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1-13 08:02
信堡按:
在当下大行放贷、小行买债,甚至出现了MTMJ的对央行行为博弈的痕迹。在2025.1.6-1.10周内,几层信号逐步加码:
稳汇率+防止资金空转+金融时报发文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110央行发文暂停购买短债
1月10日央行:“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此前,央行持续净买入国债,显著压低了短期限国债收益率,使得剩余期限3年以内的国债收益率大幅低于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这变相助长了机构博弈超长债,不利于调控债券收益率曲线。
利率债势如破竹,强的可怕,看空的人基本都被打脸了,甚至有人说看空的概率和从业年限正相关,行情甚至可能透支了2025年内降息的所有预期。
本文站在央行的视角,金融稳定报告的专题摘录,监管怎么看待对于银行类风险累积的看法,也许对本轮调整能有新的认知:到底是这次不一样还是继续MTMJ。本文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纯属学习局,观点大家可以参考硫磺岛岛主的债市6000点这个可能值得所有人关注,就像股市5000点赚到最后6000点的时候,是赚,但是然后呢?
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启示(金融稳定报告P87-P89)
2023年3月,欧美发生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风险事件,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部分银行股价急跌,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相关经济体采取了提供央行流动性支持和政府担保、提高外汇互换操作频率、扩大存款保险覆盖范围等措施应对危机。此次风险事件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业务模式风险高、未受保存款金额大、存款流失速度快等潜在风险因素,给银行业风险防控带来全新挑战。
1
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回顾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疫情的影响。2022年起,为抑制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主要经济体密集开启货币紧缩。对多数银行而言,利率上升在改善净利润的同时,也导致其固定利率长期资产的价值下跌,财务状况恶化。部分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银行脆弱性凸显,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高关联度、移动支付普及等市场结构性因素也助推了风险进程。2023年3月起,国际银行业发生动荡,4家总资产规模合计约9000亿美元的银行在11天内相继出险,影响了市场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信心。
(一)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年,破产前是美国第16大银行,主要服务于美国中小型创业公司和风投基金。2019-2021年,受益于高科技企业高速增长,该行存款大量流人,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超2倍,主要投向长期债券。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总资产2090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证券投资约1200亿美元,负债端存款总额约1754亿美元。2022年以来,在美联储快速加息背景下,创业公司现金流趋紧,硅谷银行存款持续下降,所持有债券资产未实现损失也大幅增加。2023年3月8日,硅谷银行公告需出售约210亿美元证券资产补充流动性,导致其证券资产从浮亏转为实亏。巨额亏损引发大规模挤兑,仅3月9日取款金额就高达420亿美元。3月10日,美国加州监管当局宣布关闭硅谷银行,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
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FDIC发布联合声明,引用系统性风险例外条款,为硅谷银行存款提供全额保障。同时美联储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为存款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流动性支持。3月26日,FDIC宣布由第一公民银行及信托公司收购承接硅谷银行。
(二)签名银行
签名银行成立于2001年,2018年起拓展业务,为私募股权、基金和加密资产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20-2021年,资产规模翻倍。截至2022年末,该行总资产1104亿美元,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和工商业贷款,负债端存款总额886亿美元,主要是中型商业公司的未受保存款。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出险后,该行受到连带影响,遭遇了存款挤兑。3月12日,美国纽约州监管当局宣布关闭签名银行,由FDIC接管。3月19日,纽约社区银行旗下旗星银行与FDIC达成协议,以27亿美元对价收购签名银行核心资产。据测算,在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风险处置中,FDIC管理的存款保险基金预计损失规模为192亿美元。
(三)瑞士信贷
瑞士信贷成立于1856年,2022年末资产规模5314亿瑞郎,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瑞士第二大银行。近年来,瑞士信贷盈利持续下降,内部管理出现问题,2021年起接连出现多笔大额投资损失,市场声誉受损,2022年10月起,瑞士信贷流动性状况加速恶化,存款快速流失,2022年末存款较上半年下降41%,仅第四季度就流失1437亿瑞郎。2023年3月14日,瑞士信贷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在内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次日,瑞士信贷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明确表示不会向其新增投资。市场情绪恶化,银行股价快速下跌,存款加速外流,多家全球大型银行限制与瑞士信贷的新交易。
为应对有关风险,在瑞士政府部门的推动下,3月19日瑞士银行集团宣布收购瑞士信贷,总对价约30亿瑞郎,同时,瑞士信贷面值约160亿瑞郎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被完全减记。为促成收购和稳定市场,瑞士央行提供最高1000亿瑞郎的额外流动性援助,瑞士联邦政府为瑞银集团接管资产的超额损失(损失超过50亿瑞郎的部分)提供90亿瑞郎的担保。2023年6月,收购交易完成。
(四)第一共和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成立于1985年,主要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涉及房地产贷款、私人银行、信托和经纪服务等,是美国第14大银行。截至2023年3月末,第一共和银行总资产2329亿美元,存款总额1045亿美元,其中未受保存款占比49%。3月10日,硅谷银行倒闭的传染效应使未受保存款水平较高的区域性银行面临巨大压力,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受到严重影响。4月24日,第一共和银行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存款大幅流失,引发市场负面反应,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存款进一步外流。5月1日,FDIC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同时宣布接受摩根大通对第一共和银行的要约收购,并为交易提供损失分担。FDIC预计存款保险基金损失规模为167亿美元。
2
相关启示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根据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处于安全边界内,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七成的主要银行一直保持评级优良。但对欧美银行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也要总结反思,以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一)银行资产端重点关注非信贷资产占比较高问题。硅谷银行因债券投资出现亏损引发挤兑的案例表明,债券投资占比较高的银行要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平衡好资金规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结构,对冲利率波动引发的价值重估风险。监管部门应强化市场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监管,防范银行在不同账簿间摆布资产、寻求监管套利,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配置比例明显异于同业的机构,及时采取措施。
(二)负债端关注储蓄存款占比较低有关问题。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稳定性较高的储蓄存款占比较低,未受保存款占比很高,在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存款极易在短时间内大幅流失。这些案例表明,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的银行应优化负债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预警、监控和应对,用好核心负债、流动性缺口等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充实长期、稳定的负债资金来源,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数字时代下的银行流动性监管框架,可考虑高频采集数据、引人新的流动性压力指标,作为日常监测的补充,并加强监管部门流动性压力测试。
(三)风险处置工具要丰富,处置行动要迅速且强力。在当前金融科技化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金融风险的传染迅速,复杂且不断自我强化。本轮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表明,金融管理部门在相关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态度越明确、应对越迅速,处置成本就越小。要持续完善金融风险快速应对机制,避免贻误处置时机造成金融风险外溢。同时要夯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与处置工具的储备,做好存款保险基金、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确保能够及时处置风险。
(转自:信堡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