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聚焦时代发展 解构多彩生活

2024-05-07 10:29

转自:石家庄日报

  本报记者 石雅彬

  2023年度河北文学榜近日揭晓,本次评奖依据文学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三个榜单,每个榜单各有10篇(部)作品上榜,上榜作品全部为2023年度最新出版或发表的我省作家作品。

  本期全民阅读版以评奖词为基础,简短解读推荐这些上榜作品,希望带给读者新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体验。

  小说榜:时代的映照

  作为“80后”作家,焦冲的小说《女人四十》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原则,从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中搜集素材,多线条叙事。作品聚焦四位“80后”女性的婚姻、情感状况,在时间推移与空间转换中揭示个体命运的轨迹,写出了现代人生活中看似稳定,实则脆弱、不堪一击的窘状。小说几条线索交织推进,丰富了叙述的容量,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的蓬勃生机。

  当养老成为一个社会性议题,广大农村的老年人,成为一个被“搁置”的群体。刘荣书的小说《安乐之地》延续了刘荣书作品中一直以来的悲悯底色,他无意讲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而是试图采用一种轻松、甚至于接近幽默的腔调,来讲一个直抵“生死”的故事。有生,即有死,这种自然规律,在人类个体生命历程和整体文明历史中,总是如影随形。在这部作品中,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不安和平静淡然,都被从容地、缓慢地消解,跟随着暮夕钟声响起,跟随着水鸟扇动翅膀,飞向永恒的地平线。

  张敦的小说《小秋在大理》聚焦最基层、最艰苦的普通劳动者,作品在“我”和小秋这对工地夫妻对于“换一种活法”的博弈中,勾勒出多重压力下的中年人苏醒于浪漫、清醒于现实的心理潜流,定格了他们勇敢中纠结、执着中放弃的理想花火。

  军人出身的作家言九鼎近两年来,一直在努力刻画一组“谋打赢、胜自我”的军旅人物。他说:“每写战友一次,都会洗涤一遍自我。他们走进了我的文字中,也驻扎在我的骨子里。”此次入选的小说《藏锋》即其一。作者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训练基地的军人,书写他们的牺牲与坚守。作品塑造的技术人员郎啸安形象,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小说机关设计精巧、悬念铺设自然,在那只黑猫命运般地闯入主人公生活之后,我们也将与他一同寻找,重拾那些珍贵的记忆碎片。

  云舒的小说《小石楼》以小石楼为主体意象,通过旧城拆迁中红色金融旧址的保护,牵出七十多年前祖辈舍命守护“地下金库”的光辉历史。作品融家族秘史、革命岁月和都市生活于一体,在细密的叙事和流畅的节奏中完成了一次深情讲述。

  《壶天》是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小说,作家阿英借主人公平原的视角诠释了“莫道冬深无义士,天寒有鹤守梅花”的抗日主题。典雅、优美的文字与摇曳多姿的情节相映成趣,节奏急促而不失灵动,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量。

  苗艺的小说《最后的格格》以生活化的精准叙述,道出了曾经的掌上明珠、府里攒头拔尖的格格,成为空巢老人后思想的悸动。其竭力维护的体面,恰是耄耋之年的虚弱。

  朱阅平的小说《护林侯》以护林人对万亩山林的坚守,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宏大命题。赋予山林、生灵以人态,护林者挽留的烽火岁月,与山林交织缠绕。培植万亩屏障,与开发者冲突、和解,为了村庄的未来,执念坍塌时,亦是希望重生时。

  作为95后作家,贾若萱凭借小说《让我看看你的伤口》第二次入选河北文学榜,作品以两条新闻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努力摆脱生活疴困,面对创伤的故事。小说借一次无力迷茫的追问,勾起一团扰攘混沌的世事。围绕伤口的看与被看,小说以精巧而节制的叙述,道尽了主人公的人生,他面对他人所加的伤口,在“一直向前走的时间”中自我舔舐。

