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4-08-15 09:00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富士康能否复制其在手机代工领域的辉煌,还需时间来验证。
作者 | 深水财经社 辛禾
“富士康‘回归’中国内地”,香港《亚洲周刊》近日以此为主题,报道了7月下旬富士康宣布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的项目,以及苹果新款手机iPhone16系列仍将在中国组装的消息。
当年扬言“大陆离不开我,我要去印度建厂去美国建厂”的富士康如今为何又要重回内地?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这次郭台铭并不仅仅是想做手机代工订单,还把眼光放在电车代工、固态电池研发上。郭台铭和雷军一样,也有一个“造车梦”。
两星期招工5万人
距离iPhone16系列产品正式发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郑州富士康的用人需求再次达到巅峰。
7月底,郑州富士康招聘中介陈达(化名)开始忙起来了,陈达告诉记者,生产线用工需求快速增长,工人时薪最高涨到25元,制造车间做满3个月,奖金达7500元。“这两周进厂新员工最少有5万人,还在大规模持续招人。如果后续生产还缺人手,奖金涨到8000元也不是问题。”
“6月还比较轻松,但从7月中旬开始,工作强度直接拉满,平均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新员工大批大批地入职,他们整体熟练度跟不上,导致每个人的工作量接近饱和。”一名富士康组装生产线的员工向时代财经说道。
据了解,郑州富士康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每逢旺季,普工综合月收入为5000-7000元,而在淡季加班少的时候,普工综合月收入为3000元-5000元。
海外市场的“甜蜜陷阱”
时间回溯到几年前,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加速,富士康也紧跟步伐,将部分生产线迁移至印度、越南等国家。这一举措,不管是顺应政治还是时代潮流,总之结果并不顺利。
《金融时报》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爆料称,印度产业巨头塔塔集团在霍苏尔设有一家苹果外壳工厂,其良品率只有50%,换言之,该工厂生产的外壳只有一半能发送给富士康做进一步的组装,而苹果的目标是要实现零瑕疵。
该外媒报道,这家外壳工厂有50%被苹果质量控制部门拒收。这导致印度产的零部件产能很低,甚至会拖累到组装厂的生产能力。
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一大痛点。交通拥堵、电力短缺、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使得富士康在印度的生产周期大大延长,成本也随之飙升。
尤其是电力供应不稳定,工厂在生产高峰期频繁遭遇限电,甚至民间偷电现象也屡禁不止,这些都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富士康为何“归去来”
尽管iPhone产能回流的消息仍待进一步验证,但富士康在大陆加码新能源汽车的业务是确定的。
7月下旬,富士康宣布将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富士康猛回头式的加码投资令人震惊,因为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更能代表富士康对大陆以及河南的重视。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果链转移到越南、印度甚至其它国家都是意料之中的,就算是回流也只能是短期的。
中国除了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高质量劳动力以外,真正让富士康下定决心回归大陆的,其实是大陆高端制造业的大背景,也就是押注大陆的新能源产业。
啥是“新事业总部”?其实重点就是造车。这次投资富士康的重中之重:布局新能源车和电池产业。
郭台铭在掌管富士康期间曾公开表示:“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不能生产制造电动车呢?”
可见富士康很久以来就想分一块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蛋糕,而且富士康可不是光说不做,更是造车路上的“老马”了!
富士康的造车历史可以追溯到2013年左右,它不仅是特斯拉、宝马、奔驰等一线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更是宁德时代的重要投资人。
耗资47亿收购美国洛滋敦汽车,造就了爱驰汽车、拜腾汽车,小鹏汽车、吉利汽车、菲亚特汽车等背后都有富士康的身影。
还亲自打造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Foxtron和纯电动驾驶平台MIH,发布了3款产品。
造车路上多歧路,在国内新能源一众大佬卷的不能再卷的操作下,上面的项目不是难产就是夭折,很多还没被大家知晓就已经结束了。
此次富士康卷土重来,很大原因是OEM造车,虽然富士康的主营业务有移动终端加工,但与比亚迪、蔚小理等全产业链的新能源造车势力相比,席都开了一半了,还想上桌吃一口,大佬们会给你机会吗?
部分内容来源 | 创业人物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