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南航与14家单位签约打造民航维修首个新型联合创新机制

2024-11-18 10:37

转自: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 通讯员蔡思敏 报道:11月8日,民航维修联合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暨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南方航空、大连理工、华南理工、民航大、商飞客服、科大讯飞、杉数科技、航科院等15家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领导和行业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中,南航依托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与国内14家单位签约,成立民航维修联合创新实验室(简称“联合创新实验室”),构筑连接民航与多方优质科创前沿力量的高速路,旨在搭建前沿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中国民航维修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与发展。

(本文图片均由南航提供)

(本文图片均由南航提供)

“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对释放各方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希望合作伙伴着力统筹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引领、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以人才为主推动力的辐射圈,构建开放协同的民航维修科技创新生态。”南航集团副总经理吴榕新在讲话中倡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对联合创新实验室的成立寄予肯定与厚望。

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各项议题,并首次以企业主导的联合创新实验室为载体,聚焦民航维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中心未来发展建设等主题,就国产民机、数据共享平台、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等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据悉,近年来,南航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维修新质生产力,主动承接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课题3项,累计科技创新攻关92项,自研全球首套兼容空客、波音、国产民机等主流机型的飞机健康诊断“天瞳”系统,为飞机“隔空诊脉”,填补了中国民航该领域空白,实现了从传统预防性维修向预见性维修转变。南航加速突破民航维修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积极融入国产民机事业,做强飞机维修及制造产业,提升深度维修和飞机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前瞻性布局客改货、工程管理与咨询等战略拓展业务,实现了从保障模式向多元发展路径转变。

(转自:中国民航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