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北三县”与北京的文化渊源

2024-04-20 17:35

  ▌嵇立平

  “北三县”,指的是地处北京市与天津市交界处的三个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县级行政区,包括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三地。北三县地域与北京市的通州区只有一河之隔,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风俗相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北三县在地域上曾属于京师顺天府(明清时期北京所设的府制),是与北京连成一体的京畿腹地。“北三县”与北京,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

  连接通州与燕郊的燕潮大桥 本报记者 刘平 摄

  连接通州与燕郊的燕潮大桥 本报记者 刘平 摄

  “大厂”曾为京城的皇家马场

  大厂在元代以前长期属于三河县管辖,其中有零星村落属香河县与通县。至1955年,才正式成立了大厂回族自治县。

  据明代万历年《香河县志》及清代《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大厂原来是一片人口稀疏、水草茂密、土地充足的荒原。明代建文元年(1399),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于永乐十九年(1421)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下诏称北平为“北京”。明朝永乐年间,因大厂地区地域宽阔,距离北京近,朝廷的皇家御马监、神机营先后在此设置养马场,驯养战马,以供军用,被俗称为“大场”。此后明朝政府多次“出旨迁民、以实空地”。许多回族人和汉族人应召由河北沧州及人口稠密的南方迁徙到大厂,在这里开拓荒原,长期聚居。一些随着“燕王扫北”的士兵也携带亲族家眷在此落户,屯垦为民,逐渐发展成村,初步形成了大厂的人口规模,且以回族人为多,并沿用“大场”之名。清代康熙五年(1666),大厂地区又被清八旗的镶黄旗旗主看中,开辟为贝勒牧场,并正式命名此地为“大场”。后来随着土地开垦,农作物收获增多,为了和附近农家麦收时的“打场”一词有所区分,民间遂根据“大场”的谐音逐步演化其名为“大厂”。

  因为大厂在历史上曾属于皇家牧场,水草丰茂,适于牧马肥羊,居住在这里的回汉民众又尤擅牛羊饲养和屠宰加工,畜牧产业历史悠久,生产的牛羊肉鲜嫩可口,所以后来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厂肥牛”和闻名遐迩的京东肉饼均发源于大厂。

  三河市燕郊:天子脚下的御驾行宫

  三河自古以来为京东重镇,据明代《大明一统志》和清代《三河县志》等书载,三河市因三条河流贯穿境内而得名,但究竟是哪三条河现在略有争议。目前公认的是以红娘港(泃河)、鲍邱河、七渡(洳河,又称错河)交汇处而得名。

  燕郊是三河市最西边的一个镇,距离北京最近,与通州区仅一河相隔。根据《三河县志》的记载,燕郊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它地处燕国都城(今北京)的城郊而得名。另有一说法:朱元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燕王封地北平,燕郊因处于北平城郊而得名。燕郊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京东重镇,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专门在此修建了御道,并修建出京东行的首站行宫(位于现燕郊镇政府所在地的行宫村),为清历代帝、后出巡拜谒东陵,或回銮故都盛京(沈阳)歇驾驻跸的第一站,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称。

