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2-06 07:01
转自:嘉兴日报
昨天,在位于平湖独山港的嘉兴港物流有限公司码头,吊装作业区一派忙碌。据了解,春节期间,该码头已完成作业量7.81万吨。 ■摄影 王 强
昨天上午,在位于嘉兴经开区塘汇街道的巨力自动化设备(浙江)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开足马力抓进度、赶订单、忙生产。 ■摄影 记者 俞中岳
昨天是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嘉兴各地与时间赛跑,拼项目、赶工期、抢订单、抓民生……用实干争先,掀起高质量发展“新攻势”。当天,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签约现场、项目建设一线,真切感受“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新气象。
以新产品决胜新赛道
■记者 潘晓琴 通讯员 奚嘉瑶
昨天,记者走进位于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对公司新产品——智能仓储机器人进行装配调试。
开工第一天,该公司超九成员工已返岗,各项生产恢复如常。“这款机器人是国内首个窄道重载仓储机器人,主要是对仓储货物进行自动化搬运和存取,再通过软件+机器人+货架为企业实现智能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公司董事长助理李锟表示,目前这款产品已完成内测,进入内部调试阶段,预计今年四五月就可以正式投放市场。
中扬立库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智能立体仓库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大型加工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及近百项研发专利,是中国立体仓库系统的大型厂家之一,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去年公司年产值超5亿元。
“2024年,企业利用先进的AI技术,并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攻关,开启智能仓储系统2.0版。这款智能仓储机器人就是新系统里最核心的部件,应用场景更广、使用成本更低。”李锟颇为自豪地说。
新产品加快调试的同时,公司未来智能新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目前已完成土建,预计今年年底建设完成,明年年初可以正式投产,“新工厂将运用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智能物流领域的未来智能工厂。”谈及未来,李锟信心满满,“届时,新工厂可实现年产机器人5万台,公司年产值有望达百亿元。”
年产96万片硅外延片项目签约
■记者 顾亦来 通讯员 许颖佳
昨天下午5时,立昂微年产96万片硅外延片项目签约仪式在南湖区政府举行。
该项目由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杭州立昂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96万片12英寸硅外延片的生产能力,计划在金瑞泓微电子(嘉兴)有限公司厂房内实施。
立昂微作为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与南湖区的产业方向高度契合。从2022年开始,双方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期以来,南湖区坚持“制造业强区”,不断壮大企业矩阵,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主导产业集群规模突破800亿元,其中微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已超300亿元。此次立昂微选择在南湖高新区落子重大产业项目,正是产业链招商成果的生动体现。
“从产业环节来看,硅外延片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基础材料,立昂微项目的落地,填补了南湖高新区在高端硅外延片生产环节的空白,有效完善了本地微电子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内微电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吸引更多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南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嘉兴新地标将在这里崛起
■记者 苗楠钰 蔡舒安
昨天下午,阳光洒在南湖天地商业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为这个大工地增添了几分暖意。
“那边就是我们在春节期间建起来的项目部,特别宽敞!”浙江一建EPC项目经理蔡晶泽一边说,一边带记者参观。
沿途,钢板铺就的道路右侧,几名工人正聚精会神地操作挖掘机。道路左侧的角落里,还有工人在调试临时用电设施。道路尽头,就是用活动板房搭建而成的项目部。步入里面的会议室,灯光、投影、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刚刚在这里开过会。”蔡晶泽打趣地说,“想不到吧,春节假期刚开始的时候,脚下这间会议室才刚刚浇好地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2月5日是开工的第一天。但对于蔡晶泽来说,这一天是项目“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起点。原来,春节期间,他和20余名工人一起坚守在工地上,负责室装检测和临时设施的施工。
昨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工地上,带领项目部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下午组织工人开会,晚上还要加班安排复工后人工、材料、机械等使用计划。
“开春了嘛,‘干’字当头!能为嘉兴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非常值得!”蔡晶泽表示。
目前,南湖天地商业二期项目桩基部分已经全部结束,进入全面复工状态。
“明年这时候你再过来,可就热闹喽!”蔡晶泽充满期待地说,“到时候这里一定会变成嘉兴的新地标!”
