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曹德旺VS曾毓群:两代闽商首富的产业突围密码

2025-02-06 15:23

闽江水奔腾入海,潮起潮落间,两代福建商人先后登上中国首富宝座。福耀玻璃曹德旺与宁德时代曾毓群,一位用玻璃重构汽车产业版图,一位以电池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他们的商业版图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产业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演绎出殊途同归的生存智慧。

 制造之魂与科技之翼:两种商业思维的本质分野

曹德旺的办公室里悬挂着"敬天爱人"的匾额,这位从水表玻璃起家的企业家,始终信奉"把产品做到极致就是竞争力"的朴素真理。福耀玻璃全球市占率超过30%的背后,是38年如一日对生产线的精益化改造:每块汽车玻璃的厚度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生产能耗较行业平均低15%。当特斯拉试图用"全景天幕玻璃"改写汽车设计规则时,福耀仅用14个月就攻克了玻璃强度与透光率的技术平衡。

曾毓群的办公室则摆满了电池样品,这位出身中科院物理所的工程师,将"技术代差"视为商业护城河。宁德时代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组建了超过1.4万人的研发团队。当行业还在三元锂电池领域厮杀时,宁德时代已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12条技术路线。其独创的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让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20%,直接改写了全球动力电池竞争规则。

这种差异在全球化布局中尤为明显。福耀选择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全产业链工厂",将熔炉、压延、镀膜等工序完整复制;而宁德时代则在德国图林根建设"智能数字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全球7大基地的实时协同。前者是制造业的"物理迁移",后者是科技业的"数字孪生"。

产业突围的双螺旋:传统与新兴的转型辩证法

福耀玻璃的转型之路充满刀刃向内的决绝。当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冲击时,曹德旺力排众议投资22亿元研发光伏玻璃,将传统汽车玻璃的透光率提升至98%,为智能座舱的视觉革命铺路。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供应链重构:在福建建立石英砂矿,在印尼布局纯碱基地,形成从矿山到车间的垂直整合,这种"深挖洞、广积粮"的策略,让福耀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宁德时代的崛起则展现了科技企业的生态构建智慧。通过"资本+技术"双轮驱动,曾毓群构建了涵盖锂矿、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的闭环生态:控股非洲锂矿保障上游供应,参股容百科技锁定三元材料,联手巴斯夫布局电池回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网络,使宁德时代在2023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全球市占率37.6%。

两种路径在产业周期中形成奇妙共振。当曹德旺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攻关智能玻璃时,曾毓群正在福建打造21C创新实验室探索锂金属电池。传统制造业的"硬升级"与科技企业的"软着陆",共同演绎着中国产业转型的辩证法。

闽商精神的现代性重构:从草根智慧到全球博弈

"敢为天下先"的闽商精神,在两位首富身上呈现出不同镜像。曹德旺的商业哲学充满实用主义智慧:在美对华汽车玻璃反倾销诉讼中,他用300万页财务数据自证清白;当慈善事业遭遇质疑时,他直接公开捐款明细。这种"用事实说话"的耿直,恰是传统闽商"行胜于言"的现代诠释。

曾毓群则展现了新闽商的科技浪漫主义。他在宁德总部建造"电池梦工厂",将电极涂布车间变成光影艺术空间;投资50亿元建设能源科技馆,向公众展示碳中和未来。这种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尝试,标志着闽商精神从"爱拼才会赢"向"智拼能共赢"的进化。

在全球化变局中,两种商业智慧正在合流。福耀收购德国SAM铝饰条业务,布局汽车智能化;宁德时代携手现代摩比斯,开发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当曹德旺在达沃斯论坛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脊梁"时,曾毓群在博鳌亚洲论坛预言"新能源将重构全球经济版图"。两代闽商的隔空对话,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曹德旺与曾毓群的商业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维。当福耀玻璃开始研发调光玻璃,当宁德时代攻关光伏储能,传统与新兴的界限正在消融。两代闽商用不同的商业密码,共同书写着中国产业突围的史诗——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制造业根基与科技革命的双螺旋,驱动民族产业走向星辰大海。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