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当“久旱”的港股创新药遇上新质生产力的“甘露”

2024-03-14 16:34

3月14日,泰格医药(03347)和昭衍新药(06127)两大港股医药“卖水人”股价齐发力,均出现放量大涨,早盘最大涨幅分别来到30.08%和17.40%。而此次涨幅的催化剂只需要一份大小仅105M的PDF文件。

image.png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A股盘后,市场突然传出一份《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全面促进创新药的研发、审批、使用和支付等关键环节。

虽然该文件并未得到官方认证,但正所谓“久旱逢甘露”,如今新质生产力的“甘露”终于滋润到了许久低迷的创新药行业。

其实CXO卖水人并不是第一批被“滋润”的。3月13日,文件传出当天,港股创新药板块在尾盘集体飞升,如康诺亚-B(02162)涨超17%、荣昌生物(09995)涨超15%,和誉-B(02256)涨超10%,康方生物-B(09926)、来凯医药-B(02105)等一众药企同样集体冲高。此后,和黄医药(HCM.US)美股盘前一度大涨近30%,百济神州(BGNE.US)美股盘前同样拉升近17%。

毕竟,政策端的“全链条支持”对于创新药板块来说,便是“全链条利好”。

从整体出发,五大维度打造创新药新质生产力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该文件被市场称作“国办36条”,其对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看,国办36条的方向主要是从审批层面激活创新药监管职能,随着近年来内创新药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化,产业内部及医药产业链之间暴露的诸如“源头创新能力弱”、“研发同质化现象明显” 、“创新回报不及预期”以及“投融资支撑力度转弱,影响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而自上而下进行医保控费深化改革和药监审评规则优化对创新药产业顽疾的解决也开始乏力。在此背景下,从整体框架出发给出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

此次披露的“征求意见稿”正是从研发端、审批端、进院端、支付端和投融资这五大维度,整体切入创新药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务实给出政策指导。

image.png

而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投资者更关心的则是政策出台后,哪些标的将直接受益。

谁将受益于“全链条支持”?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增长迅速,年均增幅达到15%,但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然偏低。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2022年增长到6.3%,但尚未达到“十四五”规划要求的8%。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基础研究的强度均超过20%,美英两国则高于15%。数据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23年度经费达到486亿美元,占到联邦政府基础研究经费的50%以上。

并且该文件还提出,到2027年要上市10个以上的首创新药(First in Class)药物,并实现海外注册上市的创新药超过10个,强调政策对新靶点、新机制的支持,以及对能够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且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重点研发目录的遴选和支持。

直接受益于该政策的核心研发方向包括:多分子偶联、靶向蛋白降解、免疫调节、基因干预、干细胞再生、微生物组治疗、mRNA 疫苗与核酸药物等新型治疗药物以及具备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的创新药。

在港股创新药板块中,不乏追求硬核创新和源头创新的药企,百济神州(06160)、科伦博泰生物-B(06990)、亚盛医药-B(06855)、加科思-B(01167)、云顶新耀-B(01952)和誉-B、和黄医药和康方生物等一众创新药企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云顶新耀,2024年是云顶新耀向创新自研的转折关键年,将有多个自研产品进入临床阶段,而治疗性的mRNA肿瘤疫苗是公司mRNA平台重点开发的领域。目前云顶新耀正积极挖掘mRNA技术平台的潜力,开发多款针对传染病和肿瘤的新型预防及治疗性疫苗产品,其自主研发的mRNA狂犬病疫苗项目已在免疫原性等临床前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达到临床前概念验证的里程碑。此外,云顶新耀还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商业化规模自产mRNA疫苗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之一。

同样,亚盛医药的核心产品耐立克®作为中国首个且具全球best-in-class实力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在2021年11月获批上市后,迅速填补了国内携T315I突变慢粒患者在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空白。并且该药凭借全球同类最佳潜力的创新属性屡获国际学界认可。去年,耐立克®相关研究获美国ASH年会口头报告,这也是该品种临床进展连续第6年入选ASH年会口头报告。

除了研发端外,文件还指出在审批端鼓励原创药物的研发。强调审批备案信息一网通办,加强国际多中心临床结果互认,缩短审评流程;将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从60日缩短至40日,沟通交流会议等待时限缩短至30日内。

一直以来,商业化困难都是创新药企发展闭环中的“老大难”问题,此次文件则用了较大篇幅在进院端和支付端给出务实的政策导向。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目前国内创新药企面临着进医保报销目录难和进院采购难的困难。

对于前者,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创新药,因价格谈判降价幅度达不到医保部门测算的底价,进入不了医保报销目录。因为与国外90%在零售药店销售的场景不同,我国药品90%在医院和乡村诊所销售,这就意味着若进入不了医保报销目录,新药销售非常困难。此外数据显示,2021-2023年连续三年谈判价格成功的新药,平均降价60%以上,以价换量优势明显。

此外,进院采购难问题同样长期困扰国内创新药企。据IQVIA2022年底发布的报告,全国3300家三甲医院,近五年只有10%左右的医院,采购了列入医保报销目录创新药,其中采购2021年列入医保报销目录创新药的医院只有5.4%。

因此针对此类问题,文件指出,在进院端和支付端,制定鼓励应用目录,优先纳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实行快速挂网,并建立医保支付政策倾斜,增加创新药使用规模。由此大幅提高创新药的入院效率和支付效率,切实解决创新药商业化难题。

在港股市场,手握商业化品种的创新药企如信达生物(01801)、再鼎医药(09688)和复宏汉霖(02696)都将受到该政策的利好影响。

除了在业务层面支持创新药企发展外,投融资层面的支持力度同样在加大。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预期正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大缩水”而迅速回落,融资寒冬的大环境何时改善还是个未知数。数据显示,在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按当前市场公开披露的现金储备信息,如果经营、融资状况未有改善,大约30%港股18A公司在2024年面临现金耗尽的境地。

风投降温,融资成本升高是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797起投融资事件,环比下降16.11%。在融资金额方面,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融资金额约1500.2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22年的2578.7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41.82%。

二级市场上创新药企处境同样不乐观。若按较发行价涨幅排名,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前10的药企中仅有3家企业的股价浮动为正值。此前荣昌生物因“现金流短缺”流言导致港股股价大跌22%,便是市场信心缺乏的典型案例。

image.png

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大幅度下降的后果在于,直接导致未来创新药成果减少,因而增强市场信心,为创新药企吸引投资尤为重要。

而此次文件在投融资层面提出的关键解决方案便在于,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保留资本市场融资通道;推进社保基金在内的养老基金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投资者探索开展创新药投资;鼓励国有创投企业投资新靶点、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港股已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占比整个港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50.8%。也就是说,若企业拥有一定的硬核创新实力,未来“缺钱”或将不再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而这一利好也有望在后续不断提振二级市场信心和公司估值。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