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4年业绩同比下降超40%,葵花药业正经历“快”与“慢”的考验

2025-02-28 17:01

葵花药业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4.4-6.6亿元,同比下降41.03%-60.68%。

作者 | 黄舒晗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甲流病毒一度让儿科门诊量激增,儿童感冒药市场再次受到关注。以旗下“小葵花”品牌被诸多家长认可的葵花药业(002737.SZ),再次站上风口——其核心产品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被北京、山东等省份“流感防治方案”列入“推荐清单”。

但短期的火热需求难掩投资者的长期争议:这家曾凭“小葵花妈妈”广告轰炸打响知名度的企业,2021至2023年间累计砸下38.2亿元销售费用(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1.3倍),3年研发投入累计3.5亿元,仅为行业龙头华润三九的16%。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核心战略儿药已五年无新药上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2024之前年销售额在6亿上下,收入贡献一度达到了30%。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这是一家消费品公司还是药企?”频繁有人质疑,“当竞品通过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葵花似乎还在吃‘小葵花妈妈课堂’的老本。”葵花药业是否过度依赖营销?又是否在营销和研发之间做好了平衡?在传统营销红利消退、药企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这家老牌药企的竞争力还稳健吗?

壹 | 销售费用优化

这些年,葵花药业把儿童药战略作为第一核心,其儿药凭借良好的疗效和口碑也持续获得专家和市场的认可。

此外围绕“一老、一妇、一幼”特色领域构筑产品群,其在生产儿童用药的同时,也深耕成人用药领域,有多种治疗成人感冒的产品,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007年,葵花药业沿用了“葵花”牌商标,创作了一个小葵花的卡通形象代表葵花的儿童药品牌。十几年来,“葵花”和“小葵花”这两个知名品牌旗下的产品包装,逐渐形成较高的辨识度。同时,公司也在这两大品牌基础上延伸出“葵花康宝、得菲尔、言净欣、言诺欣”等子品牌,构成了葵花的品牌梯队。

葵花药业以OTC(非处方药)产品为核心,营收占比超过80%。与处方药不同,OTC药物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连锁药店,消费者无需通过医院开药就能买到此类产品。

在OTC市场,“疗效认知”往往滞后于“品牌认知”。葵花药业深谙此道——早年通过央视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小葵花妈妈课堂”广告,将品牌与儿童健康深度绑定,2021年销售费用率一度高达26%,处于行业中上游,远超同期同仁堂仁和药业等竞争对手。

“这不是浪费,而是生存必需。”有医药渠道商认为,“OTC药没有医生处方引流,消费者进药店指名购买的前提是品牌耳熟能详。”

但过高的销售费用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一定程度上可能挤占企业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等。

近几年,这种现象有所转变。财报显示,葵花药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从2019年的29.21%逐渐降至2023年的23.97%,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压缩至20.48%。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销售费用约为5.4亿元,同比下降46.43%。具体拆解销售费用结构,明显可以看到广告投入的收缩,2021至2023年广告费用占比分别为19.49%、17.54%和15.89%。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数据背后,葵花药业正在转向线上营销,通过短视频平台来促进更低成本的转化。

2023年,葵花药业强化护肝大讲堂、小葵花妈妈课堂等企业 IP 的打造。“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啦”目前在抖音拥有60万粉丝,通过知识及内容传播形式,树立品牌形象并拉升终端客户的数量。

此外,葵花药业也在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完成品牌形象年轻化迭代。比如通过与地方卫视合作地方春晚、多次举办线下健康公益活动等。在最近的流感期,葵花药业启动了流感季“万店守护”行动,获得了许多新手家长的认可。

尽管近年来葵花药业的销售费用率有所下降,但与同行比仍有压缩空间。

其2024年上半年20.48%的销售费用率仍远高于仁和药业的11.39%。仁和药业是葵花药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儿童药品领域,仁和药业的“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与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OTC产品在儿童感冒药市场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从2020年开始,仁和药业在广告费、差旅费上都大幅下降,2020-2023年把销售费用率从14.06%缩减到了10.74%。

贰 | 研发投入加码

近年来,头部药企的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例如科伦药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约为10%,而葵花药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

虽然葵花药业通过持续的广告投入,稳健地抓住了中成药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快速迭代,葵花药业近年的研发成果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在2014-2018年间,葵花药业花费不到10亿元收购了衡水葵花在内的十余家药厂,迅速拓宽了治疗领域和药物品类数量,包括重点产品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等。

但自 2019 年管理层更替以来,公司明显放缓了收购股权的步伐,自身研发又未加大力度,后续逐渐不再推出新的重磅级产品。

2023年,葵花药业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0.9亿元增至1.3亿元,研发费用率从1.86%爬升至2.26%,尽管呈现了上幅趋势,和化药公司动辄10亿至100亿不等的创新药投入相比,1.3亿元的研发投入绝对值仍显单薄。

更深层问题在于人才结构,2021-2023年葵花药业研发人员数量逐年缩减,分别为535人、448人和447人,而在2023年葵花药业同期研发人员中,仅有1位博士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6.93%,而同期华润三九研发人员硕士及以上占比45.5%。

数据来源:2021-2023年财报

从在研管线来分析,这是因为葵花药业选择了一条“低投入、低风险“路径:

一方面,葵花药业通过仿制药抢位,补充儿童产品管线,2023年其申报了布洛芬混悬液(儿童退烧药)、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抗流感药)等药品生产批件,均瞄准市场规模超15亿元的海内外成熟品类,旨在借助现有渠道和药品需求快速放量;

另一方面,葵花药业进行中成药二次开发,挖掘现有产品的市场潜力,如开展护肝片临床试验,以达到增加急性药物肝损伤适应症的目的。

根据米内网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数据,2023年护肝片中成药市场规模约 45亿元,同比增长12%。葵花药业将葵花牌护肝片从“解酒药”重新定位为“熬夜护肝”场景,同时通过小红书、抖音职场话题植入,推动了该单品2023年发货金额破10亿。

部分研发项目 来源:2023年财报

可以肯定的是,护肝片抓住了人们越来越旺盛的主动健康需求。“护肝片的爆发印证了消费医疗的逻辑。”有分析师指出,“但葵花药业若想摆脱‘营销公司’标签,需要真正的创新药管线支撑估值。”

关于研发和营销的平衡,不仅是葵花药业的转型阵痛,恰恰也是中药OTC行业集体困境的缩影——当人口红利退潮、中药材成本提高、渠道流量碎片化席卷而来,依赖“广告轰炸+渠道返利”的粗放模式,早已难掩增长疲态。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2025年1月,葵花药业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4.4-6.6亿元,同比下降41.03%-60.68%。尽管业绩下降与前两年的疫情囤药热潮减退有关,但此番业绩表现几乎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简单将原因归结到同比的翘尾效应显然不能令大众信服。

对于这家名声赫赫的药企而言,能否在“中药守正创新”的慢变量与“化药仿制抢跑”的快周期之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这场考验并不轻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