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理想汽车 | 2024Q3业绩发布会纪要【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2024-11-01 18:27

生汽车团队整理了本次理想汽车2024Q3业绩发布会纪要,供投资者参考!

琰究全球汽车】系列纪要精品译文

20240830理想汽车|2024Q2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40523理想汽车|2024Q1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808理想汽车|2023Q2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511理想汽车|2023Q1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228理想汽车|2022Q4及全年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40424特斯拉TSLA.O|2024Q1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40125特斯拉TSLA.O|2023Q4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720特斯拉TSLA.O|2023Q2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40319小鹏XPEV|2023Q4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818小鹏XPEV|2023Q2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524小鹏XPEV|2023Q1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829蔚来Nio|2023Q2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608蔚来Nio|2023Q1业绩发布会纪要

20230301蔚来Nio|2022Q4及全年业绩发布会纪要

01

议时间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1日晚8点,理想汽车发布了2024Q3财报,并召开业绩发布会:

02

议内容

Q1: 理想L系列增程式车型未来的增长空间如何?

A:公司预计明年销售增长将是人民币20万以上市场的两倍。

Q2: 理想汽车车位到车位的自动驾驶功能何时全量推送?城市NOA功能明年是否会随着硬件升级下沉到新款车型?

A: 过去10个月里,理想汽车完成了几个大版本的自动驾驶功能迭代。车位到车位的一键自动驾驶功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全量推送给所有AD Max用户,并一同推送全国ETC不停车通行能力,使用VR模型进行ETC识别;城市NOA功能因需要更强的感知能力和更高的算力,现不支持现款普通车型,后续新车型请保持关注。

Q3: 明年纯电车型的推出时间、价格区间以及月销量预期是多少?有报道称将推出I6,消息是否准确?

A: 详细的产品计划将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正式的产品发布会分享。理想对后续的纯电SUV车型非常有信心,希望它们能在高端市场有所表现。

Q4: 关于CEO的股权奖励,本季度确认了多少,四季度还会有多少?费用预分和时间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A: 截至9月30日,公司交付量加上第四季度预期交付量将达到CEO绩效要求的首批股权奖励标准,即总交付量在最近12个月内首次达到超过50万。第三季度已确认的CEO薪酬费用为人民币5.93亿元,第四季度将有额外的人民币4200万元。每一批奖励意味着下一个500,000辆的里程碑,其费用将与之前相同。

Q5: 四季度销售政策如何?与去年相比,今年四季度销量指引增长较为保守,是否意味着销售政策不会像去年那样积极?

A: 首先,在竞争中,L系列的销售依然强劲,主要得益于公司品牌认知度的增强,超过100万辆的交付量以及自动驾驶能力的快速突破。公司市场份额一直在持续增加,对下个季度非常有信心。第三季度,公司在人民币20万以上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7.3%,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自L6车型发布以来,其月交付量已超过25,000辆,累计交付量超过139,000辆,成为今年新发布车型中销量最好的车型。公司在今年下半年启动了新一轮变革,给予每个地区更多的运营自主权,根据当地市场条件开展特定区域的销售和营销活动,以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因此针对不同省份的竞争和市场壁垒,公司将根据当地条件制定特定区域的销售政策。

Q6: 今年到年底以及明年2025年销售网络的扩张计划是什么?

A: 预计今年年底零售店将达到约500家。今年在实施渠道调整,减少表现不佳的购物中心门店,增加领先和汽车园区的销售中心。到今年年底,汽车园区中销售中心的比例将从2023年底的24%增加到40%以上,在中国的总展示点预计从2023年底的2600多个上升到2024年底将超过3,600个。同时,公司正在扩大在三线城市以及一些关键的四线和五线城市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明年的销售目标将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分享。

Q7: 面对更多增程式车型的竞争,理想L系列在混动产品方面将做哪些提升和迭代?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哪些改进方向?

A: 汽车竞争包括技术、产品、供应链、销售服务等综合经营能力。L系列在未来一两年仍处于青壮年阶段,理想将通过OTA持续更新功能和升级体验,提升产品价值。未来3-5年,最大的变量来自人工智能,包括基于AI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助手。

Q8: 海外市场是否有更激进的战略?如果有,调整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否有粗略的规划,包括重点市场进入渠道的打法?2025年海外市场是否会成为重要的销量增长点?