开足马力赶订单
■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李建业
机械臂来回挥舞,热处理、磨齿等工序一气呵成,138秒后,一个锃亮的精密齿轮下线。
昨天下午,在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的双环传动(嘉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滚齿工位上,高速旋转的滚刀在齿轮坯上雕出雏形;切棱工位上,齿端的毛刺与锐边被快速去除……制造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物料并投入加工环节,制成一个个精密齿轮,一旁的精密检测室内,等待检验的齿轮排起了长队。
在制造车间,记者偶遇企业计划物流部部长蔡雪松。“生产,我们一刻也不敢停。”蔡雪松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双环传动的订单延续了增长态势。春节假期,企业留下了383名员工,实现了产线全天候不间断运转。
“你看,这是我们的同轴减速齿轮,直接实现了国产替代。”指着刚下线的齿轮,蔡雪松介绍道,这也是近两年双环传动重磅推出的明星产品。
眼下,车间内机加工、磨齿线、热处理等生产线高效运转,部分客户项目订单增长势头惊人。
时下,在嘉兴,像双环传动一样开足马力赶订单的企业还有很多。
抓紧生产 冲刺“开门红”
■记者 徐佳叶 通讯员 黄佳丽
昨天下午,走进位于嘉善县干窑镇的东菱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设备正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地赶订单。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一件件高标准、高质量的电机产品有序下线。
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为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该公司还为大家准备了新年大礼包、开工红包和下午茶。
“新年新气象,开工了,就要开足马力!”当天上午,该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刘涛早早来到了车间,忙着生产调度。
刘涛告诉记者:“这个月我们手上订单金额超1100万元,生产计划排到了月底,目前公司员工到岗率已经超90%!”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优质产品尽快交付客户就是一种成就。
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于2022年底正式并入美的集团旗下的高创运动控制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2024年,东菱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额达1.7亿元,生产的电机产品数量同比增长20%。
半个月前,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接到集团新上线的一款伺服驱动器产品“CD3E”的生产订单,打开了伺服驱动器产品生产的新领域。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们设立了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已经接到了5000台伺服驱动器的生产订单,预计今年该产品将为公司带来超亿元的销售额。”该公司总经理夏毅介绍。
市区快速路环线三期二阶段“刷新”进度条
■记者 朱葭苇 通讯员 蒋雯霞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市区快速路环线三期二阶段施工2标建设现场,只见汽车吊等机械林立,一根根墩柱拔地而起,依次排开。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路口处盖梁的钢筋绑扎工作。放眼望去,快速路的轮廓已初具雏形。
嘉兴市快速路环线三期二阶段施工2标项目经理邹伟坚穿着荧光绿马甲,头戴安全帽,正在指导工人施工作业,“自除夕起,留守建设的工人们每日加班加点推进工期,目前我们正在大规模进行桥梁结构施工,桩基、承台、立柱均完成85%以上,盖梁施工完成50%以上,箱梁已生产30%,整体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40%左右。”
为了抢工期,赶进度,三期二阶段施工2标项目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加大机械设备投入,施工现场共有吊车14台、登高车5台、钻孔桩基4台、挖机5台,“小箱梁架设完成的局部区域,我们已提前启动地面道路的施工,涵盖雨水管排设以及路基路面施工。施工计划按天编制,严格把控计划的实施情况,确保每一步都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邹伟坚告诉记者。
作为整个环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市区快速路环线三期二阶段的实施范围为中环北路(城东路)至三环东路(广益路),全长7.6公里。截至目前,该项目的桩基施工已完成超三分之二,承台和立柱的施工也已过半。当前,嘉通集团快速路公司正组织施工单位全力以赴推进上部结构的施工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返岗专车千里护航
■记者 杨 茜 通讯员 虞思元
历经2000多公里的路程,昨天下午,海宁首趟“点对点”返岗专车从云南盐津顺利回来。
下午2时许,一辆大巴车缓缓开进海宁市人力社保局大院,50多名来自云南省盐津县的务工人员有序下车。“欢迎大家平安回来!”海宁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费笑飞热情迎接。
