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1月信贷有力支撑社融

2025-02-17 09:02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首月信贷成色如何?狭义货币(M1)口径调整后有何变化?2月14日,2025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在多方关注中新鲜出炉。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由降转升。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0.7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对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有力支撑。

对公贷款是信贷增长“压舱石”

“早投放早收益”因素驱动之下,银行业普遍倾向于在年初增加信贷投放。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同比多增2100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正增长。

究其原因,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一方面,从去年四季度各银行即开始进行项目储备,并在市场对未来降息预期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加快项目争揽和投放;另一方面,今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也带来一定信贷需求。政策支持领域和保障性项目成为“开门红”投放的重点。

从信贷结构来看,对公贷款多增是1月信贷“开门红”的关键驱动因素。数据显示,1月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1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08亿元。

“中央以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对信贷投放形成重要支撑。在人民币贷款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占93.2%,是信贷增长的‘压舱石’。”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月企业贷款多增,主要受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拨付加快、基建投资发力带动相关配套贷款需求增长等因素驱动。居民贷款相对疲弱,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的春节假期会延缓居民购房、购车等需求。随着春节“错期效应”逆转,2月居民贷款有望恢复同比多增。

新口径下M1波动性下降

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统计口径调整后首月,M1实现近一段时间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M2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分析指出,M2增速有所下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M1同比微增 0.4%,与M2增速“剪刀差”扩大至 6.6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有待持续释放。二是1月住户存款增加5.52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工资薪金集中发放等季节性因素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时居民风险偏好持续低位运行,带动住户存款上升。同时,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这可能与节前工资发放及债务偿还压力有关。这些因素给M2带来一定拖累。

温彬表示,新口径下M1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同比增速走势也将更为平稳。此外,新口径下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这使得春节期间对公、零售“跷跷板效应”对M1的影响进一步消除,M1波动性也在下降。

财政靠前发力支撑社融

社融方面,初步统计,2025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环比多增约4.20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33亿元,同比多3986亿元,成为支撑1月社融的“主力军”。

对此,董希淼指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的政策基调下,今年1月政府债发行明显提速,净融资额较上年同期多增近4000亿元。王青也表示,在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背景下,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开年即发力,而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也在1月开闸发行。

从表外融资看,梁斯认为,1月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三项”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这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后续情况如何?温彬分析指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与去年相比将有所上升,从而更好地发挥稳增长功效,地方政府也将着力推动隐性债务清零,置换债券将靠前发力。“政府债发行规模大幅提升和信贷总量总体平稳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稳步提升及政策持续发力,预计金融数据将延续转暖态势。”梁斯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