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4-11-07 13:32
公司背景:
意达利控股是一家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的公司。目前其主要业务有:汽车业务,主要于中国提供意大利品牌汽车的分销及售后服务,2023 年2 月公司完成对武汉俊逸51%的股权收购;物业投资业务,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于香港的一处工业大楼、一处停产场及公司投资的一处苏格兰的办公楼。2023 年公司实现收入为4750.4 万元,其中汽车业务为1583.9 万元,占比33%;物业投资业务收入为3166.5 万元,占67%。
交易介绍:
公司于2024 年9 月11 日宣布以1.66 亿港元收购瀚德逊汽车科技100%股权,公司将以0.13 港元的价格发行8 亿股份给于瀚德逊原有股东(占扩大后已发行股份的13.13%),同时发行总计6190 万港元的承兑票据给瀚德逊原有股东。瀚德逊承诺2025年综合收入不低于4.64 亿港元,如果低于承诺值将于与公司补偿金额。瀚德逊主要业务为轻资产模式的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目前主要在欧洲市场销售。
收购瀚德逊后公司将延伸自己的汽车业务,将单一的汽车销售及售后业务延伸至整车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OEM 汽车厂家,为公司带来更有持续性的增长。
商业模式及业务
瀚德逊公司充分利用中国汽车的产能及供应链优势,运用轻资产模式发挥自身海外市场优势,整合国内资源实现新能源物流车研发及制造。2023 年公司分与东风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江淮汽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研发端通过传统车厂的现有成熟物流车型作为原型车,公司对其进行核心零部件及欧洲标准的差异化研发及产品认证。
生产端采取整车代工,海外轻资产投入KD 工厂方式,销售端公司与当地成熟经销渠道合作销售产品。公司以此轻资产模式将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固定资产资金开支,缩短研发周期。
公司优势
公司通过轻资产模式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及前期投入,以公司第一款新能源物流车eBOLD 为例,公司采用东风旗下御风产品为基础车型,无需投入资金研发底盘、车身、电子电器架构及整车造型,仅对电池包、智能UI 及针对欧洲各国法规进行了订制与升级。大大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从立项到交付仅需要1 年,且前期投资小于1 亿元人民币,降低风险及公司盈亏平衡点,提高回报和市场容错。预计公司25 年将销售2500辆,实现盈利。
公司研发采用7+N 模式,即公司目前自有7 个核心员工是技术骨干,N 为从研发机构暂时雇佣,目前是40 人。会根据需求向研发机构要人。明年的工作会改名,会增加自有的研发人员大概10-15 人。研发费用率明年13%,后年7%。自有核心骨干:车身2人,电子电器和自动化:3 人最主要技术骨干;底盘:2-3 人。这些都是领导人,具体需要干活的人会从外部抽调过来,未来每个部门都要增加;还会增加自动驾驶部门。
并且公司凭借着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及产能,对比欧洲汽车有显著成本优势,公司目前产品全采购成本大约在19.5-21.7 万人民币之间,在欧洲建议零售价为5 万欧元,较欧洲主要传统物流车竞品实际购买价格低10%。并且在使用全周期使用成本上低50%。 目前公司2024 年收到800 辆订单,2025 年规划订单月2000 辆。
欧洲物流车市场渗透率偏低,增长空间大
随着俄乌战争影响逐渐减少,欧洲经济逐年复苏,商用车新注册辆自2021 年以来逐年增长,2023 年欧洲新注册厢式货车数为147 万辆,同比增长15%;2024 年1-9 月新注册数同比上涨8.5%。但新能源厢式货车的比重依然较低仅为7%。目前欧盟推出的《欧洲气候法》中制定目标: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将要求新车的平均排放量在2021 年水平基础上,从2030 年起降低55%,从2035 年起降低100%,从而加速向零排放出行的转型。因此新能源厢式货车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从目前欧洲厢式货车销量水平看,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销量最大的四个国家,2023 年销量别为38 万、26 万、20 万、15 万,新能源厢式货车销量为3 万、2 万、7000、1 万,新能源占有率分别为8%、8%、4%、7%。均低于欧盟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的19.92%。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低,主要还是因为1)欧洲本土商用车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不激烈;2)从成本端看,由于欧洲整体新能源供应链成本高,新能源商用车在售价是与传统柴油车无价格优势;3)欧洲商用汽车更新周期较长,且需求稳定,没有集中更换新能源商用车的迫切需求,因此新能源商用车更换将是持续平稳过渡。4)市场相对乘用车市场小,且法规严格,尚未被中国出海新能源厂商重视。
因此未来至2035 年,无论从环保碳排放角度或者经济性角度,欧洲新能源箱式货车依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并且欧洲目前并未出台任何针对进口商用新能源车的关税及贸易制裁。
总结
收购瀚德逊对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司转型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商。且凭借着公司的轻资产模式以及中国成熟的新能源车供应链,能够快速的打入欧洲新能源商用车蓝海市场。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正向循环,但公司相比其他欧洲本土车企或国内出海车企依然存在资金、技术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劣势,预计未来公司在技术积累及扩充品牌影响力方面还需更大投入,才能占领市场更大份额。
重要风险
1)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2)欧洲对进口商用车政策风险;3)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