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1-15 09:37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冯娜娜
“金融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未来的太空交换、太空银行等科技推进手段都将成为地方金融发展的良机。”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地方金融研究会会长汤烫日前在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八次论坛年会上表示。本次年会着重探讨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途径,通过数字金融赋能,提升乡村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话题。
数字金融
重视数据能力建设和整合
“在数字化浪潮中,地方金融服务正在经历着巨变。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地方金融打开了新窗口。”恒宝股份董事长钱京认为,政银企的协同创新对地方金融发展至关重要,成为破局关键。借助政府拥有的丰富数据和政策赋能,银行机构的资金助力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的产品创新驱动,三者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携手共创金融新生态,对于引领地方金融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
用友金融董事兼总裁郑海伟表示,不久前,七部委联合印发了《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在此背景下,用友金融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将在业务转型升级、科学运营、精益管理、信创国产替代等方面积极服务金融机构。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表示,发展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高度重视数据能力建设和数据资产整合。要依托数据资源逐步建立数据库、数据湖和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完善数据质量,打通数据价值链,推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向云化、虚拟化、多中心方向转型。
优化机制
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以及配套的制度创新,扩展金融服务常规群体的信用发现,扩展供应链的信任传递,解决小微金融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使普惠金融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就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发表观点。
李礼辉认为,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可以尝试建立省一级的科技金融中心,统一负责金融科技研发和维护,建立互联互通的金融科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共享、服务共享;要打造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模式;并推动建立非公共数据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新模式,为普惠金融提供数据支持。
在优化乡村金融生态方面,建设银行杨凌支行行长刘学会提出建议,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金融机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构建金融发展生态,有效整合政府、财政、金融机构等各相关部门以及人才、技术、土地等社会各发展要素力量。此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应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稳健路径。
泰康养老副总裁田军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尤其在中国,正处在由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泰康养老很早就关注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开创了“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的新寿险商业模式,全面发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该公司推出的“保险+养老社区”模式,正是长寿时代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相结合的实践。
金融赋能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在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时表示,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要加强通用技术与专用技术的融合,这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非常重要。这些新技术会带来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新的赛道,同时需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和行业先进专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认为,要关注三个着力点: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中金融支持要关注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二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与完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布局未来农业、关注数字农业。未来农业一定是数字农业、垂直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三是强化农业新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原创性、关键性科技突破人才的培育。要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智能农场经营者、农业大数据分析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