A: 海外市场对公司非常重要。公司的海外战略与其他汽车制造商不同,目前已经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服务网络,扩大了海外市场份额。关于地区选择,中亚和中东将是公司的首批目标区域。公司将继续探索和评估所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但目前不打算进入西欧和北美市场。

Q9:AD Max版本的销量是否有显著变化?用户体验的反馈如何?

A:AD Max版本的销量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中确实有显著变化,尤其是在价格超过30万的车型中,销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理想L6车型中AD Max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功能从规则算法转变为AI大模型算法,这种转变为用户带来了显著的价值。首先,接管里程显著增加,随着模型参数和训练数据量的增加,MPI(每次干预的里程数)大幅提升。其次,MPA(每次事故的里程数)也在稳步提升,预计端到端版本的安全里程数将达到人类驾驶的3到5倍。最后,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像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自动紧急转向(AEF)等主动安全功能的安全性也显著提升,重大事故数量大幅减少。

Q10:到明年年底,公司的充电站数量预计会达到多少?目前自建和第三方充电站的比例如何?充电站的使用率如何?充电站的增加对毛利率有何影响?

A:公司计划建立行业内最大的OEM充电网络,并在新电动车型上市前拥有绝对优势。公司预计在新车型上市时,运营的充电站数量将超过2000个,并在2025年底达到4000个。公司的超级充电站网络目前覆盖了9条国家高速公路,总长超过54,000公里,覆盖率为63%。到2025年底,公司将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超过1200个超级充电站,覆盖90%的国家高速公路。除了高速公路和城市覆盖,公司还将选择性地覆盖中长途自驾路线,以满足用户的家庭旅行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在城市中建成了超过500个合作超级充电站,预计到明年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3000个。

Q11:在20万以上价格区间的市场中,品牌集中度是否如年初预期?如何应对全品类品牌高端车型和科技背景新势力品牌的竞争?

A:在公司尚未推出纯电SUV系列产品的情况下,公司在20万以上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每季度都在提升,第三季度已达到17%。无论任何品牌进入市场,都会面临能否在其价格区间提供领先产品价值的挑战。公司对长期发展非常有信心,通过增程和纯电产品线的结合,公司将持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在20万以上价格区间占据25%以上的市场份额。

Q12:公司在中大型尺寸的家庭用SUV市场中,是否认为家庭用户的边界已经被触达?是否有其他细分市场的蓝海机会?

A:公司认为对家庭市场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和座舱体验方面的改变,家庭用车的空间和创造力将会更强。因此,公司不急于开拓新的市场,而是希望在现有市场中做得更好。从纯电动汽车的角度来看,30万以上的纯电产品市场仍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像L7、L8、L9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因此,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还是纯电动的角度来看,中大型SUV市场仍有许多机会,公司会继续探索这些机会。

Q13: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和未来规划如何?从中长期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速度是否会放缓?如果放缓,会不会导致各家公司技术差异的缩小?

A:关于自动驾驶的进展和未来规划,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虽然从中长期来看,技术迭代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但公司相信这不会导致各家公司技术差异的缩小。相反,公司会继续专注于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

Q14:公司在智能驾驶方面的研发和未来规划是什么?

A:公司目前专注于监督智能驾驶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目标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无缝产品体验。在智能驾驶方面,公司也在进行人机交互的产品和技术创新。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内测用户,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向所有用户推出。此外,公司已启动L4级别自动驾驶的研究,基于现有技术路线,研究更强的云端世界模型相结合的强化学习体系。公司将持续加大在智能驾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保持在计算能力和智能驾驶里程数上的领先地位。公司认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为车端和云端算力、训练数据资源投入以及大模型算法能力要求的增加而扩大。

Q15:未来公司在降本方面有哪些计划和影响因素?

A:伴随着销量的提升,公司在未来降本方面的空间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采购、技术和折旧等方面。公司将通过优化这些因素来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

Q16: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

A:公司通过端到端的全链条管理来寻找降本增效的机会,这包括技术创新、采购规模经济、减少质量浪费、提高合作伙伴的产能利用率以及更高效的物流配送方式。技术创新方面,公司通过电驱动系统和中央控制单元的集成化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并降低成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搭建了联合创新平台,让合作伙伴更早介入,共同寻找更好的设计和工艺方案,以降低成本。公司始终坚持双赢的合作理念,有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公司通过零部件的平台化设计和集中采购来提升产能利用率,优化成本。公司还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浪费,提高设备的开工率,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