据了解,此次“点对点”返岗专车搭载的员工分别来自天通控股、正泰新能、晶科新能、海利得等海宁企业。从云南省盐津县到海宁路途遥远,因碰上返岗高峰大面积堵车,大家坐车50多个小时才到达海宁。
“在盐津上车时,政府给我们发放了饮用水和食品,刚到海宁又有热乎乎的汤圆吃,很暖心!”务工人员陈文雄和妻子来海宁打工已经3年,他们在当地一家经编厂上班,每年返乡过年和返岗复工都会乘坐政府包车。陈文雄说:“过年回家,我们老乡之间常会交流在哪里工作,海宁这边环境和待遇都不错,我很乐意把老乡介绍过来。”
近年来,海宁聚焦对口帮扶地区群众就业,与当地政府不断完善劳动力定向输出工作机制,强化劳务协作可持续性,落实岗位输送“点对点”、就业帮扶“心连心”的精准服务。
据云南省盐津县委驻浙党工委书记李关雄介绍,盐津在浙务工人员有近8万人,其中在海宁的务工人员就有2万人。
坚守岗位攻难关
■记者 沈 婷 通讯员 葛佳慧
2月4日,虽还是春节假期,但位于嘉善姚庄的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中精机”)的生产车间已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赶订单。
在智能装配检测流水线旁,身着工作服的潘新华眼神专注,屏住呼吸,轻轻扭动手中的小扳手,对马达定子线进行调试,确保组装环节精确无误。
“有几个项目正好卡在春节期间,节后一周左右就要完成交付,所以我们很多员工春节都留下来上班了。”潘新华边忙碌边介绍。
田中精机是全球无线充电绕线设备品牌制造商,也是绕线自动化行业的佼佼者。
自2017年入职以来,潘新华一直承担着公司组装部门高级技术员一职,负责自动化设备机械结构的组装与精度确认。
这个春节,潘新华的工作节奏不但没有放缓,反而更加紧凑。他全力以赴投入两个关键项目中。“一个项目是为上海的重要客户搭建马达绕线机,项目完工后能有效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还有一个项目是为青岛的客户组装FPT柔性定子自动化线体,这个项目能优化客户的生产线布局。”
这一头,“护士”正精细地进行组装调试;那一头,“主刀医生”也过来进行“查房”了。
“组装得起来吗?”“零部件有问题吗?”“设备调试出来怎么样?”作为田中精机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设计部组长,刘刚需要为客户定制研发各种非标自动化设备,他调侃自己为“主刀医生”,得随时下车间了解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
这个春节,他还带领自己的团队,投入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为比亚迪公司设计并开发车载电机智能装配检测流水线。“技术难度大,时间也很紧迫,所以我们过年也得加班。”刘刚介绍。
从2014年大学毕业,刘刚就一头扎进了绕线自动化行业,一干就是上十年。站在繁忙而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旁,看着一个个线圈在智能化的流水线上组装完成,他感慨万千,“这个工作往往能为客户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还是挺有价值的!”
事实上,田中精机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向“智”而行。
见证着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的落地,刘刚也憧憬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相信绕线自动化行业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涌现出来,将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1600多名员工毅然留下来
■记者 苗楠钰
2月4日上午,嘉兴逸鹏化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区内,一卷卷光泽感十足的白色丝饼在机械臂的操作下整齐排放,经过滚轮运输,依次完成一道道智能化的包装程序。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每天都有2000多吨产品在这里包装完成,为年后激增的订单做足储备。
逸鹏化纤是秀洲区一家专注于差别化聚酯及纤维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恒逸集团。去年,逸鹏化纤的特种聚酯用关键单体及其应用技术项目获得了“尖兵项目”立项,有望彻底打破国外的技术及销售垄断,提高新型特种聚酯国产率。
“小张,过年好啊!这批产品客户年后就急着用,再帮我盯紧点哦!”纺丝工程师胡涛一边查看生产进度,一边嘱咐质检工长张文祥。
今年41岁的胡涛是湖北恩施人,已经在公司工作了8个年头。作为一名纺丝工程师,追溯客户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他的职责。这个春节,他选择坚守岗位,做好产品生产的后勤保障。
“我和老婆在嘉兴,但是老人和孩子都在老家,错峰过年,家里人也都习惯了!”谈起年后回家的计划,胡涛开心地分享道,“我们给老人和小孩都准备了礼物,等着年后再团圆!”
听到胡涛的声音,张文祥放下手里的记录本走了过来:“您放心!”
张文祥来自云南曲靖,今年刚满30岁。
消防安全、水电用度、环保指数……张文祥的工种涉及内容多,事情琐碎复杂,每天在车间工作的8小时里,他少说也要走个两万步。
“春节我们有加班费,还有餐费补贴,待遇还是比较好的,大家都愿意留下来坚守岗位。”张文祥回忆,在逸鹏化纤工作的7年来,他只回过两次老家。
“化纤行业设备运行较为复杂,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都是不停工的。”企业负责人孔荣伟介绍,以逸鹏化纤2024年的产值60亿元为基数计算,正在运行的4套装置只要有一套停运一天,损失就将达到上百万元,还不算停运后设备维护检修等费用。
正因如此,春节期间,该公司共有1600多名员工坚守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