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六大上市机场:2024年成绩频创新高 “破局”增收仍有挑战

2025-01-21 11:35

  2024年我国枢纽机场业务快速恢复,客流量普遍呈现同比增长趋势。从旅客吞吐量规模来看,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深圳宝安和成都天府机场位居全国前五名。

  近日,上海机场、首都机场、深圳机场白云机场海南机场厦门空港等六大国内上市机场相继发布了2024年度相关经营业绩数据。从数据上看,经营情况良好。国内千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中,浦东机场排名全国第一,浦东、白云两机场旅客皆超过7600万人次,并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此外随着我国航空货运行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加上跨境电商对航空货运的旺盛需求,机场货邮吞吐量总体表现稳中向好。

上海机场: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

  回顾2024年全年,上海机场圆满完成了运输保障任务。与2019年相比,上海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有显著提升,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上海两场全年进出港航班量达到80.3万架次,同比增长15%。两机场全年超过1.24亿人次,同比增长29%,创下历史新高。货邮吞吐量全年达到420万吨,同比增长11%。

  其中上海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比2023年排名上升1位,全国排名第一,年旅客吞吐量为7679万人次,同比增长41.0%,恢复到2019年同期100.8%。浦东机场全年起降完成52.8万架次,同比增长21.7%。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的不俗成绩离不开国际客流大幅增长,2024年浦东机场年国际旅客达到271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在航线网络方面,上海机场积极服务航司,新增10个航点,加密19个、恢复8个航线航班,特别是中远程航线和“一带一路”相关航线。

  枢纽网络覆盖全球48个国家的291个航点,此外,浦东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为377万吨,同比增长9.6%,较2019年增长3.7%。特别是国际航空货物吞吐量为302万吨,同比增长17.5%,在国内机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上海两场中的虹桥机场成绩同样不俗,2024年全国机场中旅客排名第六,年旅客吞吐量为47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105.1%。年起降架次为27.5万架次,同比增长4.6%,基本和2019年持平。货邮吞吐量为43万吨,同比增长18.4%,较2019年增长1.5%。

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破七千万人次

  2024年,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7636.9万人次,同比增长20.9%,恢复至2019年的104.1%。这是白云机场继2019年客流首次突破7000万后,再次迈入“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级俱乐部”。全年起降架次51.2万架次,同比增长12.3%,较2019年增长4.2%。货邮吞吐量方面,白云机场同样表现出色,全年达到238.3万吨,同比增长17.3%,较2019年增长23.9%。

  2024年,白云机场新增、恢复或加密国际客运航线超60条,引入6家国际客运承运人,新增布达佩斯、塔什干等10多个客运通航点,其中,联合南航和塞尔维亚航空开通的广州—贝尔格莱德航线,实现了东欧直飞客运航线零的突破;联合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航空开通的广州—塔什干航线,实现了中亚直飞客运航线“0”的突破;联合委内瑞拉航空开通的广州—莫斯科—加拉加斯航线,实现了南美客运航线“0”的突破。与此同时,白云机场持续升级国内航线运营品质,2024年推动10多个新航点,白云机场国内航线网络已基本覆盖主要民航机场。

首都机场:加速恢复,迎接新挑战

  北京大兴机场分流,再加上国际客流尚未完全回血,导致首都机场很难回到巅峰破亿人次的客流水平。但是2024年,首都机场仍展现出强劲复苏。数据显示,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673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4%,恢复到2019年同期67.4%,对比去年52%的恢复率明显提升。2024年起降架次为43.4万架次,同比增长14.2%。年货邮吞吐量为144.3万吨,同比增长29.3%。

  这些数据不仅标志着首都机场在国内航空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显示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2024年首都机场的航线网络进一步拓展,覆盖了全球54个国家的217个航点。在国内航线方面,首都机场通航至三亚、厦门、哈尔滨、长春等热门旅游城市的旅客量明显增加。在国际航线方面,首都机场联合航空公司新增、加频了温哥华、墨西哥城等城市的国际航线,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首都机场还积极开通新的国际航线,如悉尼、墨尔本等,进一步丰富了其国际航线网络。

深圳机场:迈入“6000万量级”

  2024年,深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达到6147.7万人次,同比增长16.6%,较2019年增长16.6%,深圳机场成为我国内地第四个迈入“6000万量级”的机场。全年航班量达到42.8万起降架次,同比增长8.9%,较2019年增长15.7%。货邮吞吐量方面,深圳机场同样表现出色,全年达到188.1万吨,同比增长17.5%,较2019年增长46.6%。

  国际航线的快速发展,为深圳机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深圳机场2024年国际旅客吞吐量达到47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此外,深圳机场在国际化进程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方面,深圳机场积极向珠江口西岸延伸服务链条、拓展航空腹地,在中山、江门启用两座航空港,开通深中、深江两条机场快线,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新支撑。另一方面,深圳机场新开、恢复了至墨西哥城、开罗、维也纳、布达佩斯、利雅得、马德里等12条国际客运航线,加密了10条国际客运航线,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通航点超过45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每周超过800班进出境客运航班。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深圳机场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深圳与全球各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

