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4-12-06 08:31
作者| 星星
图片来自官方
呷哺集团亏损进一步扩大,2024年上半年,集团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而2023全年,呷哺呷哺的净亏损为1.99亿元。
与此同时,同行纷纷复苏,海底捞2024年半年报显示核心利润已达27.99亿元,而呷哺呷哺却越陷越深,看来真是掉队了。
上世纪90年代,台湾流行“一人一锅”吧台式小火锅。1998年,台湾商人贺光启将这一模式引入北京,创立了呷哺呷哺(其名称源自日语“しゃぶしゃぶ”)。
2003年非典后,呷哺呷哺的“一人食”小火锅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卫生安全需求。每个单人套餐仅三四十元,价格如同快餐,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光顾。
此外小火锅的高翻台率提升了效率,也稳定了餐厅收入。相比传统火锅,顾客在呷哺呷哺的体验是:等位时间短,上菜快,随来随吃。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被誉为“连锁火锅第一股”,比海底捞早了四年。
但上市后,“亏损”成为呷哺呷哺的关键词。2015年,净利润增幅达到顶峰,随后增速放缓,2018年达到最高点4.6亿元后迅速下滑,2020年仅为183.7万元,同比下降99.36%。餐厅翻台率也从2016年的3.4次/天下降至2020年的2.3次/天。
呷哺呷哺的业绩下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从2014年到2023年,呷哺几乎每年都提价,客单价从44.4元涨至62.2元,涨幅超过40%,导致原有的价格优势消失。
其次,尽管自2016年起,呷哺呷哺转型为“高端”品牌,推出“呷哺+品牌升级计划”,提升品牌形象、店面设计和顾客体验,旨在吸引更多消费者。然而,菜品依然标准化,质量被小龙坎、巴奴、捞王等品牌超越,转型未能有效吸引年轻客群,导致市场流失,最终让呷哺成为了高价低质的代表。
既丧失“平价”优势,又转型失败,呷哺呷哺可谓是自陷困境。而其多品牌、多业务的尝试,也只是“越折腾越尴尬”
近年来,呷哺呷哺推出了新式茶饮、高端火锅品牌“湊湊”和烧肉品牌“趁烧”。然而,门店升级和高端定位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客单价。湊湊的客单价约为140元,趁烧则高达250元。
尽管湊湊对标高端品牌,但其客单价超过同行30元以上,且在竞争激烈、服务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发展逐渐疲软。2022至2023年,湊湊分别亏损7110万元和295.7万元。
呷哺集团也承认,湊湊卖贵了,且“消费降级”趋势对其影响巨大。即使推出小份菜等举措,湊湊的客单价仍高于市场其他竞争者。
再看趁烧,7月24日前后,位于上海龙华会的“趁烧”停业,这也是趁烧在今年连关7家门店后,全国仅剩的最后一家。
呷哺呷哺的高端路线未能成功,错误在于偏离品牌定位,忽视了性价比和独特性,反而让品牌变得“贵且无味”。2020年疫情更是给呷哺集团一击,2021年净亏损2.8亿元,2022年扩大至3.3亿元,三年总亏损约8亿元。
此外2021年,呷哺呷哺前CEO赵怡在个人朋友圈发布公开信后,导致公司股价连续两天创下60日最低,长达两个月的“宫斗”事件使股价连续22次刷新最低纪录。赵怡通过抛售股份套现超4000万港元,这一行为对市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呷哺集团开始主动降价、放缓扩张、优化供应链等系列措施。5月,呷哺呷哺宣称其套餐“价格重回旧时光”,对单人及双人套餐价格进行调整,门店套餐价大部分下降到50元价格带。
然而,一方面,呷哺呷哺的“一人一锅”快餐模式在长期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火锅作为社交活动,更适合多人聚餐,而快餐化定位限制了顾客的用餐体验,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小火锅市场竞争激烈。截至2024年7月,小火锅门店已超过5万家,占火锅总门店的10%。众多品牌通过降价、创新菜品和跨界吸引消费者。
价格竞争成为小火锅的核心。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小火锅人均消费大多在60元以下,激烈的价格战正在给呷哺呷哺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