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2-07 08:10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沈思越 裘翔
在资金风格偏好、商业技术催化、政策落地驱动、中美博弈四大因素的推动下,2025年有望成为A股市场主题投资大年。A股主题投资往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情绪化特征,热点轮动频繁,估值波动较大,导致布局退出的时点较难把握。本篇报告希望通过对2022年以来A股三大热点主题(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的复盘,梳理相应的主题投资线索。总结来看,主题行情的演绎主要取决于事件催化所带来的市场预期和共识的变化,同时和市场风格息息相关。此外,行情的启动、延续和结束往往可结合情绪周期进行判断。
▍对于有明确时间点的催化,行情的演绎主要取决于市场预期和实际兑现情况的对比。
对于前期市场预期较强、共识较高的催化,且股价所处位置相对合理,行情往往会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开始启动。而等到事件正式落地后,板块的后续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实际兑现的内容和市场预期的对比。若实际内容明显超预期或对产业趋势共识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板块热度往往会继续持续约一个月左右。而若实际内容只是基本符合预期,主题热度短期往往会上行乏力,并从共识转为分歧。在分歧阶段,主题内部可能出现轮动补涨,但持续性通常较弱。而分歧后市场能否重新形成一致启动二轮行情,主要看分歧震荡阶段股价是否跌破支撑位、能否有资金回流主题以及是否持续有新的催化。例如2023年11月6日OpenAI的开发者日在9月就有预告,A股AI板块的行情自10月下旬开始发酵,人工智能指数(884201.WI)10月24日至11月6日上涨10%。发布会实际召开后,应用角度超市场预期,但模型能力层面不算太超预期。随后人工智能指数自11月6日至11月23日再上涨5%,后震荡回调约一周时间。进入12月,受文生视频产品Pika 1.0出圈的影响,AI板块有所反弹,但上涨标的以AI应用相关为主,且持续时间较短,涨幅不高。12月1日至12日人工智能指数上涨约8%,后正式进入下行通道。
▍对于事先无预期的突发利好,行情启动往往更为迅猛;若为共识极高的重大利好,热度通常可持续1-2个月,具体演绎可结合情绪周期进行判断。
例如2024年2月16日春节期间,OpenAI发布Sora带来超高热度。自2月19日春节假期结束后,因赛集团、当虹科技、果麦文化等个股连续涨停。2月8日至27日,人工智能指数(884201.WI)、AIGC指数(8841660.WI)、AI算力指数(8841678.WI)分别上涨26%、32%和26%。随后板块震荡上行至3月下旬,前期连板龙头普遍维持在高位震荡,期间亦有补涨龙头进行接力,以延续板块情绪。3月18日Kimi概念发酵和19日英伟达GTC大会推动板块第二轮爆发,但因实际利好有限,情绪仅持续数日便到达顶峰并转入下行通道。又例如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 60 Pro突然上市,开售后销售火爆、一机难求,主题热度持续约1个半月。华力创通、广信材料等较为知名的华为供应商(但不一定实际供应Mate 60 Pro)9月初出现多个涨停,捷荣技术和华映科技作为题材龙头更是在9月出现超10天的涨停板,使得投资者情绪持续维持在高位。再加上9月12日问界M7改款上市,当年中秋、国庆假期,华为线下门店持续火爆,进而在国庆假期后进一步助推板块热情。而此时,欧菲光、维信诺、光洋股份等Mate 60 Pro的实际供应商被投资者挖掘,在国庆假期后表现更佳,股价一路上行至10月中旬且出现多个涨停板,10月下旬主题热度进入鱼尾阶段。
▍即便没有大催化,当市场主题行情较热时,共识度较高的热点主题同样会有亮眼的表现;但若想要持续更长时间,仍需要有一定的催化支撑。
例如在2024年10-11月的A股主题行情中,包括AI、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半导体、卫星互联网、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等热点主题皆有不同幅度的超额收益。但包括半导体、智能驾驶、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在内的大部分主题指数自10月中旬上行至11月中旬左右便开始表现乏力,而人工智能(尤其是AI应用相关)和人形机器人板块分别受益于海外AI应用厂商突破以及华为人形机器人进展,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继续有出色表现。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技术或应用生态发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6日发布的《产业聚焦系列(2025年2月)—复盘启示:如何把握主题投资机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