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太惨烈了,2019年5强民企已经爆雷4个

2025-02-09 21:01

来源:毒舌张祖富

  这几年中国民营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管是小企业还是那些世界500强,谁都无法预料,未来哪一天突然之间就倒下了。

1

  昨天有一个消息让大家极为关注。

  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布了一则消息。

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已经正式受理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天健华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申请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重整。

  2025年4月2日将召开苏宁系第1次债权人会议。

  这意味着苏州金螳螂等其他企业跟苏宁系的债务纠纷正式进入法律审理阶段。

  这意味着苏宁系终究还是难逃一劫,破产重组已经在所难免。

  对苏宁集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点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冥冥之中,中国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最终都难逃劫难。

  最近几年倒下的中国大型民营企业可不在少数。

在苏宁之前已经有多家大企业轰然倒塌,我们以2019年中国民营500强榜单为例,在排名前5的企业当中,至今已经有4家企业倒下。

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5的企业分别是华为,海航集团,苏宁控股,正威集团,恒大集团。

  这里面除了华为穿越周期逆势增长之外,其他四家企业都已经爆雷。

  第1个倒下的是海航集团,早在2021年他们就申请破产重整,随后一分为4,万亿资产大企业轰然坍塌。

  第2个倒下的是恒大集团,自2021年开始恒大债务开始爆雷,面临超过2.5万亿的债务规模,恒大无力偿还,目前还处在重整阶段。

  第3个倒下的是正威集团,正威集团长期盘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5位置,号称拥有10万亿的铜矿资产,王文银更是被称为“世界铜王”。

  然而从2024年开始正威集团就出现了停产、股权被拍卖、员工工资发不出等各种情况,目前经营已经处于艰难状态。

  第4个是苏宁集团,从2020年之后,苏宁集团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危机了,虽然他们苦苦支撑了几年,但终究还是扛不住了。

当然除了我们所提到的这4家企业之外,实际上在2019年中国十强民营企业当中,真正还在正常经营的只剩4家。

  这里面国美集团经营也是持续恶化,厦门国美还被申请破产重整了,国美能撑到什么时候,一切都是未知数。

  至于碧桂园,这两年也危机重重,营收和利润大幅收缩,面临庞大的债务以及楼市的深度调整,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切都是未知数。

2

  看到这些大企业纷纷倒下,大家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的。

海航集团,苏宁,恒大集团,正威集团这些企业都是名噪一时,都是世界500强企业。

  他们曾经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骄傲,尤其是在2010年到2020年的这段时间,一度非常辉煌。

  但谁能想到短短5年时间,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就相继倒下了。

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这些企业的倒下,我相信至今有些人还没缓过气,大家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这巨无霸企业说倒就倒。

  但如果大家认真复盘他们前几年的一番骚操作之后,其实倒下早就是注定的结局。

对于这些企业的倒下,直接的原因是市场环境的影响。

  比如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整个航空业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年海航控股巨亏640亿元,净资产转为-284亿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

  再比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周期,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恒大这种头部企业也难以幸免。

  而对于苏宁集团,过去10年电商的迅猛发展对线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包括苏宁国美这些线下大卖场彻底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所以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导致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危机的重要原因。

  但环境只是一个因素,因为环境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平等的。

  在任何一种环境之下,都有企业能够化茧成蝶,比如拼多多就能够在异常惨烈的电商当中脱颖而出。

这说明大环境只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3

  真正导致这些大企业倒下的是他们自身的原因。

这些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

第一、盲目地多元化和扩张。

  如果大家认真去分析会发现,大多数中国大企业倒下都离不开多元化。

  很多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就盲目的求大、求全。

  不论是海航集团,恒大集团,正威集团还是苏宁集团,他们都曾经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

  比如海航集团原来的主业是航空,但后来他们将业务扩张到航空、机场运营、金融、物流、酒店运营、基础设施开发、新材料等等。

  除了多元化运营之外,海航集团的扩张也非常夸张,从2015年到2019年他们都是到处买买买,而且这里面很多都是大手笔。

  比如2015年175亿元全资收购瑞士国际空港服务公司Swissport,2015渤海金控25.55亿美元收购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100%的股权;2016年15亿美元收购瑞士航空配餐公司,2017年Avolon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以103.8亿美元收购CIT Group旗下的商业飞机租赁业。。。

