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香港房地产企业爆雷的四个阶段

2025-02-17 11:28

楼市持续疲弱,继新世界(00017)「出事」后,投行富瑞发表报告,点名本港8间上市地产商「存在高风险」,引起业界议论纷纷。不过,正所谓「七孔流血还七孔流血,死还死,系两回事」,该批地产商面对「爆煲四部曲」,绝大部分仍身处第一和第二阶段,出事不一定等于执笠。新世界近日「蚀卖」北角皇都项目,首批单位「一Q清枱」,恰好印证本港不少高危地产商依然有得救。

富瑞日前重新评估本港地产发展商的财政状况,按照净负债比率、现金相对短债比率、一年内到期债务比率、利息覆盖率等四大准则进行审视,结果发现11间中小型发展商之中,包括嘉华国际(00173)、丽新发展(00488)、路劲(01098)、永泰地产(00369)、香港兴业(00480)、九龙建业(00034)、资本策略地产(00497)、远东发展(00035)、宏安集团(01222)、德祥地产(00199)及英皇国际(00163)。只有嘉华国际、永泰地产及香港兴业3间公司的负债比率低于40%,其余8间存在相对高风险,反映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及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

01

港房企持大量资产远未「出事」

该报告发表后,随即引发议论纷纷。事关投资机构罕有地指名道姓,点名8间上市地产商「高危」,难免令该批房企相当「冇面」,甚或因此而承受更大压力,引发骨牌效应。举例说,供货商若知道相关地产商被指为「高风险」,有可能会缩短数期、加快追收货款。同时,银行或提早向该批地产商call loan。此外,准买家若有意购买这些地产商的新盘,恐怕也会三思而后行。

事实上,本港住宅楼价自2021年高位至今泻近30%,写字楼、商铺等商用物业市道更恶劣。个别业界高人早于两年前便在私下坦言,楼市若持续走下坡,除了最硬净的45间大型发展商,以及部分非常保守的中小型地产商,其余大部分房企都很难谈得上稳如泰山。

幸好,本港楼市尚未到最糟糕环境,况且地产公司一大特色是手揸大量有形资产(tangible assets,例如地皮、已落成物业、发展中项目等),其实不太容易「爆到渣都冇」。一般而言,一间地产商的执笠之路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高危」,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报表开始展现危险苗头,引起内外部人士关注,这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型地产商身处的阶段。

其次为「出事」,在这个阶段,大家都很清楚相关房企深陷财困,须采取变卖资产、引入资金、重组债务等方式救亡,新世界和万科(02202)现时正属于这种处境。

第三是爆煲,正式触发债务违约,包括恒大(03333)、碧桂园(02007)、融创(01918)等多间内房股已到此阶段,但暂时未见本港上市房企走到这地步。「爆煲」也不等于「必死」,随后谈妥债务重组便能起死回生。

第四,万一在违约之后,房企未能与债权人达成重组协议,最后的结局就是执笠倒闭。在本港历史中,曾有大宝地产(发展项目包括大坑道大宝阁)、嘉年地产(项目包括嘉慧园、文华新村)等房企落得这种收场。

如上所述,本港绝大部分高危地产商仍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尚有颇大空间摆脱最坏结局。现在不少房企其实都在跟相关持份者拉锯,例如一边希望债权人接受「haircut」债务重组,一边加快变卖资产套现,同时准备从内部(大股东)或外部(白武士)引入资金,三管齐下应对困境。这些拉锯通常也存在矛盾与博弈:债权人当然不想削发,准买家则想「压价」大股东掏荷包难免肉痛,若放弃控股权就更心痛。

举例来说,其中一家「高危」地产商资本策略早前已率先行动,引入基滙资本(Gaw Capital)为新股东,透过供股及发债合共筹集19.9亿元,推进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预料有助度过困境。

芯片制造王者台积电(事实上是美国公司,美国股东占比最多)。

02

新世界折让卖楼 火速套现

此外,新世界旗下北角皇都戏院重建项目近日开售,首张价单折实平均呎价约1.85万元,较同区的半新盘折让25%。结果,首批168伙单位吸引逾7800张票认购,成功「一Q清枱」,让新世界套现约23亿元,该项目现时仍剩约200伙待售。

新世界这趟劈价得以迅速去货,恰好证明本港楼市在目前水平的承接力颇为强韧; 任何新盘项目只要较市价劈一至两成,不难散货套现。由此角度看,地产商资产负债表中的tangible assets依然相当tangible,始终具有一定价值,即使「八折出售」亦有利于减债纾困。

问题在于,楼市于现水平可维持多久实难预料,一众「高危地产商」不宜磨磨唧唧,有必要效法资本策略和新世界,尽快采取切实行动,趁着环境未到最差,要不引入「白武士」资金,要不「壮士断臂」变卖资产。否则,倘若心存侥幸、继续拖下去,万一楼市市况及外围环境进一步走下坡,该些房企随时会从「爆煲四部曲」的第一、二阶段,快速滑落到第三、四阶段,「救得太迟」恐将后悔莫及。

(转自:信报手笔)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