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再遭重创,股价闻声大跌10%,这家光伏跨界者离“深渊”更近了!

2024-12-18 10:49

甘肃 金刚光伏 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刚光伏”,SZ:300093)再遭重创。

12月16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 香港交易所 于2024年12月13日发布的《深股通证券名单更改》,金刚光伏股票移至深股通特别证券/中华通特別证券名单(只可卖出)。

对金刚光伏来说,此时被移除深港通名单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经营困境已经传导至二级市场。12月17日,该公司股价大跌10.31%。

过去两年,由于亏损不断加剧,甚至不得不靠“借债度日”,这家跨界玩家原本就深陷泥潭。如今,它距离深渊又进了一步。

再遭重创

根据公告,金刚光伏公司股票在香港交易所半年度调整考察时不符合相关资格标准,由可进行保证金交易的合格深交所证券名单及可卖空的合格深股通证券名单中移除,并于2024年12月23日生效。

此次被移除深港通名单实际上是金刚光伏过去一年多来经营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

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总营收为7924.7万元,同比下降80.22%,净亏损3.5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02.63%,基本每股收益为-1.62元。

金刚光伏对此表示,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为:公司已进入预重整,资金紧张,接单量下降,营业收入下降。净利润变动原因为:报告期内产能利用率较低,整体成本较高。

如果说2024年光伏行业普遍陷入低迷,金刚光伏业绩大幅下滑“情有可原”,那么在光伏企业普遍赚钱的2023年,该公司竟然依旧陷入了亏损。

财报显示,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净利润-3.62亿元,同比下降34.3%。

对于业绩变动,该公司解释称,光伏行业产业链各环节在2023年加速产能投放,终端产品价格呈总体下降趋势,行业周期波动下竞争激烈。同时公司酒泉基地生产线处于调试、产能爬坡阶段,相关营业成本较高。

由于持续亏损,金刚光伏甚至一度不得不靠“借债度日”。今年年初,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与广州旷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署《借款合同》及《最高额抵押合同》,后者提供2.75亿元的借款,而前者子公司以其部分土地、房产为该借款提供抵押担保。

而这并不是该公司首次“借债”。2023年底,为缓解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控股股东广东欧昊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欧昊集团”)直接免除了其3.5亿元的债务。

之后,金刚光伏又重启定增计划,拟向欧昊集团定增近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今年以来,随着涉诉案件的不断增加,原防火 玻璃 、 安防 玻璃等业务濒临破产,整体负债率升至112%、毛利率降至-201%,严重资不抵债,经营也几乎瘫痪。

事实上,金刚光伏是资本市场的老兵。早2010年7月,该公司前身是金刚玻璃,其登陆资本市场之初,主营业务是安防玻璃。

上市不到两年,金刚玻璃的业绩开始变脸,净利润从上市之初的4400万元持续下滑至2016年的468.4万元。在2018年之前,该公司一直保持着微盈利状态,2019年公司开始亏损,此后几年净利润亏损额度持续增加。

金刚玻璃的业绩还曾遭到质疑。2020年4月,广东证监局查出,该公司于2015-2017年总共虚增营业收入9636.37万元,虚增利息收入2408.3万元,虚增利润1.18亿元。

彼时,时任金刚玻璃董事长庄大建被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还被处以10年证券市场禁入的处罚。

经营业绩欠佳,又涉嫌财务造假,金刚玻璃的股价从2015年的44.95元/股一度跌到2019年的5.13元/股,跌幅度高达776%。

祸不单行。2021年3月,金刚玻璃董事庄毓新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汕头市公安部门刑事拘留,而庄毓新系庄大建的侄子。

在这种背景下,广东欧昊集团接手了金刚玻璃,一场跨界之旅由此展开。

“跨界之殇”

不过,跨界光伏似乎并不能救金刚光伏于水火之中。

2021年,欧昊集团成为金刚光伏控股股东后,该公司便开始进军 HJT电池 组件领域。次年,该公司正式更名为金刚光伏。

彼时,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在2022年价格普涨,硅料价格更是屡创新高,最高突破30万元/吨,相比2021年初的8.5万元/吨左右大涨3倍多,光伏组件市场也是“水涨船高”。

此次跨界在二级市场引起“躁动”,让金刚光伏成为2021到2022年度的超级“妖股”,在一年半时间里暴涨了8倍,其股价从2021年的不到7元/股,暴涨至2022年7月的67.27元/股,累计涨幅高达857%。

2023年4月,金刚光伏与欧昊集团合资设立的金刚羿德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生产项目顺利实现首线全线贯通,首批210半片双面微晶异质结电池片已于酒泉生产基地成功下线。

但实际数据显示,金刚光伏产能利用率只有两成。2022年,金刚光伏电池生产线实际产能为1000MW/年,产量为208.16MW,约占实际产能的20.82%,计划产能1.2GW/年;组件产线实际产能为500MW/年,产量为109.93MW,约占实际产能的21.99%。

金刚光伏因此很快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说明公司电池产线实际产能与计划产能存在差异的原因,及电池产线、组件产线产能与产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并结合多方因素论证公司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据其2023年财报数据测算,该公司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为27.74%,组件的产能利用率为37.34%。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光伏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由于产业无序扩张,导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能供需均出现严重失衡情况。

随着上游硅料价格大降,下游产品售价也呈现断崖式下跌的趋势。InfoLink数据显示,光伏组件价格已经跌破1元/瓦,约为上年同期的50%。为了确保充足的现金流,光伏企业积压的库存不得不进行降价倾销。

金刚光伏的另一大战略性失误是选择了异质结技术路线。异质结电池具有制造难度大,耗银量高为特点,各环节的制造难度都很大,难以与TOPCon抗衡。

在当前光伏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中,N型电池具备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上限,取代当前市场的PERC电池是大势所趋,而N型电池未来可能的三种主要发展方向是TOPCon、异质结电池(HJT)和IBC。

此外,HJT技术路线尚未成熟,扩产整体成本相对较高,尚未形成规模化态势。从研发实力来看,异质结阵营难以与BC或者TOPCon抗衡。

如今, 隆基绿能爱旭股份 的强势推广下,BC技术路线后来者居上,又挤压了异质结的生存空间。异质结本就“不温不火”,如今更是陷入了“夹击”。

此前,金刚光伏开始盲目产能扩张,这也加剧了该公司的经营风险。更为窘迫的是,在融资收紧背景下,金刚光伏的资金链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12月17日收盘,金刚光伏的股价为16.7元,较最高点时下跌了75%以上。

这一次,金刚光伏还能“金刚不倒”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