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1-27 15:18
来 源:正和岛
合肥,又交了份漂亮的成绩单。
此前,合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市长罗云峰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这份报告来看,合肥市过去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很多,不过有一个数据让笔者格外感兴趣: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合肥市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左右、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
规上工业增加值,指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形式表现企业在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这个数据跟当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动水平息息相关,还能揭示工业领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增长趋势。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四舍五入,合肥的数据是全国数据的2.6倍。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能在全国二十几个万亿城市里直取第一,合肥,到底为什么这么牛?
“中国最牛风投”,赢麻了
说起合肥的产业发展,就绕不开合肥近些年备受关注的产业投资,而提起产业投资,就绕不开合肥国资委。
资料显示,合肥国资委旗下有三大投资平台,分别为合肥建投集团、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肥产投集团”),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兴泰控股”)。
近些年它们的投资表现有多好?
说一个小例子大家先感受感受。
去年9月底A股的一轮反弹行情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当时,合肥国资委就曾掀起过一轮热议,跟一家叫欧菲光的企业有关。
对于这家公司,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但如果说欧菲光目前是华为手机摄像头模组的主要供应商,大家的感知会真实很多。
2024年9月24日-11月12日期间,欧菲光的股价涨幅为126%,是市场牛股之一,原本大家只是看看涨跌热闹,直到眼尖的群众在10月欧菲光的卖出席位里,发现了熟悉的身影——合肥国资委。
合肥国资委对欧菲光的投资取得了不少回报,据不完全统计,其对于欧菲光的投资不仅全部回本,现金盈余1个亿,手里还握着价值16亿的股票。
随之而来,合肥当年对于欧菲光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再次为人津津乐道。
2016年,是欧菲光一段辉煌时刻的开始,当时它成功跻身“果链”,成为苹果在中国的重要供应商之一,从2019年起,苹果为欧菲光带来每年超过百亿的营收,公司市值最高飙升到700亿元。
然而,状况突发,2021年3月16日晚,欧菲光发布官方公告称特定客户(即苹果公司)计划终止与公司的采购关系。
与此同时,欧菲光的另一大客户华为也正经历寒冬。
双重打击之下,欧菲光业绩暴跌,股价大幅跳水,从巅峰时期的26.05元/股跌到6块多,公司瞬间走到了悬崖边。
在最困难的时候,合肥国资委出手了。
2020年,合肥市投促局在与华为的工作商谈中,敏锐捕捉到了欧菲光正谋划建立光学光电产业基地项目的信息。
随后,招商部门立即组成专家团队,前后开展近百场商谈,形成几十篇研判报告。经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于2020年6月3日签约。
2021年9月23日晚间,欧菲光披露定增发行结果,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配金额约12亿,合肥合屏投资有限公司获配约 10 亿元,两者占募资总额的 62.9%。
合肥国资委的这一举措,不仅为欧菲光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更是为其后续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欧菲光也将自己的光电光学产业基地建在了合肥,投资100亿,其车载镜头业务更是补齐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023年,华为带着Mate 60系列回归,欧菲光作为摄像模组主要的供应商,也成功走出低谷开始盈利,到了今年更是持续盈利,股价一路攀升。
这一番操作下来,合肥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为本地引进了最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任谁看都是赢麻了。
能这样抄底,是运气吗?我们再来看一些数据。
《财经》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根据万得(Wind)不完全统计,2024年三季度末,前十大股东有合肥国资旗下公司身影的A股上市公司,共计约22家。
其中,2024年9月24日-11月12日这一轮市场回暖中,10家公司股价涨幅超50%,3家公司涨幅超100%,分别为维信诺、欧菲光、江淮汽车。
截至11月12日,上述公司市值合计超5900亿元。
此外,主业为半导体封测专业设备供应商的文一科技,那段时间因为被合肥国资收购,股价在10月16日-11月12日期间涨幅超过了八成。
不仅如此,在企业危难之际,合肥国资还曾经大手笔投资京东方A、蔚来、晶合集成等公司,这些投资标的陆续崛起,不仅给合肥国资带来可观收益,也都有将部分生产基地设立在合肥,成为这里近年来GDP快速增长的重要助力。
2007年,合肥GDP为1600亿,2023年为1.27万亿,年均增速超13%,跑赢了同期的上海、北京、深圳、苏州等一众“大佬”城市。
从默默无闻、几乎没有存在感到今天一跃成为国际家电之都、IC之都、创新之都,再到2020年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合肥堪称城市华丽逆袭的典范。
这背后离不开合肥国资委的精准出手,用雪中送炭的投资代替招商引资,使得战略新兴产业不断落地。
一次是运气,次次还能是运气吗?
久而久之,合肥国资委有了人们口口相传“中国最牛风投”的美誉。
合肥模式,为什么能屡见奇效?