  据载,燕郊行宫规模宏大,占地约80亩,仿故宫格局,建有三大殿和偏殿。门外左右各建一座朝房,宫墙四角建有4座更房,西北角有5层眺远楼,宫外东侧有御膳房,宫内外共建房359间,均为汉白玉、蓝砖、琉璃瓦,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平时看守的有千总(领兵官)1员,委署千总1员,兵7名。据粗略统计,从康熙十年(1671)至道光九年(1829),天子銮舆东巡前后达十一次,往返驻跸燕郊行宫达七次。从道光十年(1830)至宣统三年(1911),帝后到东陵达19次,均驻跸燕郊行宫。清乾隆十年(1745)早春,乾隆皇帝东巡遇雪,驻跸燕郊行宫,当晚雪霁风停,皓月当空,乾隆月下观月赏雪,诗兴大发,作《御制燕郊行宫晚坐诗》一首,其中有“春宵雪后寒,古月望前洁。雪月成双清,幽斋景殊绝。”等句,写出了燕郊行宫的幽斋美景。乾隆皇帝还亲自为燕郊行宫“眺远楼”御题楹联“树色溪光成静赏,花香鸟语绝尘缘。目同碧宇朗无尽,心与白云散以间。”从联中可见当时燕郊行宫之胜景。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灭亡,燕郊行宫也随之败落,1929年行宫被拆,仅留下一堆砌石瓦砾和两口“龙眼”御井(后在建行宫市场时被填埋)。众多守宫官兵没有了俸禄,只好解甲归田,就地务农,以宫定名,形成了今天的行宫村。现在燕郊仍可看到后建的行宫宾馆、天子庄园和以“行宫”命名的街道“行宫大街”,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是天子脚下、清朝帝后的御驾行宫。

  香河:戏曲文化与京城互传互补

  香河县位于北京东南方向,素有“京畿明珠”之美誉。传说辽代时辽太宗在此地设淑阳郡,时城东南有一条河,掬起河水可闻微香,故名香河。另有传说明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时,一次来到此地(时称淑阳镇)巡视,时值六月,淑阳四面小河环绕,水中芰荷(菱叶与荷叶)盛开,香气袭人。燕王不由大赞:“此处真乃香河也!”香河县由此得名。据《大清一统志》载,香河“在香河县东里许,俗名长沟,种芰荷,多香气,县以此名。”

  元明清三代及民国初,北京城作为京师所在,京剧、评剧、皮影、傀儡戏等各种戏剧曲艺繁兴,名家辈出。香河因地处京畿,受京城艺术氛围的辐射熏陶,不但各种戏曲艺术在县内广泛流传,而且也创造出本土特色的戏曲形式,滋养出风格独特的艺术人才,与北京城内的戏曲文化形成互传互补。

  评剧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有东路、西路之分。香河是西路评剧的一个重要发源地。1900年前后,出生于香河县铁佛堂村的王殿佐与宝坻县莲花落艺人金叶子等人通力合作,结合当地民间小调和冀东秧歌的音乐,创出了评剧新派——西路评剧,时称西路蹦蹦。西路评剧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唱腔曲调奔放明朗,表演粗犷夸张富有喜剧性,与唐山一带的东路评剧形成鲜明区别。王殿佐因为唱戏不惜力,人称“拼命王”,他在香河带出一批蹦蹦演员,创建了较有影响的班社铁佛堂“王殿佐班”。1893年,王殿佐、金叶子等人进入北京,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并曾在北京最热闹的东安市场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

  香河还是京东大鼓的肇源地之一。乾隆年间,香河刘宋镇刘宋村人邓殿奎,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将一板一眼的单一板式改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种演唱板式,并吸收了京剧西皮快板唱腔,被称为“二簧柳儿”(京剧在河北称“二簧”)。邓殿奎的这种新腔在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故被京城人称作京东大鼓。邓殿奎立门户排列宗谱时,以远祖青云峰、近祖李文通为始,排出师门字辈,在香河一带收徒传艺,一脉相传,直至现代,演唱遍及京津冀地区。

  景泰蓝工艺与北三县的不解之缘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而得名,其发展与北三县有着不解之缘。

  在历史上,明代的宫廷御用监、清代的宫廷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明清时期,离京城只有“一箭之地”的大厂、三河等地,一些人为谋生计,赴京城学徒或做工,其中有一部分人被招入皇家内府,学习掐丝珐琅的技艺,逐渐孕育出许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随着清代中后期海禁大开,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景泰蓝制作工艺从宫廷逐步传入民间,除清宫造办处外,民间也纷纷开设了商号和店堂,其中一些即为地处京畿的北三县人所经营。许多到北京打长工的大厂人,也进入同乡人的作坊从事景泰蓝制作,从业者众,成为此后景泰蓝生产大规模进入北三县的历史渊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