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柴油机永远不会消失”

2024-03-28 19:08

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潍柴动力(000338.SZ,2338.HK)董事长谭旭光曾经说过,“当行业上升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上升最快的,利润是最高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当行业下降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下降最少的。”

3月26日下午,在业绩会上,谭旭光公开表示,他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上市二十年以来,潍柴动力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40亿元,增长33倍,累计实现收入1.87万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04年的5.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0.1亿元,增长16倍,累计创造归母净利润936亿元。

目前,潍柴动力已经系统地布局了新能源。然而,谭旭光坚信柴油机永远不会被替代,特别是在大型设备和远程运输领域,其必要性更是不容忽视。持续发力高端市场

潍柴动力主营业务分五大板块,分别为动力总成、整车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物流、农业装备、其他零部件和其他业务。

2023年,上述主营业务分别实现营收938.3亿元、874.56亿元、160.34亿元、78.61亿元、87.7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3.85%、40.88%、7.49%、3.67%、4.1%。

动力系统业务方面,潍柴动力去年销售各类发动机73.6万台,同比增长28%;变速器83.8万台,同比增长42%;车桥74.3万根,同比增长39%。其中,重卡发动机全年销售30.6万台,装机率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至41%,天然气重卡发动机销售12.2万台,市占率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至65%。

数据表明,潍柴动力的动力系统产品均呈高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端市场,以大缸径发动机和液压为代表的业务利润贡献提升。

2023年,潍柴动力的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全面进入数据工程中心、刚性矿卡等全球高端市场,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据了解,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以其高性能和高效率见长。对数据工程中心而言,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发动机来提供持续不断的电力支持。

M系列发动机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确保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能减排成为各个行业追求的目标。M系列发动机在满足高功率输出的同时,降低能耗和排放,这对于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工程中心和矿卡行业尤为重要。

报告期内,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销售超8100台,同比增长38%,其中出口超过5400台。工程机械液压动力总成产品全面突破大型矿挖市场,去年潍柴液压传动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52%。

“国际上的一流企业,卖一台大缸径发动机的服务市场零整比(按照零件单独售卖的价格和整体售卖价格的比例)大概5倍,可以想象整个后市场有多大的空间。”他表示。

谭旭光称,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可以再造潍柴发动机板块。据悉,潍柴已经具备年产2万台的制造能力。潍柴大缸径发动机不仅是卖单机,而是卖机组,随着大数据中心的建造和扩容,逐步向3-4兆瓦发展。“柴油机永远不会消失”

年报显示,潍柴动力加速构建“三新”(新能源、新科技、新业态)业务格局,“三电”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

2023年,公司完成重卡、轻卡、客车专用电驱动总成产品开发,电机功率覆盖50-430kW,功率密度较竞品提升20%以上;高集成度六合一控制器,最高效率99%,集成度较竞品提升30%。

年报显示,搭载潍柴新能源动力总成的整车电耗较竞品低5%,打造纯电总成差异化优势。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此外,公司发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属支撑SOFC商业化产品,热电联产效率高达92.55%,为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提供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多款燃料电池产品实现批量配套,产品寿命达3万小时。

“新能源我们全面布局,做好技术储备,不管是动力电池、氢燃料还是固体氧化物。我们已经具备了经济实力,必须拿出研发费的40%到50%来储备技术,放在‘抽屉’里准备好,可能不会全部成功,但是必须准备。”谭旭光指出。

不过,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谭旭光认为,柴油机永远不会消失,越大越消失不了,特别是在大型设备和远程运输领域,其必要性更是不容忽视。

他举例道,一个49吨的标准重卡,动力电池就得重4吨。“我们重卡行业为了100公斤的轻量化,挖空心思降低底盘重量。试想如果拉着4吨电池每月跑1万公里,客户能接受吗?”

但谭旭光同时指出,在有些地方,钢铁企业、焦煤企业对国家碳排放要求不能达到,法规强制必须要这么做,这是存在的,但新能源替代不了柴油机。

“未来,在商用的新能源车上,会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比如轻卡冷藏车运行区间几百公里,这都是可能的,我从来没否定新能源,但不要把新能源讲得什么病都能治,这是不科学的。”谭旭光称。

潍柴动力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投资项目侧重于研发试验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液压动力总成、新能源产品开发及量产、海洋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方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