合肥国资委出手成功率如此之高,甚至有很多业内人士也忍不住分析学习。
有投行人士就曾分析,合肥国资投资有三大特点:
第一,所投标的符合国家战略及该市战略的发展方向,如京东方A、欧菲光等公司均属于战略新兴产业;
第二,雪中送炭,在公司发展遇困时大手笔支援,比锦上添花更易获得公司认同;
最后,长期持有,在公司成长后获利退出,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这个投资逻辑看似不复杂,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及定力有很大的考验。
1. 符合战略
就拿投资项目要符合战略发展方向这一点来说。
如果说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是已知的宏观指引,那么各个城市要确定好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一门学问。
合肥,金融拼不过上海,文化政治拼不过北京,外贸拼不过深圳,互联网电商拼不过杭州。
甚至在交通方面,没有水路,公路上不是中轴,是个纯内陆城市,资源方面也论不上多么丰厚。
好在,合肥找到了一个历史切入点,在十几年前,就最先成为“ALL IN”新产业、新赛道的城市,意识到只有换道,才能有超车机会。
“ALL IN”听起来很炫酷,还颇有些气势,但真要做到,太需要魄力了。
就拿投资京东方来举个例子。
2008年左右的国际金融海啸带给了很多企业绝望,京东方也曾挣扎在死亡边缘,为了活下去,卖过保健营养茶、开过北京烤鸭店、研发过“绿波”营养液……
据《光变》一书披露,当时,上至政府、下至金融机构都不看好中国的显示屏产业,普遍认为只有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才能生产。
但液晶显示器作为全球尖端产业,一条生产线动辄一两百亿元的投资规模,鲜有企业能够承担,更不用说哪个地方政府愿意一下子冒这么大风险了。
但当时一年财政收入只有300亿元的合肥,站了出来。
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合肥政府官员曾透露,“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为了京东方,合肥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此举很快引来各方的质疑。当时,合肥市政府面临极大的压力,但最终还是敲定了京东方六代线项目。
“(投资)决定下的很痛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区域研究室主任林斐曾表示。
事实证明,用暂缓城市地铁建设换京东方的一搏之力,合肥市政府决策层力排众议的担当没有白费。
2010年,京东方六代线投产后,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100%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的彩电业第一次获得了本土显示屏供应商。
在随后的10年里,京东方在合肥还开了8.5代线和10.5代线,带动了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来发展,解决的上下游就业岗位数不胜数。
如今,合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除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龙头企业外,一批配套企业也纷纷入驻,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核心器件,再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战略发展方向定下来不仅仅是写在文件里的,更是要放到行动中的。
敢想,敢做,实为难得。
2. 雪中送炭
除了“中国最牛风投”,人们还送给合肥国资委另外一个相关的称呼——“抄底之王”。
这也跟最令市场津津乐道的部分有关:合肥似乎专盯那些“走投无路”的大型困境企业大胆下注“招安”,敢于接纳“落难王子”。
随着一家家深陷困境、举步维艰的战略新兴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史诗般的崛起”,人们常常忍不住欢呼叫好。
而雪中送炭这件事,合肥也的确做了很久。
1999年12月,科大学生出资300万元创立的“硅谷天音”弹尽粮绝之际,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三家国企分别拿出1020万元各占17%的股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讯飞有限,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这家企业就是科大讯飞的前身。
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营收超百亿元、市值近千亿、人员过万、一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还有我们刚刚提到的,2008年出手当年巨亏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从落户合肥到开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项目所需上百亿元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
2011年,下注长鑫半导体,合肥开始书写“中国芯”崛起的故事。
2013年,华米科技的前身华恒电子陷入发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及时提供担保。
而合肥引发最大关注的投资,莫过于2020年对蔚来汽车的70亿投资。
拿到合肥政府的70亿元投资之前,蔚来可谓命悬一线。2019年亏掉112.9亿元后,蔚来又遭受疫情雪上加霜,最困难的时候,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因此,当2020年4月合肥决定向蔚来“慷慨解囊”时,外界视之为“一场豪赌”。
资金落地后,蔚来境况逐渐好转。2020年下半年,蔚来股价飙升20倍,产品销量也实现喜人的上涨。
自合肥引入新能源汽车业务以来,江淮、大众、国轩、蔚来已经抱团式扎根合肥,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了全国12%。
据统计,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投资了50多个相关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0亿,聚集产业链企业120余家。
记得2021年,央视《对话》栏目播出特别节目《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虞爱华(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现任安徽省政协党组副书记)有关合肥近年来一系列发展的回答很快成为了刷屏话题。
就比如对于大家称合肥是“最牛风投机构”,虞爱华表示:“准确地说,我们不是‘风投’,是‘产投’;靠的不是赌博,是拼搏。因为,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才是抓今天赢明天。”
雪中送炭绝不是无差别兜底,合肥的每一次投资都会咨询行业专家,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尽调,召开论证会,没有一笔生意是靠赌的。
为了推进重点项目,合肥还设立了“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确保项目高效无碍地建成投产。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链长,是市委书记。
也就是说,合肥的成功,是“专业性”的胜利。
3. 一张蓝图绘到底
