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夜读 | 投资的12个认知误区

2024-05-16 23:50

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投资的科学指的是宏观大势研判、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研究、估值这些可以“计算”的方面,投资的艺术则有关于认知及心性。这两方面同等重要,但是在投资实践中,很多人更注重科学的一面而忽视艺术的一面,导致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检索投资史,我们不难看到,成功的投资家往往也是认知及心性的大师,比如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约翰·邓普顿等,而曾经一时辉煌,后来却一败涂地的投资家往往不是败于科学,而是败于认知。甚至连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在股票投资中巨亏,最终发出那句著名的浩叹:“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

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和心性的缺陷,这是由我们基因进化的进程所决定的。

那么,在投资中都有哪些认知误区主导我们的行为呢?大致有这么12个,想要投资成功就必须破解者12大认知误区。

一、 过度自信

多数人都会犯过度自信的毛病。一项研究对被试者进行了胆固醇测试,数月后追踪被试者对测试结果的记忆情况。测试结果表明,胆固醇偏高、最有可能患病的被试者记错测试结果的概率最高。在他们的记忆中,测试结果比实际结果更好,也就是他们自认为比较健康,而实际情况要坏的多。

心理学家发起的不同心理测试,反映出大同小异的结果:82%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84%的法国男人声称自己是高出平均水准的好情人;2994个公司创始人们认为自己创业成功的几率为70%,但他们却认为别人创业成功的几率只有39%。90%的股民认为自己的炒股水平比别人高。甚至大多数吸烟者认为,他们染上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也要比别人小。我们的过度自信还表现在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当失败时,又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

简言之,每个人似乎都认为自己是属于统计数据以外的人,或者说是命运垂青的幸运儿。对此,18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杨讽刺道:“每个人都相信人终有一死,除了他自己”。亚当·斯密也曾写过:“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会交好运的愚蠢假设过分自负”。然而真相是残酷的。我们尊敬的芒格先生也是一位不留情面的“毒舌先生”,他曾辛辣点评:“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只有20%的人能跻身前五分之一。” 

二、 贪婪与嫉妒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具有贪婪的缺点,而嫉妒则是贪婪的孪生兄弟。它们对投资有十分直接的坏影响。《金融危机史》作者金德尔伯格有一句话十分经典,他说:“最令人烦心、最令人头疼的事莫过于看到朋友发大财”。霍华德·马克斯也说过类似的话:“嫉妒比贪婪更具负面影响,是人性里危害最大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大多难以接受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为什么股市里羊群效应特别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在羡慕嫉妒心理的驱动下走向了追涨之路。这样的心理刺激连牛顿、马克·吐温这样杰出聪明的人也都难以避免。

尤其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一夜暴富的财富故事天天占据着人们的眼球,贪婪与嫉妒就如同插上了会飞的翅膀,“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贪不妒何其难!

三、急于求成

在财富领域,人性着急的特征体现的更为突出。一笔钱放进股市,恨不得下一分钟股票就上涨。年化10%的收益都嫌不过瘾,最好每年都能翻翻。凯恩斯说:“人类本能地渴望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快速赚钱上尤其热情。” 

股民之着急有时甚于猴子。买入一只股票之后就频繁打开行情软件,不停地查看股价走势,或者频繁查看账户。美国有部著名的电视剧叫《宋飞正传》,在这部剧里,宋飞买了一只垃圾股,然后忍不住频繁关注股价,从早关注到晚。当他拿过一份报纸时,他的约会对象告诉他:“这只股票和你之前查看时的价格一样,市场收盘后没有变化,还在下跌。”他则回应道:“我知道,但这是另一份报纸。呃,我想也许它有不同的……消息来源”。据《金钱》杂志的一项调查,22%的投资者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查看自己投资的股票的价格,49%的人每周至少查看一次。

神经科学研究证明,每当我们得到一点奖励,我们的一些神经元就会产生出多巴胺,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喜欢获得正面的新信息、获取他人的赞赏或者物质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礼物),如果我所买的股票每看一次都在上涨,每次打开交易账户代表财富的数字都往上跳了一下,这简直是再令人开心不过了。

四、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一旦某个人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的时候大大提高。

连以理性著称的大经济学家也不能避免这样的心理误区。比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理查德·罗塞特就是如此。理查德·罗塞特非常喜欢红酒,他时常会从拍卖会上买葡萄酒,但无论质量如何,一般出价不会超过35美元一瓶。但是对于他自己收藏的葡萄酒,即使对方出价高达100美元一瓶,他也不会卖。

投资中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本来你并不了解一只股票,但是经过朋友或者专家推荐,你买了这支股票,从那一刻开始你便对这支股票情有独钟。巴菲特讽刺过这种现象:“股票并不知道谁是它的主人。但你却对它寄予了太多的七情六欲:你清清楚楚记得以什么价位买进,你还清楚地记得谁透露了一些小道消息——感情五味杂陈。”然而,盲目的偏爱可能是亏损的开始。

五、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我们时常被第一个听到的数字、第一次见到的场景所锚定,之后在进行选择时总是难以摆脱以它们为参照,哪怕这个“锚”只是随机假定的。自然学家康拉德·沃伦茨在一次实验中无意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一直紧跟着他直到长大。他被幼鹅们当做妈妈了!“幼鹅效应”也是“锚定效应”的一种。

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即都需要一个参照以确立自己的价值或为自己的行动提供指南。“刻舟求剑”中,愚弄那个渡客的参照点就是那道划痕。在投资中,我们是怎样确立参照点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研究发现,参考点与几个因素有关,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历史水平,比如成本价或者历史最高价、历史最低价;第二个参考点是期望值,也就是你的预期价位。比如你买进一只股票希望它涨到20元,20元便是期望值。参考点也可能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比如你的朋友以20元的价格买入某支股票,你便以此为参照。这也被称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追涨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参考点很可能是历史极值,“突破历史最高价我就卖”是内心的潜台词;抄底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参照点是历史最低价,“跌破最低价我就买”是内心的潜台词;而售赢持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参考价则是成本价,此时的内心潜台词变成“回到成本价我就卖”。

六、损失厌恶

心理学界有一个专门的理论来解释心理感受的不对称现象,也就是“损失厌恶”。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给出过这样一个例子:

用抛硬币来打赌:

如果是背面,你会输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会赢得150美元。

这个赌局看起来挺吸引人,因为赌局的预期值明显对你有利。然而,大多数人仍不愿意参与这样的游戏,原因便是卡尼曼所总结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愿望更强烈。

现在将这个赌局调整一下,把硬币是正面的赚钱数值从150美元改为200美元,结果又如何?统计显示,这次很多人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赌局。也就是说多数人的“损失厌恶系数”是2。通俗地解释一下:亏损对人的心理刺激强度是同等规模盈利的两倍,或者说,失去所带给人的痛苦强度是得到所带来愉悦感的两倍。这就是损失厌恶。

由于损失厌恶心理,我们往往会在投资中犯下“售赢持亏”的毛病,在盈利的时候赶紧落袋为安,在亏损的时候却死死拿住,这样很可能加剧了亏损。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