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4年民航回顾及2025年投资展望

2025-02-07 15:05

(来源:北信瑞丰基金)

说明:本文数据来源于民航总局、各区域空管局、飞常准、携程、上市公司公告及互联网数据,由于不同来源的数据对齐问题(如旅客运输量、旅客吞吐量等数据对齐)可能有少许误差,但不影响大势分析。

摘要

机场端:

2024年是民航迅速“回血”的一年,发送人次、起降架次同比+17.7%、+10.7%,较2019年分别增长+10.5%、+3.8%;从2025年春运数据看,客流量还有提升,上海等地的出入境流量还有较明显的增长,国际客流恢复的趋势还在延续。

此外,2025-2026年核枢纽机场还有多条新跑道/航站楼投运,如广州白云4跑道已与2025年1月投运、深圳宝安3跑道大概率在2025年中投运,西安T5、兰州T3、重庆T3B、乌鲁木齐T4四大航站楼也将于2025年上半年投运;2026年还有厦门新机场及多条跑道投运。核心机场(包括上市机场)未来几年的产能还有增长空间。

等但考虑到目前机场股的估值,可能仍将处于估值消化期。

航司端:

本轮民航复苏主要源于枢纽机场的客流量增长,但枢纽航线增长可能会拉低平均票价,未来几年枢纽机场仍有新设施投运,航司可能仍要面对量涨价跌的局面。

国内航司盈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①目前油价下,三大航的单座公里成本在0.45元左右,与高铁单公路售价基本相同,较大程度的限制了航司价格上涨的空间;②国内航线分布不合理,150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航线占比超60%,客流密度较低的低能级城市航线占比也近40%。

相比国外航司,三大航的运营利润率较低,因此对油价的敏感度较高,如果暑期油价有较大幅度下行,航空可能会有阶段性投资机会。

一、 2024年发送人次、起降架次同比+17.7%、+10.7%,较2019年分别增长+10.5%、+3.8%;本轮民航复苏主要源于枢纽机场的客流量增长,但枢纽航线增长可能会拉低平均票价

2024年我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7.3亿人次,同比增长17.7%,同比2019年增长10.5%。分航线来看,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6.5亿人次,同比增长12.2%、同比2019年增长14%;国际/地区航线完成旅客量运输量0.74亿人次,同比增长107.6%、同比2019年下降13%(恢复率87%)。

从月趋势上观察,春运、暑运以及国庆各月份旅客运输皆超6000万人次,其中8月近7300万人次。

与上一轮各地批量上马机场并依靠政府补贴开设航线增加客流不同,本轮民航复苏可能更依赖枢纽机场客流量的增长,以旅客吞吐量口径计算(2018-2023年数据为民航总局,2024年数据为互联网数据,下同),相较2019年,前40大机场合计多吞吐旅客9632万人次,其中成渝三座机场(成都天府、成都双流、重庆江北)贡献了3563万人次,贡献率为37%;北京、上海、深广、成渝9座机场贡献了相对2019年旅客吞吐增量的61.5%。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深广

11,907

12,631

8,168

7,661

4,767

11,590

13,807

上海

11,763

12,179

6,164

6,541

2,889

9,697

12,476

北京

10,750

10,821

5,061

5,769

2,298

9,229

11,706

成渝

9,455

10,065

7,568

8,024

5,277

11,958

13,628

其他31座机场

63,185

66,490

43,185

45,365

27,117

61,832

70,200

前40大机场合计

107,060

112,185

70,146

73,360

42,348

104,307

121,817

相较2019年的增减量

深广

(724)

0

(4,463)

(4,970)

(7,864)

(1,041)

1,176

上海

(416)

0

(6,015)

(5,638)

(9,290)

(2,482)

297

北京

(71)

0

(5,760)

(5,052)

(8,523)

(1,592)

885

成渝

(610)

0

(2,497)

(2,041)

(4,788)

1,894

3,563

其他31座机场

(3,305)

0

(23,305)

(21,125)

(39,373)

(4,658)

3,710

前40大机场合计

(5,126)

0

(42,040)

(38,826)

(69,838)

(7,879)

