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建设“数字特区”,四川达州还要做好哪些事?丨达州两会圆桌

2024-02-04 21:30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达州,是四川省5个、川东北唯一可建设若干3000标准机架城市内部数据中心的城市,已被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四川)“1+5”整体规划布局。

近年来,达州铆足干劲发展数字经济,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以城市大脑、数字经济产业园、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打造数据算力服务供给区、数字产业集聚区、数字政府示范区,在构建“数据、算力、算法”共享共生共荣的“数字特区”生态体系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着眼未来,建设“数字特区”,达州如何用好政策机遇?怎样扬长避短?还要做好哪些事?2024年的达州市“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聚焦达州的数字经济发展,认真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

【圆桌嘉宾】

牟洪波: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商总会常务副会长

唐俊强:达州市政协委员、万达开产业园区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

王松柏: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志向科技公司总经理

夏茹: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市高新科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兰忻: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黄仁祥:达州市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数字政府

如何扬长避短服务更多老百姓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等工作,都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杭州、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已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达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在达州举行。曾业 摄(资料图)

首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在达州举行。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见识早、行动快,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走在前列。”2023年7月11日,首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在达州启动,达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严卫东介绍,达州是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数字特区”的西部内陆城市。在行动上,达州做到了“快”字当头。达州2019年在全省率先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持续开展数据要素汇聚攻关,统筹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先后编制4个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出台支持“算力+”产业发展10条措施,在全省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扎实开展数据大会战,成为全省数据归集最快、最全的市州,开放数据价值排位全省第一。

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市高新科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茹调研发现,2022年以来,达州聚焦“数据+、算力+、智慧+”三大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先后引进中科曙光、阿里云、华为、百度、启明星辰等国内一线品牌落地数字经济产业园,现已完成“城市大脑”一期及相关应用场景部署建设,安E达APP正式上线运用,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曙光站也于2023年11月全面建成投运。

“在大规模建设算力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达州发展数字经济依然任重道远。”夏茹分析称,达州算力生态薄弱、周边辐射带动力不够、IT行业专项人才匮乏,都是制约达州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她认为,达州应该紧扣国家“东数西算”发展战略,深度聚焦数字研发、数字融合、数据应用及数字人力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云灾备中心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同时,要坚持“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思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标准化、规范化。

“东数西算·数智达州”推介会。曾业 摄(资料图)

“东数西算·数智达州”推介会。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商总会常务副会长牟洪波认为,达州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有成绩,也有短板和弱项,突出体现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为此,他建议以数据共享应用为突破口,以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要建好、用好“城市大脑”,加快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普惠服务高效化和社会治理精准化。

关键词:产业转型

如何培育数字生态推动经济发展?

在达州高新区,达州市委、市政府高位擘画,逐步构建起以达州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一区一廊一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让企业汇集在园区,以园区推动产业发展——这是达州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内在逻辑。基于此,达州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以“园区提质”聚集“数字产业”发展。达州市数字经济局也通过制定政策、全力推进“千企上云”、强化数字企业招引、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到达州投资兴业。

达州市政协委员、万达开产业园区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唐俊强调研发现,达州的电子信息类企业较多,规上企业已达到60家,初步形成了新型显示相关产品、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零部件研发生产等四个产业集群。达州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首先应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然而,达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缺乏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产业配套等问题。

大竹数字经济产业园部分入驻企业。曾业 摄(资料图)

大竹数字经济产业园部分入驻企业。曾业 摄(资料图)

为此,唐俊强建议,首先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通过重大产业化项目带动产业集聚,推进开江光电产业园、天宝锦湖二期、深之蓝(达州)大竹单晶硅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其次,要梯度培育企业发展,抓龙头、畅链条、建集群,培育一批100亿、50亿和10亿元产值的企业集群。同时要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融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集群发展,统筹建设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实施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对于如何加快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志向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松柏则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首先应加快数据共享,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其次,要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智算中心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此外,还要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夯实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同时为民营企业“量体裁衣”,设计定制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在制度体系保障方面,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兰忻,提出了“建立产学研协同制度体系”的建议。他认为,政府应该立足于达州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建立联合管理、委托管理、惩戒监督、激励机制、风险分担等机制,明确划分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增强各个主体合作的保障性和安全感,促进各个主体融合、信任与配合,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机遇。

加强产业技术合作交流,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同样重要。为此,林兰忻还建议,建立跨区域联合产学研中心,为达州产研需求和发达地区智能制造成果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地域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鼓励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加强理论知识指导技术提升。同时,要创建双向要素流动渠道,以产业导向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应用型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逐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提高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

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人才队伍?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和人才。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均发现,达州市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存在技术与人才相对缺乏、职业院校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大家的共识。

达州举行的数字经济发展推介会。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举行的数字经济发展推介会。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市政协委员、四川文理学院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仁祥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刻演变,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不断加速。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达州作为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东数西算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基于此,黄仁祥建议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与推动全国“双一流”高校与四川文理学院合作,做强四川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学院。建立四川文理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整合政、产、学、研、用及各方力量,定制化、体系化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黄仁祥的观点,与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兰忻不谋而合。林兰忻认为,政府应梳理“产业急需攻坚关键问题”和“服务产业急需力量”两个供需清单,引导院校、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平台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智能制造装备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人才输送,夯实人才供需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林兰忻还建议,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吸引优秀科研人才和技术专家。同时,还可建立产学研联合导师制度,加强院校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力量的互动交流,共同指导院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实践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产业需求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达州市政协委员、达州志向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松柏也提出,要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做强智力支撑。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协同”联动模式,对本土数字化领军人才、数字战略管理人才定期培训,不断引入外地高素质、高技能数字化人才。同时,聚焦数字产业发展重点,建立数字人才共享资源池,疏通企业间人才流转和开发共享,对转型能力较弱的企业进行帮扶,实现生态圈内企业协同发展。

达州重点项目数字化监管交互大屏。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重点项目数字化监管交互大屏。曾业 摄(资料图)

达州市政协委员、万达开产业园区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唐俊强则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落户企业,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建立“飞地”研发基地,柔性引进和培养研发人才团队。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职企定向培养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育工厂产线技术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操岗位。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