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2-18 07:30
(来源:财通证券研究)
电子
半导体产业链深度报告:
瞄准尖端技术,中国半导体制造迈入新阶段
> 自主可控与AI算力驱动,国内半导体制造迎重大机遇:为满足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全球GPU芯片的需求量大幅提升。美国针对GPU芯片对华出口的管制日趋严格;国内GPU企业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晶圆代工渠道也面临着更多风险。自主设计+代工生产的国产GPU芯片已成为保障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替代品,其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晶圆代工产能。中芯国际等企业有望满足此需求,实现工艺技术与营收规模的双重突破。
> 先进制程产线扩产设备需求旺盛,国产设备有望不断壮大:GPU芯片生产主要采用先进制程工艺,所需的半导体设备价值金额更大,性能也更先进。美欧日限制高端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反而为国产设备带来更多验证和测试的机会。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近年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望在后续新建的芯片产线中取得更高的份额,从而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
> 新兴技术助力国内晶圆制造攀登巅峰:受制于物理极限,先进制程晶圆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步放缓;国内先进制程技术研发更受制于荷兰光刻机出口限制。但是随着多重图形化、三维异构、新型晶体管结构等新技术逐步得到重视,中国大陆面临的“光刻瓶颈”难题有望得到部分解决,从而助力国内晶圆制造行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茂莱光学等国内半导体领域企业。
风险提示:半导体需求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海外供应链风险;行业竞争加剧。
文章来源:《瞄准尖端技术,中国半导体制造迈入新阶段》
分析师:张益敏,SAC证书编号:S0160522070002
分析师:王雨然,SAC 证书编号:S0160524120003
发布日期:2025年2月17日
计算机
虹软科技(688088)深度报告 :
智驾和端侧AI两翼齐飞,ArcMuse激发新活力
> CV领域多元化应用领军,AI有望带来手机业务第二春。公司自1994年于美国成立以来,持续深耕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计算机视觉的终端应用场景。2024年上半年手机业务收入3.32亿元,收入占比约87%,毛利率约92%,是以视觉AI技术为核心的典型的产品型软件公司。根据IDC数据,2024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配备先进人工智能芯片组的不到5%,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上渗透空间广阔。公司在AI手机方面,紧跟行业龙头,已针对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优化了智能手机影像算法,AI需求有望带来第二春。
> 以视觉优势切入智能驾驶赛道。公司秉承“先舱内,再舱外”原则,进入智能驾驶赛道多年,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两方面。目前公司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盲区检测系统、AR抬头显示、360°环视视觉子系统等。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中L2+及以上等级的车约164.9万辆,占整体销量的11.6%,L2+产品渗透空间广阔。公司AVM等舱内外算法的量产出货车型已有数十款,主要合作车企包括理想、长城、合众、长安等,智能驾驶业务增长可期。
> 上线智能商拍,打造ArcMuse大模型。运用AI大模型的智能商拍能有效为商家缩短拍摄周期,降低拍摄成本,解决传统商拍痛点。目前ArcMuse大模型已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2024年5月,公司PhotoStudio® AI先后正式入驻阿里旗下千牛商家工作室和1688平台,深拓电商市场,智能商拍业务增长可期。
> 投资建议:公司立足AI视觉前沿,在手机、智能驾驶、商拍行业中均有高景气度与需求。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8.15、10.12、12.7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77、2.14、2.61亿元,对应PE分别为115x、95x、78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全球经济波动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股东减持风险。
文章来源:《智驾和端侧 AI 两翼齐飞,ArcMuse激发新活力》
分析师:杨烨,SAC 证书编号:S0160522050001
分析师:王妍丹,SAC 证书编号:S0160524040002
发布日期:2025年2月15日
非银
市场成交额继续提升,关注AI驱动业态变革
——证券基金行业周度跟踪