  巅峰时期,海航集团旗下的企业超过320家。

  再比如恒大的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汽车制造,金融服务,保险业务,文旅业务,健康业务 ,粮油业务,畜牧业务等等。

  苏宁在多元化方面也不含糊,除了电器零售这个老本行之外,还扩张到了金融,体育,地产,物流等多个业务。

  为此苏宁也是到处买买买,比如接手天天快递,接盘万达门店,收购家乐福,收购国米俱乐部,投资恒大等等,但这里面几乎每一笔投资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至于正威集团,虽然他们多元化没有像其他三个企业那么夸张,但在扩张上面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威集团到处在全国拿地建各种产业园。至今为止在全国有超过50个产业园区,每一个投资都是几十亿上百亿。

第二、过度的杠杆。

  任何一个企业的扩张都需要资金,这种资金要么利用主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去扩张,要么通过外部融资进行扩张。

  而很多中国大企业都喜欢通过外部融资进行扩张,玩杠杆游戏。

  无论是海航集团,恒大集团,正威集团还是苏宁集团,哪个不是背负着巨额债务的?

截至危机发生时,海航集团债务规模超过10,000亿,恒大集团超过2.5万亿。

  虽然苏宁集团负债没有那么庞大,但相对于资产而言,负债也是相当恐怖的,截至2023年底,苏宁电器总资产1249.6亿元,负债却高达1344.79亿元。

  至于正威的负债是多少,目前没有看到具体的数据,但这两年他们大量被追债,仅仅是过去一年被法院执行金额就超过100亿,还有大量的股权被冻结,据此推算他们的负债率肯定也很高。

第三、现金流管理不善。

  大家都知道现金为王,不管在什么时候拥有可观的现金流都是保障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

  但中国很多企业在对待现金流上面好像并不怎么重视。

  过去十几年,很多企业的高速增长让他们产生了误判,以为企业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所以即便在企业经营利润比较低下,甚至处于亏损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盲目地借债扩张,最终都逃不脱现金流断裂的命运。

  不论是恒大,苏宁,海航集团基本上都是因为现金流断裂导致的。

对于这种现金流的断裂,或许并不是他们不重视现金流,而是当扩张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他们已经骑马南下。

  背负巨额的债务,光是每年的利息和到期本金就非常庞大。

  为了避免违约,他们只能不断的借新还旧,甚至巧立各种名目骗取金融机构的融资,实在骗不了金融机构,他们干脆自己成立金融平台。

  这种杠杆就像滚雪球一样,一路不断滚大,当某一天滚不动了,自然就爆雷了。

第四、对趋势的判断失灵。

  很多中国企业家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时代的红利,抓住了发展的时机迅猛增长。

很多人都误把这种时代红利当成了自己的能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驾驭趋势,甚至改变趋势。

  所以我们才看到很多企业做大后他们就开始盲目地扩张,甚至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

  比如在2017年海航集团的陈锋就明确表示,到2025年要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

  2018年恒大在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许家印也是豪云壮志,计划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超100万辆,并力争在2035年年产销超500万辆。

  现在回头一看,这些企业所提出的目标完全就不切实际,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市场的竞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甚至直接忽略国家的战略方向以及提醒。

  比如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基调,信号已经很明确,但是恒大仍然盲目地扩张。

  再比如2017年,银监会就曾发出公告,评估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但当时拼红了眼的海航根本停不下来,仍然到处买买买,而且都是借债扩张。

  最后这些企业都为自己盲目地扩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多元化以及扩张都是九死一生的。

  虽然扩张可以让企业迅速扩大,让企业一直风光无量。

  但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大家要拼的并不是谁的盘子更大,而是谁活得更长久。

如果不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企业的现金流和负债盲目地扩张迟早会被反噬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