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英伟达股价为何“闪崩”?“科技春晚”交易员大举抛售看涨期权

2025-01-08 10:18

由于一系列好坏参半的经济数据以及对通胀上升的担忧,交易员重新调整了对美联储未来证策的预期,削弱了对降息的押注,美股周二全线收跌。其中,科技股表现尤为疲软,大型科技股的抛售潮拖累了整体市场。

截至收盘,道指下跌0.42%,标普500下跌1.11%,而科技股权重较大的纳指跌幅达到1.89%。英伟达股价重挫超6%,成为当天纳指下跌的最大拖累之一。

特斯拉也表现不佳,下跌约4%。美国银行将特斯拉的股票评级下调,理由是估值过高以及企业策略可能存在风险。这一评级调整加剧了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担忧,进一步压制了投资者情绪。

图片

英伟达发新品,为何股价还下跌?

1月7日(周二),英伟达股价高开,盘初一度上涨近2.5%,但很快大幅回落。开盘不到半小时后,股价转跌,此后持续走低,尾盘刷新日低,最终收跌6.2%,这是英伟达自2024年9月3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那么问题来了CES大会上发布新品、CEO黄仁勋发表震撼演讲,英伟达为何仍遭遇大跌?

市场预期与实际发布的错位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ES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备受期待。市场在大会前对公司的核心产品发布抱有极高期待,尤其是围绕Blackwell AI芯片的后续进展。

然而,演讲中尽管展示了多项亮点产品,如GB10微型AI超级芯片、Cosmos机器人开发平台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战略蓝图,但却没有提及Blackwell芯片的具体落地时间。仅一句“可能会在3月份的GTC大会上亮相”显然不足以满足市场对短期利好的渴望。

图片

更关键的是,CES的内容虽然展现了英伟达在AI、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前瞻性,但这些领域的实际商业化路径仍需时间。对于高估值的英伟达而言,投资者在高位入场需要看到明确的短期催化剂,而演讲中的“未来布局”更多是中长期增长逻辑,这种落差引发了短线抛压。

“买传闻、卖事实”效应的显现

此次英伟达股价的回调是典型的“买传闻、卖事实”案例。在CES大会前,市场对英伟达可能发布重要产品的预期推动股价节节攀升。

然而,当“传闻”被兑现,投资者发现短期的消息面并不足以支撑更高的估值时,获利盘迅速涌出。

根据期权统计数据,美股盘中,约有20万份1月17日到期、执行价140美元的看涨期权,以及60万至70万份2月21日到期、执行价159美元至165美元的看涨期权被基本卖出。

图片
图片

类似现象在科技股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英伟达这样的高弹性股票中表现尤为明显。

这种现象并非市场对英伟达基本面失去信心,而是高估值股票在消息兑现后的自然调整。对投资者来说,市场往往提前定价“预期”,而当预期未完全被满足时,价格的回调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估值修正。

宏观经济因素的叠加影响

英伟达股价的调整不仅是个股因素,也受宏观经济数据的拖累。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服务业增长超预期,而11月职位空缺升至六个月高位,这两项数据加剧了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紧张和通胀压力高企的担忧,削弱了美联储今年降息的可能性。在高利率环境预期下,科技股首当其冲遭遇抛售,拖累大盘普遍下跌。

图片

“英伟达赚钱效应魔法”频频显现!

在今日的CES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宣布了三项重磅合作,进一步巩固其在自动驾驶与AI计算领域的核心地位。这些合作迅速激发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合作企业股价纷纷大幅上涨,再次验证了“英伟达效应”的强大影响力。

1. Aurora Innovation (AUR):无人驾驶卡车商业化提速

英伟达宣布与AUR合作,基于其DRIVE平台推动无人驾驶卡车的大规模部署。Aurora将借助英伟达的技术实力,强化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力。这一消息公布后,Aurora盘前股价暴涨46%,市场对其商业化前景给予高度期待。

2. 美光 (MU):新一代GPU的技术支柱

英伟达即将在1月推出新一代GeForce GPU,美光科技将为其提供内存支持。作为高性能计算的关键供应商,美光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夯实了英伟达GPU产品的性能优势,也推动其盘前股价上涨超5%。市场对两者长期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

3. 丰田汽车 (TM):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协同

英伟达与丰田携手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汽车,标志着AI技术正加速向传统车企渗透。这一合作有望为未来的汽车市场奠定技术基础。丰田盘前股价小幅上涨超2%,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更受市场关注。

英伟达效应并非首次显现:

上周五Cerence (CRNC),因深化合作优化车载语音模型,单日暴涨143%;

Arbe Robotics (ARBE),周一宣布整合英伟达车载平台后,股价飙升84%;

 ZJK智能硬件公司,周一因合作消息触发15%熔断。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