拉等终端厂商正测试多国供应商的组件原型,未来中国供应商或逐步进入主流供应链。
四足机器人市场先行
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据60%-70%份额,年交付量数千台,主要应用于工业巡检和危险任务替代,50%收入来自海外,显示其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四、市场反应与行业分歧
板块股价大幅回调
高盛报告发布后,A股及港股机器人概念股普跌,人形机器人指数单日跌幅达6.77%,绿的谐波等核心部件企业股价回吐年内涨幅。
业内人士的乐观预期
部分行业人士认为,工业场景可能在未来2-3年率先落地(如“拧螺丝”等基础任务),而政策支持(如北京规划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应用)或加速技术突破。国海证券等机构仍看好产业链“从0到1”的投资机遇。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技术迭代路径
提升自由度至40+、优化传感器融合与AI决策能力是关键。宇树科技计划每年迭代机器人性能(如机器狗运动能力提升2-3倍/代),逐步逼近实用化。
理性看待市场热度
投资者需区分短期炒作与长期价值,关注技术实质性进展而非概念预期。供应链企业可能在中短期更具确定性,而终端厂商的竞争格局仍不明朗。
高盛的报告为过热的市场注入理性视角,但中国产业链的加速布局与技术积累仍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未来5年,人形机器人或从实验室走向特定工业场景,而全面普及仍需跨越技术、成本与安全的多重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