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彻底火了!蜜雪集团融资认购达1.4万亿港元!创港股纪录

2025-02-25 16:33

截至发稿,蜜雪集团( $02097.HK )公开发售环节融资认购倍数达到4192倍,认购金额达到1.448万亿港元。成为现象级IPO。

蜜雪集团公开发售融资认购金额已超过快手的1.2万亿港元,而且蜜雪集团认购还未截止。

蜜雪集团计划全球发售为1705.99万股H股,发行比例为4.52%,发行价为202.5港元,每手100股,最低认购2.05万港元,募资总额约34.55亿港元。发行后总市值约763.55亿港元。

根据计划,蜜雪集团招股2月26日截止认购,2月28日公布中签,3月3日上市。

火爆

2020年10月末,蚂蚁公开认购人数近155万人,超过2006年工行近100万人认购纪录,冻结资金约1.3万亿港元,但是蚂蚁最终没有上市。

从上市成功的案例来统计,公开发售环节认购金额最大的为快手(01024.HK),1.2万亿港元。

近期不少港股IPO认购火爆,布鲁可(0325.HK)在1月7日结束招股,融资认购资金总计8774.96亿港元,倍数达6027.48倍,成为港股史上融资金额第二高的新股,超越2021年上市的诺辉健康的8400亿。

去年,草姬集团(02593.HK)以6083.63的认购倍数成为年内港股“超购王”,晶科电子(02551.HK)则以5677.83的认购倍数位列第二。

2024年新股公开认购倍数的均值达到356.8倍,较上一年增长2709%,其中25只新股公开认购倍数超过100倍,融资认购杠杆最高升至200倍。

近期热门新股毛戈平(01318.HK)获得超1738.14亿港元融资认购,较公开发售集资2.1亿港元的目标,超额认购超826.27倍,成为2024年香港新股市场上冻资量最大的公司。

香港2023年11月推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FINI制度,此前,新股申购资金冻结达半个月,如果使用融资打新股,其间不管是否中新股,都需要支付融资利息。

FINI制度实施后,申购开始到新股上市时间减少,另一个是申购金额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根据规定只缴纳一部分资金。

在此政策下,香港券商纷纷推出零率打新,一般的标的,券商愿意提供10倍杠杆,好的标的则愿意提供百倍杠杆。此前优质公司杠杆基本在20倍左右。

FINI实施前,香港资本市场一个身份证可以注册多个券商账户,参与打新,从而增加中签率,新规下只能用一个账户打新,这就导致投资者只能选择一个券商,会倾向选择能提供融资最多的券商。

本次蜜雪集团IPO,很多券商提供了百倍杠杆。

基本面

此次发行蜜雪集团国配部分引入5位基石投资者,占全球发售的45.09%。

  1. 红杉通过HSG Growth VI Holdco F, Ltd.,认购6000万美元(230.78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13.53%(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
  2. 英国投资巨头M&G plc旗下英卓资管(M&G Investments)认购6000万美元(230.78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13.53%;
  3. 博裕资本(通过Persistence Growth Limited)认购4000万美元(153.85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9.02%;
  4. 高瓴资本(通过HHLR Fund, L.P)认购3000万美元(115.39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76%;
  5. 美团(通过Long-Z Fund I, LP)认购1000万美元(38.46万股),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2.25%。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的门店网络在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共拥有46479家门店。2024年全年,蜜雪冰城门店网络共实现饮品出杯量约90亿杯。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按门店数计,蜜雪冰城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目前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早已超过星巴克(大约38000家),成为全球第一大现制饮品企业;同时也超过麦当劳(大约42000家),成为全球餐饮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

财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1年~2023年,蜜雪冰城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03.51亿元、135.76亿元和203.02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9.12亿元、20.13亿元和31.87亿元。

2024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35亿元,同比增长21.2%和42.3%。

业内担心茶饮赛道太过拥挤,始终面临激烈竞争,行业增长期已过,可以扩展的空间有限。

点击蓝字前往认购蜜雪集团>>   

蜜雪冰城作为国内及全球门店数最多、国内GMV最大的现制饮品绝对龙头,赴港IPO有哪些投资亮点,是否值得申购呢?欢迎留言讨论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