>本周券商观点:DeepSeek带动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A股及港股交投活跃度大幅提升,券商经纪业务直接受益于市场成交额的抬升,同时关注DeepSeek在券商各业务(特别是财富管理业务)的应用带动的业态变革。此外,“财政部所持三大AMC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国联民生整合工作协调组成立”等事件表明券业整合进程持续加速。优先关注以东方财富为代表的具备互联网展业优势的标的,此外建议持续关注有望冲刺“一流投行”的头部梯队,包括中信证券、招商证券(H股)等。
> 证券基金业高频数据:
1)市场行情:本周(2.10-2.14,下同)沪深300、中证全债指数分别上涨1.19%、下跌0.10%。
2)市场活跃度:A股和港股成交额继续上涨。本周A股日均成交额为17496亿元,环比上周(2.5-2.7,下同)+8.3%。年初以来A股日均成交额为13575亿元,较2024年全年+27.7%。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额为2987亿港元,环比上周+65.2%,年初以来港交所日均成交额1769亿港元,较2024年全年日均成交额+34.2%。
3)融资融券:本周两融余额上升,继续保持高位。截至2.13,市场两融余额为18486亿元,环比上周五+1.76%,较上年末-0.7%。
4)公募基金:本周新成立基金以债券型基金为主。本周市场新成立公募基金份额42.7亿份;权益基金新成立份额5.1亿份,无新成立主动权益基金。年初至今,公募基金发行份额996亿份,同比+15.6%;权益基金发行份额406亿份,同比+125.3%,其中主动权益基金发行份额50亿份,同比-49.2%。
> 本周热点事件:
1)财政部所持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划转后中央汇金旗下持有7张券商牌照,成为国内券商牌照最集中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目前中央汇金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的券商牌照包括:中金公司、中国银河、申万宏源、中信建投。新增划转资产旗下券商:信达证券(信达资产子公司,已上市)、东兴证券(东方资产子公司,已上市)、长城国瑞证券(长城资产子公司,规模较小)。
2)国联民生整合工作协调组成立,整合工作正式开启。国联证券党委书记、民生证券董事长顾伟,国联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民生证券执行委员会主席,分管人力资源总部的汪锦岭和民生证券总裁熊雷鸣担任副组长。项工作小组方面,投行业务由徐春担任组长,研究业务由胡又文担任组长,资管业务由贺巍(国联资管总经理)担任组长,财富管理业务由顾伟、葛小波担任组长,IT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吴哲锐(民生证券信息技术中心总裁)担任组长。
3)东吴证券发布业绩快报,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3.66亿元,同比+18%;4Q202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5.35亿元,同比+108%,环比-20%。东方证券发布业绩快报,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到33.51亿元,同比+22%;4Q2024单季归母净利润0.49亿元,同比由亏转盈,环比-96%。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监管进一步趋严风险;基金管理费率或佣金费率出现大幅下行风险。
文章来源:《市场成交额继续提升,关注AI驱动业态变革——证券基金行业周度跟踪》
分析师:许盈盈,SAC证书编号:S0160522060002
分析师:刘金金,SAC证书编号:S0160524050001
发布日期:2025年2月17日
建材
建材行业策略周报:
收储政策加速落地,产业链需求或企稳回升
>消费建材:广东省推进收储,看好地产链估值率先反弹。据克而瑞,2025年2月7日-9日广东7城披露了2025年的首批专项债闲置土地收储清单,涉及48幅地块,土地面积约224.6万方,合计金额达171亿元;其中珠海收储14幅地块,共66.52亿元,是收储金额最多的。从收购价格来看,排除协议土地以及已部分开发的土地后,剩余36块净地对比拿地价格的收购折扣为87.5%。从项目公司性质来看,48幅地块中有45块都是当地国企所有,其中珠海收购的14幅地块中华发集团就有6幅,且保利、华润、华侨城、华发等企业有部分地块进入名单。整体来看,第一轮的专项债闲置土地收购主要偏向于支持地方国企,同时收购的土地用途方面大部分为住宅,其中住宅、商办、工业用地占比分别为50%/30%/10%。
收储政策正处于落地期。2025年1月,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在2025年新增发行的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两个方面的专项债项目”,同时指出“已经明确了专项债管理的相关要求,地方已经可以做了”。但当前绝大多数城市落实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的进展仍有待提速,地方收购存量土地依然存在多项难点,主要包括专项债额度不清晰、调规程序较为复杂、土地置换利益较难协调等,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后续,预计更多城市将参考借鉴广东省做法,出台详细的操作细则或指引,同时给予调规、土地置换更多政策支持也是重要方向,破解跨区域置换土地的障碍。