海南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

  海南机场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该集团旗下11家机场共保障旅客超过5458万人次,同比增长3.4%,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去年同期,更提前12天突破了5000万人次大关。其中,岛内的海口美兰、三亚凤凰、琼海博鳌三大国际机场更是表现抢眼,合计完成航班起降32.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到493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4.8%、15.3%。其中海口美兰机场以超过2689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首位,三亚凤凰机场紧随其后,运输旅客近2143万人次,而琼海博鳌国际机场虽然基数较小,但也实现了99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展现了其稳定的增长态势。

厦门空港:稳步增长

  在运营数据方面,厦门空港同样表现突出,三项数据均超过2019年水平。

  2024年机场飞机起降架次为19.3万架次,同比增长7.7%,较2019年增长0.2%;旅客吞吐量达到279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8%,较2019年增长1.8%,年货邮吞吐量为37.6万吨,同比增长19.5%,较2019年增长13.6%。2024年,厦门空港在航线网络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年底,厦门机场累计开通运营境内外航线223条,其中境内航线173条,地区航线6条,国际航线44条。

机场“破局”增收仍有挑战

  从总体来看,2024年各大机场运营成绩不俗,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经营效益提升等成为各大机场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上市机场财报表现方面,与疫情前相比,反映到归母净利润上,表现仍不够理想。虽尚未出全年财报,但从目前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报表现来看,各机场营收和利润数据虽都在2023年的基础上明显增长,但与2019年各自的基准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首都机场亏损虽同比收窄65.57%,但仍净亏损了4.6亿元,上海机场、海南机场两家净利润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三成水平,深圳机场恢复至疫情前近七成水平,厦门机场恢复至九成水平,白云机场相对恢复程度最高,归母净利润较2019年增长3%。

  业内人士分析,2024年机场数据统计反映出各主要机场的营收增幅显著低于客流的增长。该现象的背后,根本原因在于机场的盈利模式在疫情后发生了重大改变。曾经作为“现金奶牛”的免税业务,由于受到利润分成模式的调整,机场方的盈利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再加之目前国际航线的恢复速度普遍不及预期,客运量的增长大多来自国内市场,给机场带来的营收增长相对有限。此外,目前正值上海、广州以及深圳机场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的关键时期,给机场运营方的成本运营都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在以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也就不难理解目前机场营收增长不及客运量的现象。未来,各大机场还应着力多元化收入来源,减少对某单一业务的依赖,开拓新的利润增长,尤其是结合各地的特色以及独特文化,在提升旅客的候机体验过程中,在巩固主营收入的同时,不断开发创新性的业务增长点。

  民航资源网专家分析,现阶段中国的国内民航市场与国际民航市场,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的过程以及国际动态的地缘政治和区域安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都面临着(航司与机场)现有产能、既有产能与旅客端实际需求之间暂时性的相对过剩。表现在航司端,是以票价水平的主动降低来保持和拉升客座率,实现了更高的旅客流量;而在机场端,则是非航收入的显著下挫。两个行业都面对着“旺丁不旺财”(尤其是经营利润)的现实挑战。而这种国内经济与国际环境并行带来的复合挑战,值得中国的航司和机场界都做好充分的“韧性作战”的心理准备,需要同时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寻找各种改善的机会。

  业内分析,确实很难在目前环境下,在传统和经典的管理抓手上实现大幅成效跳跃。可能的情形是,靠与最终财务结果有关联的运营环节上的“微改善”来“积少成多”,实现整体结果的稳固和温和提升。航司和机场应更全面地同时在收入提升、成本精控和旅客服务质量改善等维度寻求进步,并且要避免一些管理目标上的冲突。尤其是在民航业面对铁路和公路运输冲击的竞争环境下,成本精控与旅客服务质量改善之间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需要发挥才智和提升服务才能解决经营问题。

  回到“服务好旅客”这一航司和机场共同的运营使命,当前的大环境下,尤其是民航春运窗口期,更是要做好传统民航服务范畴之外的增值/附加/创新服务的加码和创新。比如,航司可以更全面地做好轮椅/婴儿车等辅助设施的提供与使用、在行李托运上给予更多便利(如春运期间的额外免费或优惠托运额)、春运期间的常旅客积分倍增等;而机场端则需要提供在行李打包加固、更多元和快捷的餐食供应、当地特色年货/新年礼品的同城同价供应、冬季衣帽/手套零售、付费临时睡眠舱等与旅客的消费更相匹配的服务。回到旅客的视角考虑能为他们的出行提供哪些暖心的服务,进而从中获得口碑/情感以及额外的收益加持。(丁文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