9,632

由于本轮复苏以枢纽航点推动,枢纽机场航线竞争相对激烈,2024年民航经济舱平均票价约767元,同比下降12.1%,同比2019年下降3.8%。

二、 国际/地区航线旅客数/班次恢复率87%/75%,主要受欧美航线恢复较差的拖累,此外外国航司执飞国内的意愿降幅明显

2024年我国民航国际客运航班整体恢复至2019年的75.1%,周航班量从第一周的9448班次增长至年末的1.2万余班次,恢复率从64.9%上升至80%左右。2024年TOP20通航国家中(2019年排名为依据),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英国及老挝恢复率皆超100%,加拿大、缅甸、美国恢复垫底,分别为11.3%、23%、23.9%。

分航司看,2024年国内航司航班的国际班次恢复至89%,国外航司仅恢复至60.3%。近年,外国航司对国内航线的收缩较大,保留中国航线的航司也缩减了一些运力,如使用787替换380。

三、全球民航业综述

2024年7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目前预计,世界航空运输业在2024年将实现305亿美元的净利润,高于2023年的274亿美元,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大值;但全行业的净利润率预计仅为3.1%,在主要行业中的盈利仍然偏低。

虽然民航业整体净利润水平不高,但航司之间的分化较大,睿思誉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运营利润在-15%至33%间变动,爱尔兰瑞安航空凭借其24小时“连轴转”的操作模式、全波音机队的低运营成本、偏重中小航点的议价能力获得了32.6%的营业利润率;亚洲航司中,大韩航空、日本航空凭借洲际航线以及中国中转客户也获得了较高营业利润;而中国三大航营业利润水平较低,平均约为1.3%,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日韩航司。

国内除春秋外,其他航司盈利能力都偏弱,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3.1 高铁竞争

相比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高铁较为发达,除部分核心城市航线商客商客比例较高外,其余航线旅游客占比较高,高铁一旦开通后,会马上对民航进行分流,如昆明至西双版纳航线,受中老铁路开通的影响,航班量当年锐减8成。此外,高铁二等座票价大约0.46元/公里,在近年70美元左右油价的条件下,三大航单公里成本大多在0.43到0.46元区间,相较高铁,民航的竞争力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

从数据看,2023年国内航线的航班飞行距离主要集中在 500-2000公里范围内,占全国比例为82.80%,其中1000-1500公里占全国比例最高,为36.63%。国内1000km左右高铁/动车票价一般在300-500元左右(动车),基本锁死了国内主流航线的盈利上限。相比之下,美国800公里以上航线占比大约为70%,其中1800公里以上航线占比也有35%左右,与火车基本错位竞争,因此票价自主度更高;而洲际航线占比更高的国泰、大韩、日航、新航等盈利能力甚至还要更高一些。

国内高铁动车收费标准

一等座

二等座

高铁

0.74元/人公里(350公里时速可以提价5%)

时速300公里:0.46元/人公里

时速350公里:0.48元/人公里

动车

0.37元/人公里(250公里时速可以提价5%)

时速200公里:0.30元/人公里

时速250公里:0.32元 /人公里

近年民航单座公里成本:

中国国航:2023年0.458元;2024Q1: 0.449元

中国东航:2024年H1:0.433元(其中扣油成本0.272,燃油成本占比37.2%);20243Q:0.43元  

中国南航:2024Q1:0.44元;2024Q2:0.453元

注:此外,500公里里程、1000公里里程可以分别折价10%20%

3.2 航线优化不足

截止2023年末,国内共有民航机场259座,其中大部分机场为小型机场,2023年日均起降低于10架次的机场就有74座,这些机场所对应的航线盈利性较差,但出于种种目的,国内航司,尤其是地方性航司仍会尽力维持相关航线,拉低了航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四、投资建议

4.1 2024年是民航迅速“回血”的一年,主要机场的起降架次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已经进入良性恢复阶段;从2025年春运数据看,客流量还有提升,上海等地的出入境流量还有较明显的增长。

此外,2025-2026年核枢纽机场还有多条新跑道投运,如广州白云4跑道、深圳宝安3跑道大概率在2025年投运,乌鲁木齐地窝堡、西安咸阳、合肥新桥、太原武宿、三亚凤凰、厦门新机场等设置可能也会在2025-2026年左右投运,未来2年仍可继续支持航班架次增长;等但考虑到目前机场股的估值,估值可能仍然偏高。

4.2 相比国外航司,三大航的运营利润率较低,因此对油价的敏感度较高,如果暑期油价有较大幅度下行,航空可能会有阶段性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