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深度 | 131亿“甩卖”高鑫零售,阿里急了!

2025-01-02 17:39

2025年的第一个重磅消息,来自于阿里。

2025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订立协议,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型股数总数约78.7%。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子公司及New Retail将有权就待售股份收取最高金额约131.38亿港元,相当于1.75港元/股。

此次出售的完成意味着,阿里巴巴将不再持有高鑫零售的任何股权。此举也被外界解读为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正式终结。高鑫零售CEO沈辉在公告发布的第一时间也在内部发布了全员公开信,阐述了此次阿里出售的原因及对未来的展望。

公开资料显示,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香港,由前KKR全球合伙人刘海峰和华裕能创建,管理团队自1993年开始在大中华区进行投资,在过去的26年中,该团队领导了一系列在中国PE界具有开创性的投资项目,扶植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例如平安保险、蒙牛乳业、青岛海尔、圣农发展、远东宏信、中金公司、百丽国际、现代牧业、中国脐带血库、中粮肉食、南孚电池、恒安集团、联合环境、永乐家电、亚洲牧业、启明医疗、MFS等。

在创立德弘资本之前,刘海峰曾任KKR全球合伙人、KKR亚洲私募股权投资联席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华裕能曾任KKR全球合伙人,负责大中华区的投资业务。在加入KKR之前,刘海峰与华裕能曾领导了摩根士丹利在亚洲及大中华区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1

阿里 & 高鑫零售:从热恋到分手

2009年至2015年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势头。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总体规模增长至1.8万亿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在此背景下,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正式提出新零售,并称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商这一说法,只有“新零售”。自此,以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便开启了对传统零售业态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7年,阿里巴巴首次入股高鑫零售,斥资约224亿港元,持有36.16%的股权;2020年10月,阿里进一步增持高鑫零售股份约至72%,正式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总投资额也达到了近500亿元。

2020年5月,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接棒黄明端执掌大润发。随后的几年中,林小海着重布局互联网和新零售业务。同年推出小润发,定位新零售社区型生鲜超市,首店于2020年7月15日在南通开业,4000余个SKU,生鲜占比高达60%。根据公司规划,2021年计划开出200家小润发,然而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数据显示,2022年初,小润发门店约为100家。发展至今,小润发陷入停摆。

2022年,高鑫零售出现首次亏损。数据表示,2022财年-2024财年,营业收入为881.34亿元、836.62亿元、725.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6亿元、0.78亿元、-16.68亿元,这也为阿里的出售埋下了伏笔。

2024年3月,市场上有关大润发、盒马等新零售线下资产被收购的消息开始流传,虽在当时被相关方否认,但到了10月份,高鑫零售还是正式发布了公司有买家有意收购的公告。

2

高鑫零售:难逃被时代抛弃?

在零售行业的历史上,大润发曾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自1996年在中国台湾成立,1997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大润发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迅速扩张,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型连锁量贩超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曾经的零售巨头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经,大润发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传统市场的新鲜、量贩的便宜及百货公司的舒适便利融合在一起,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人民币的营收超越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零售百货业的冠军。这一成就标志着大润发的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商的蓬勃发展,传统零售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润发也未能幸免。从2012年起,大润发开始面临线上竞争的严峻挑战,尽管尝试推出自有线上平台,但始终难以与电商巨头抗衡,导致商超销售不断下滑。

随着阿里的加入,大润发尝试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适应新零售的趋势,但转型之路并不顺利。从2022财年起,大润发首次出现亏损,遭遇了严重的财务挑战。尤其是随着社区团购、硬折扣等新业态的兴起,以大润发为代表的传统商超业态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大润发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如加码“中润发”(大润发Super)及“M会员店”,同时拓展线上业务,但效果始终未达预期。传统连锁商超的衰退已成为普遍趋势,大润发的自救行动似乎并未能扭转局面。

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曾感慨:“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这句话道出了大润发的无奈与悲哀。在新零售的大旗下,大润发的转型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成功,反而显得摇摇欲坠。

3

阿里的“下下策”?

阿里此次的急切之举,深层次反映出其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战略调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格局瞬息万变。过去那种全方位、大规模的业务扩张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聚焦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阿里意识到,虽然旗下业务众多,但真正能够支撑其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还是那些具有深厚技术沉淀和海量用户基础的核心业务。例如,淘宝、天猫在电商领域的品牌认知度极高,阿里云在云计算技术上的积累也是有目共睹。通过剥离一些与核心业务协同性不强、或者在现阶段盈利困难的边缘业务,阿里能够将更多的资源 ——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核心业务的升级与创新上。

另一方面,适应市场新趋势刻不容缓。当下,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于购物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丰富性和价格的低廉性,更注重购物过程中的体验感、商品的品质以及与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契合度。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日益迫切。

阿里看到了这些趋势,急切地想要调整战略布局,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电商业务中,加大对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研发投入,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行为、兴趣爱好等多维度数据,精准推送商品,提高用户的购物转化率。

在云计算业务方面,将更多的研发方向聚焦于如何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利用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挖掘数据价值。而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就是为了快速筹集资金,为这些战略转型举措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商业江湖,刀光剑影,竞争从未停歇。阿里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国内,还有国际巨头的虎视眈眈。

在国内,腾讯、京东、拼多多等一众企业在不同领域与阿里展开激烈角逐。腾讯凭借强大的社交生态,将电商、支付、云服务等业务与社交平台深度融合,通过微信、QQ 等社交入口为旗下业务引流,给阿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京东则以其优质的自营商品、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在中高端消费市场站稳脚跟,吸引了大量注重品质和购物效率的消费者。拼多多更是以低价策略、社交裂变玩法,在下沉市场掀起热潮,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对阿里的市场份额造成了显著的冲击。

国际上,亚马逊作为全球电商和云计算的领军者,一直是阿里追赶的目标。亚马逊凭借先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完善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其电商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影响力深远。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亚马逊更是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通过吸引中国优质卖家入驻、优化跨境物流服务等举措,与阿里在跨境电商领域展开正面交锋。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阿里必须争分夺秒地优化自身资源配置。131 亿的 “甩卖”,可以让阿里迅速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通过调整业务结构,精简产品线,能够让阿里更加敏捷地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在市场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重新扬帆起航。

展望未来,阿里有望凭借此次资产调整,轻装上阵。在电商领域,通过深耕用户体验、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新兴市场,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商家,打造更加繁荣的电商生态。

在云计算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服务质量,与国内外竞争对手展开差异化竞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当然,阿里的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市场竞争不会因为其一次的战略调整而减弱,新兴技术的变革还将持续冲击传统业务模式。

但只要阿里能够坚守初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优化,相信它依然能够在商业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续写辉煌。而这次的 131亿甩卖,或许将成为其蜕变重生的关键契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快消经纬

微信号FMCG_Insights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