对于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来说,如果投资经理换了人,投资策略就可能会发生改变。
而对合肥这座城市来说,这么多年来的一个可贵之处正在于“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官始终理旧账,没有因为人事的变动影响对企业政策的变化。
这么多年来,合肥始终是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而从合肥在打造营商环境的经典案例来看,时时体现出的是“先和企业共患难,再和企业同富贵”。
虞爱华此前就特别提到过,合肥有一项十分特别的投资,长达50年,堪称史上最“持久”投资。而这,正是合肥与中国科大的“一城一校”之缘。
“合肥与中国科大相亲相爱、相伴相随,而且历久弥新。没有中国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国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虞爱华提到的这个故事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1969年,受国内外复杂局势影响,13所在京高校因故被迫外迁,疏散到全国各地,史称“京校外迁”。其中“最不受待见”的一所学校,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
当时全国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吃不饱饭是很多人的共有记忆,而一所大学几千张嘴,就成了很多省市的“负担”——中科大原本计划去河南,被拒绝了,改去江西,又被拒绝了。
虽然河南拒绝了中科大,但河南出身的安徽省领导人李德生,独具慧眼将中科大邀请到了安徽安庆落户。
坐落于淮河以南的合肥,没有暖气,冬冷夏热,生怕师生不习惯的合肥干脆为中科大建立起了第一条供暖专线,让中科大从此成为了南方有暖气的大学。
不仅如此,当时穷困落后的合肥,怕老师学生缺电不能好好学习、研究,干脆给了中科大最高级别的供电保障——政府可以停电,中科大绝不能停电。
合肥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对中科大好,甚至后来中科大要扩建的时候,合肥干脆把中科大互不连接的东校区和西校区之间的部分拆了,划为中校区留给了中科大。
1972年,中科大重建数、理、化基础教研室,恢复开展教学研究工作,1978年2月中科大恢复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正因为有了中科大的“下嫁”,合肥这个当时还比较穷困的“铁路盲肠”城市,终于有了逆袭翻盘的筹码——人才,这也成为合肥发展的基础。
稳定持久的产业政策方向,对于科技人才的长久重视,都成为了企业带着产线落地合肥的“定心丸”。
重视科研投入,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体现在合肥咬着牙,挨着饿,把中科大接过来并留了下来这一成果上,更体现在对科研的财政倾斜上。
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显示,合肥2024年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4%,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到了第2名。
总而言之,一座城市的城运,是“赌”不来的,合肥经济的增长奇迹,核心也并不在于单一的招商引资行为,而在于背后的发展思路——开放的思维与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规划。这才是值得“抄作业”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在全国经济调整的当下,合肥模式依然展现出其独特的韧性。
为政府挣钱,不丢人
对于合肥,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有网友问,整天都在考虑投资,考虑回报,这些是不是政府的本职工作?
虞爱华此前就坦言,为政府挣钱不丢人。
“挣的越多越好,这是为老百姓挣钱呢。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抓科技创新,实际上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所有做的事情里面都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你有财力去做这个事情。
那么财力在那里?你肯定要靠发展,发展要靠项目,项目要抓新型产业才有未来,所以有人认为合肥跳到水里面和大家一起游泳,正因为合肥这种做法,才让很多企业少了顾虑和担心,如果说,你让企业在水里游,他呛水了你也不拉他那要你政府干什么。
所以说,中央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有为政府和有为市场结合好,合肥的这种做法,我认为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
虞爱华的发言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近年来,也不只合肥,不少地方政府都变身风险投资人,背后也是一场招商竞赛的升级:
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深圳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苏州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青岛发布“青岛创投风投十条”2.0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
……
政府的钱需要花,但是怎么花、花在什么方向,是有讲究的。
此前,有不少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经常以国资平台公司自有资金和土地与招商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落户当地,还会给予财政补贴、贴息等支持。
其结果或是财政消耗性投入,或是投资沉淀、固化,最终造成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背上沉重的负担。
招商是门大学问,其专业性、复杂性类似于投行选择投资标的和设计交易架构。
合肥的逆袭不仅是源于赌对了招商对象,也是招商专业团队的胜利和投资路径选择的胜利。
借鉴“合肥模式”固然重要,但在资本招商“比学赶超”的路上,地方政府要抓准的是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构筑起科创发展的独特竞争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结语: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肥是一个近年来难得的城市产业投资精彩案例,但就像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目光投向故事中最戏剧化的部分,而忽视其背后千丝万缕的发展,我们需要知道,对项目的“押宝成功”不是合肥崛起的根本原因。
打造软硬件设施完善、配套网络齐全、专业化分工完整、有利于知识流动和技术外溢、有助于创业人才重新组合的创新生态环境,才让合肥有了交错互动的内生进化活力,产业才能生生不息。
在买入卖出之外,合肥有意为之的供应链的壮大,正在让这个城市不断地发展。它会不断催生、裂变出新的就业,从而让本地制造枝繁叶茂。
相反,如果只注重经济收益和财政税收,就会陷入“唯税收论”。
一叶障目,会遮住通往财富大门的视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肥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股清流,充满活力,当地以终为始的产业建设思路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