  焦雨溪的小说集《月燃》包含了一个长篇和六个短篇,是同为95后作家的焦雨溪两年中的创作成果,这是一组北方小城及其延长线上的故事,中年男人的油腻无奈,花季女孩的天真忧郁,家庭职场女性的煎熬焦虑,丰富的细节密布于奇妙的情节,诙谐的调侃凸显出人生的悲凉与沉重。对女性微妙心理的成功开掘,证明着作者的才情与自信。

  诗歌榜:心弦的抒发

  我省著名农民诗人白庆国此次凭借组诗《人间》上榜,作品以对感知对象的凝神、领悟和朴素的表达,发现和保存了那些个别的、隐秘的诗意感受,呈于境,感于目,亲乎情,切于事,会于心。

  人到中年的女诗人胡茗茗,对尘世品出了倥偬之味。她的诗歌《到了这个年纪就透明了》“默默万重心,静静嗑瓜子”,心若断崖,虽无老杜之疾厉重锤,却是人生况味的极致写照。该诗源自生活常态的发现,不雕琢词句,诗意随性,天然成趣。

  “原乡”是诗人的必经之路,困于“山”又“逆流出山”是一个人的命运。对于故乡,谁又不是一个浪子呢?诗人天岚的原乡抒情诗作《回望桑干》,文笔简洁干净,意象纯粹,节奏舒展延绵,于烟火气中藏锋,含蓄而有力量。

  诗人石英杰以诗作《晚霞》入选河北文学榜的诗歌榜,评委评价石英杰的诗歌语言节制、纯净,想象丰富却又诗思清晰。易水河既是他诗作独有的标识,又是天下河流的代指,河流的恒久与人类的有限成为他诗歌运思的原点。葆有谦卑之心,讴歌万事万物,他的诗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白月霞的《清晨之歌》以轻盈优雅的诗意飞翔,掠过人间百态;以女性特有的细密感觉,从日常提取诗写元素。文本既有向上的仰望,又有对大地的深情凝视。她的叙述语调迷人,语言质朴却不乏灵动,从而使她的诗歌具有了清晰的辨识度。作者自述:“心上没有诗,就像地上没有花朵。”在尘世中生活,需要诗歌,需要文学世界的庇护。在她看来,写诗的过程,也是对记忆解构和重塑的过程,因此也会对身边的人心怀感恩,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也更加热爱生活。

  在评委看来,女诗人高英英的《人世间(组诗)》是感官经验、生命情绪与活泼心智相遇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亦是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瞬间展开,以轻代重,以简胜繁,练达,空明,令人沉浸。

  作品是生活之诗,也是心灵之诗。诗人孟醒石的《敬畏与迟疑(9首)》将写作与生存深切地同构在一起,体察到的是生命的艰辛庸常,表达出的却是精神世界的坚忍明朗,素朴而又绚丽的语言折射出睿智透彻的诗意,唤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回味。

  诗人四四的组诗《向晚之水(外八首)》以饱满的热情让个体的生活获得了别样的形式感。面对中年生活的碎片化给人带来持久而具体的压力,四四并没有刻意呈现因过度消耗带来的身心疲惫感,而是有意放大生命本身粗粝的激情,在沧桑与纯净、喧哗与孤独之间展现一种诗意的可能性。

  诗人殷常青的诗作《殷常青的诗》既有日常微物之神,又有高远天空与辽阔大地。殷常青以古典诗的姿态,现代诗的方法,探寻着生存的真相,言辞高迈,精神修远,浩然而丰沛的诗写里,呈现出观察者、体验者、沉思者的严肃面容。

  代红杰的组诗《词语的拂晓(组诗)》对具有个人色彩的微观诗意的捕捉颇具特色。无论是伫立的雪人、生锈的钉子,还是转圈的蝴蝶、自得的井蛙,都在诗人词语的打磨中显现出生命的光泽。经由外物的探求而获得生命自觉的方式颇具传统风神,给作品带来一种难得的自在感。

