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1-15 09:0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中国铂族金属资源极度匮乏,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种类繁多且品位较高,在我国铂族金属工业中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工作委员会规划到2027年铂族金属回收量达70吨,自给率提升到45.0%。根据我们测算,2028年铂族金属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其中石化、精细化工行业及废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铂族金属回收量有望增至25.2/48.9吨。我们预计铂族金属将面临持续短缺,价格或长期上行,铂族金属回收行业有望充分受益。
▍铂族金属面临持续短缺,价格或长期上行。
根据Metal Focus数据,2023年铂金出现25.6吨缺口,Metal Focus和WPIC预计2024/2025年全球铂金需求或达214.5/232.8吨,供给为201.0/213.6吨,2024年全球铂金供给有望出现29.3吨短缺;参考我们在《铂族金属:氢能金属,厚积薄发》中对于燃料电池汽车及电解槽的预测,预计2030年全球铂金需求或达257.6吨,供给为219.4吨,供需缺口或扩大至38.2吨。供需缺口长期维持,铂金价格有望维持长期景气。
▍中国铂族金属资源匮乏,铂族金属回收需求迫切。
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2年中国铂族金属矿产储量为80.91吨,占全球储量的0.11%,铂族金属极度匮乏,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种类繁多且品位较高,在铂族金属工业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黄金协会铂钯分会数据,2023年中国铂金供应总量为103.9吨,其中矿山生产、回收再生和进口分别占比1.6%/10.6%/87.8%。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工作委员会规划,目标到2027年铂族金属回收量达70吨,对应2023-2027年CAGR为58.8%,铂族金属自给率提升到45.0%。
▍石化、精细化工行业铂族金属废催化剂产量有望高速增长。
化工品生产过程中85%以上的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因中毒等原因将逐渐失去催化活性而需定期更换,且失效催化剂作为危险固体废弃物,转移、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十四五”为化工投放与环保升级大周期,我们预计2026/2028年中国铂族金属废催化剂产量为9539/14833吨,对应石化、精细化工行业铂族金属回收量分别为14.3/25.2吨,2022-2028年CAGR为24.1%。
▍汽车报废迎来高峰,废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铂族金属回收空间广阔。
我国汽车保有量在2009-2014年快速上升,按照10-15年的报废年限计算,2024年将迎来汽车报废高峰。2024年3月国务院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报废汽车数量为756万辆,同比增长32.4%,我们预计2028年报废汽车数量增至1740万辆,2026/2028年我国废汽车尾气催化剂铂族金属回收量分别为28.8/48.9吨,对应2023-2028年CAGR为20.4%。
▍风险因素:
铂族金属价格波动的风险;报废汽车数量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尾气排放标准执行不及预期的风险;氢能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中国铂族金属资源极度匮乏,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种类繁多且品位较高,在我国铂族金属工业中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工作委员会规划到2027年铂族金属回收量达70吨,自给率提升到45.0%。根据我们测算,2028年铂族金属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其中石化、精细化工行业及废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铂族金属回收量有望增至25.2/48.9吨。我们预计铂族金属将面临持续短缺,价格或长期上行,铂族金属回收行业有望充分受益。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金属行业铂族金属行业专题报告—铂族金属持续短缺,回收市场空间广阔》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