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能够促进地产市场新循环,未来更多配套政策有望加快落地打通相关收购卡点,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应。2025年地产政策或有望聚焦于加快收储节奏,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投资建议:展望后市,短期看,在政策积极落地的基础上,后续地产成交情况有望继续迎来边际改善;中长期看,随着各地持续落实和各类政策的效应释放,消费者信心有望恢复,地产有望逐步回稳后向好发展。目前,政治局会议定调地产止跌,政策加码下,政府收储、国企收旧换新等新模式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各城市推广以及配套资金落实,预计将对去化库存、稳定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将有利于加快房地产市场企稳。预期先行,建议关注消费建材核心标的。地产政策放松后或提振购房信心,去库有望打通置换链条,建材需求可能迎来边际改善,我们建议:1)长期看好C端:北新建材、伟星新材、兔宝宝;2)反弹关注B端:东方雨虹、三棵树、蒙娜丽莎、坚朗五金、中国巨石。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地产市场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文章来源:《建材行业策略周报》
分析师:毕春晖,SAC证书编号:S0160522070001
发布日期:2025年2月17日
医药
医药投资策略报告:
高质量数据或成为AI医疗的核心竞争力
>AI医疗带领医药行业走出底部。从AI医疗发展的底层逻辑上来看,我们主要归为四大类别,包括AI诊断(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病理和疾病预测等)、AI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AI医疗供应链(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在线问诊和医药商业等)和AI制药(新药研发和合成生物学等)。自从DeepSeek大模型开源后,AI或已进入平权时代。这个时代,大部分AI医疗最有价值的不是算力、甚至不是算法,而是可靠的、高质量的数据。大部分AI医疗对于算力要求并不高;在AI进入开源时代后,算法也将持续优化、层出不穷。如此,只要企业自身的大量优质数据不开放,这些将成为AI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在互联网+时代积累下来的海量优质数据的公司,将再一次实现新的产业升级。近日美股Tempus AI和Grail连续大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数据资源的逻辑。
> 投资建议:看多AI对医药产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同时关注创新药械产业链+类消费+集采出清后的变量。关注一:AI医疗、并购重组线;关注二:周期性回暖带来CXO、科学服务等上游机会,创新药标的性价比;关注三:高值耗材等公司集采降价出清后的新一轮成长;关注四:消费复苏预期强烈下的中药和医疗服务。
目前海外AI诊断已经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如Tempus AI、福瑞股份子公司Echosens、Nanox和Imvaria等。建议关注:AI诊断,影像如福瑞股份、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万东医疗等;体外诊断如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圣湘生物、达安基因、塞力医疗(维权)和润达医疗等;病理如安必平等;AI疾病预测如华大智造、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AI机器人如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AI医疗供应链:美年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医脉通、医渡科技、健麾信息等。AI制药如成都先导、泓博医药、药石科技、诺泰生物(维权)等。创新药产业链如泰格医药、昭衍新药、诺思格、药明合联、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博腾股份、皓元医药、阿拉丁、药康生物、百普赛斯、泰坦科技等;创新药与出海如ADC+双抗组合配置(百利天恒、科伦药业、康方生物、科伦博泰生物-B)、云顶新耀-B、华东医药、特宝生物、艾力斯、迪哲医药、科济药业-B、金斯瑞生物科技、三生国健、甘李药业、益方生物、科兴制药、基石药业-B、首药控股、海创药业和欧林生物等;医疗器械如三诺生物、赛诺医疗、聚光科技、微创脑科学、新产业、爱博医疗、南微医学、心脉医疗、安杰思、微电生理、春立医疗、澳华内镜、开立医疗、万孚生物、康为世纪、博拓生物、奥泰生物和拱东医疗等。中药如太极集团、同仁堂和云南白药等;血制品如派林生物、天坛生物等。
风险提示:行业反腐影响超出预期的风险;新药研发进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销售不达预期风险;集采降价超预期的风险等。
文章来源:《高质量数据或成为AI医疗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师:张文录,SAC证书编号:S016051710000
分析师:华挺,SAC证书编号:S0160523010002
发布日期:202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