  散文榜:精神的升华

  我省著名女作家梅洁尽管已年近八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前些年,她创作的多部报告文学作品屡获大奖,而近年,其创作的散文作品也让人读之难忘。此次,她的上榜作品《大房山:千古一地》在大气磅礴、情深似海之外,还有历史、有人物、有风物。她笔下的大房山是活的、沸腾的;她笔下的历史人物心怀大爱、百折不挠。作者置身其中,沉浸式的书写,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同悲欢,甚至同命运,令读者动容。

  乡土与生活的关系,为人生提供的模板,是不少散文作家的心之所向。评委评价我省著名作家宁雨的散文《八月黍成》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字,自然,朴素,鲜活,接地气,如草蓬勃,如花妩媚,如穗沉实,如树蓊郁,摇曳出葱茏繁茂的人间景象。庸常凡俗的日常生活总能在她笔下发酵,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令人读之如饮醇醪。

  散文作家苗莉的散文《风从我的耳边吹过》行走于人间的每个角落,把诗意传达给栖居在大地的人类,用心思考乡村与自然的未来,用爱关怀人的尊严与伤痛,在人世间寻找那些被尘劳封锁的光芒,为读者提供了认识自己、反思自己、超越自己的视角和诸多可能性。恬淡从容写纷繁复杂,宁静美好写深情款款,去寻找真诚和平常之上的精神发现。

  燕滦的散文集《拥抱栗树》将作者数十年的生活积累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通过散文的形式,呈现笔端。燕山是故事的发生地,栗树扎根于心田,每一次对栗树的拥抱,都是爱的倾诉和缠绵。作者想以燕山、滦河、长城为背景,以迁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事、物为主角,多线条、多层次、多视角展现冀东乡村的生活场景,再现故乡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精神风貌,用独有的意象、生活的哲理、朴素的愿望、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对家乡热土、风俗人物的深切眷恋和衷心礼赞。

  关注自然,保护生命是许多散文作者不约而同生发出的一种使命感。此次,河北文学榜散文榜中多部作品都聚焦环境保护,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篇章。

  刘利柱的散文集《太行山自然笔记》是一部用精美的摄影、生动的文字构成的太行山动植物图鉴,是一部充满科学精神与异质因子的大散文作品,别有洞天,亮人眼目。作者以贴地观察的方式,展示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与丰富性,阐释了物种之美、生命之妙。

  心盈的散文《湿地天使》凭借宏大背景的微观洞察,清灵绵密的叙事布局,书写了普通民众参与“未来之城”建设的平凡义举。文中,人物鲜活生动,行文隽秀有度,隐述着个人与国家的内在关联,彰显着作家关注现实重大事件的文学自觉。

  近年来,作家冯小军多次创作有关环保题材的散文作品,其散文集《裁一片绿影送给你》关注草木性情,更关注生态环境中人类的行为。这部散文集里分明站立着与我们人类平等的树木、山川、河流和鸟兽,让树成为树,让草回归草,让自然自然而然,而这一切就是让人真正成为人。

  散文作家王继颖说:“衔枝筑巢的喜鹊、攀爬上树的蝉蛹、伏身石径的蜗牛……每每凝神端详弱小的生灵,我都会产生把它们邀进文字里的冲动。”她的散文《车下生灵》将逡巡的目光穿越天空与大地,停留在一个小小角落里,诉说着一只猫与其儿女的悲欢离合,寄托了对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微末悲凉,表达了一种普世温润与关爱。通篇流露着淡淡的忧伤,细腻温婉,悲欣交集。

  柏川的散文集《绝地突围四·二九》角度独特,作者从235个无名烈士墓发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追溯生与死、血与火、汗与泪的抗战岁月,全景式书写了燕赵大地上的一段近现代革命历史事件,资料翔实丰沛,叙事开合有致,渗透着革命先辈和英雄人民坚韧与智慧、牺牲与奉献乃至家国情怀的厚重内涵,是燕赵红色历史开掘的重要收获。

  作为一名诗人,唐小米的散文集《来日方长》,以独特的选材、流畅的文字、生动的描画、犀利的文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虽然偏居一隅,却视野开阔;虽然低调内敛,却文采耀眼。这是埋头耕耘的收获,是冀东大地对她的奖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