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最全解读!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有何意义?对后市影响如何?

2024-01-30 09:00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央企是稳经济,稳资本市场的领头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是继“一利五率”后央企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有望开启新一轮行情。这要求及时通过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同时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多重政策催化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中特估”新一轮机会,策略上关注分红、股票回购、并购重组等思路。

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有利央企优化市值管理

1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介绍,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在前期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价格实现相关因素纳入对于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关注、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运用市场化的增持、回购等手段来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自22年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利五率、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等相关政策。以三桶油、中国化学等优质央企为代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煤炭等领域央企,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到社会生产各方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本次国资委提出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将有利于央企进一步优化市值管理,也将有利于促进化工、能源相关国有企业及板块价值提升。

风险提示:(1)原油价格上行或下行超预期:原油价格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高度关联且具波动较大,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时,都会影响下游产业链价格价差和盈利稳定性,进而影响部分板块或公司的盈利能力;(2)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国内炼油及化工配套项目较多,可能造成某类产品板块产能局部过剩,进而加剧行业竞争,挤压业内盈利空间;(3)宏观经济波动,全球经济下行:炼化产品下游分支众多且分布较广,与宏观经济形势关联度较高,经济下行可能影响行业产品需求。

央企市值管理纳入业绩考核,关注通信行业

近日,国务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这一改变能够提升央企对市场表现的关注,有助于推动央企的估值水平提升,通信行业央企相关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包括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信科、中国电科等旗下公司。天孚通信、中际旭创发布业绩预告,表现亮眼,体现出海外AI算力建设带来的旺盛需求持续兑现,同时对未来的需求展望积极。800G的稳定交付、1.6T的快速发展以及硅光和薄膜铌酸锂等新技术的突破仍是今年重要的投资方向。

风险分析:国际环境变化对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产生影响,对相关公司向海外拓展的进度产生影响;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影响云计算产业链相关公司的需求;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快速下滑;汇率波动影响外向型企业的汇兑收益与毛利率,包括ICT设备、光模块/光器件等板块的企业;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发展不及预期等;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业务发展不及预期;运营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云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通信模组、智能控制器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地产及央企估值仍有修复空间

本周重点关注,地产及央企估值仍有修复空间。市场表现层面,中字头央企、房地产领涨。盈利层面,1月24年Wind盈利一致预期上调幅度靠前的申万一级行业为商贸零售、汽车。景气层面,新一轮地产供需政策组合拳再发力;央行宣布降准,12月社融平稳;节前猪价大幅上行。估值及交易热度层面,金融地产、中字头央企热度上行明显,美股估值接近2022年年初高点。

市场表现:本周(1.20-1.26)低市盈率、大盘、金融地产风格表现居前;高市盈率、小盘、消费风格表现相对靠后。主要股指中,红利指数、上证50、上证指数表现居前;宁组合、科创50、创业板指表现靠后。行业涨跌幅上,房地产/建筑装饰/石油石化涨幅居前,美容护理/电力设备/电子跌幅居前。热门概念中,中央头央企涨幅一骑绝尘。

盈利预测变动:1月24年Wind盈利一致预期上调幅度靠前的申万一级行业为商贸零售(+2.24%) 、轻工制造(+0.75%);下调幅度靠前的行业为房地产、农林牧渔、社会服务。数字经济产业链细分方面,以Wind一致预期看,24年盈利预期排序:显示面板(292%)>光模块(68%) >半导体封测(67%)>半导体材料(48%)>SAAS(46%)>数据安全(45%)>网络安全(44%) >数字政府(42%)。

行业景气核心指标变动:1)价格上行:钢铁、铝、玻璃、焦炭、布油等;价格下行:焦煤、水泥、铜等;2)大金融:地产方面,新一轮供需政策组合拳再发力。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拓宽;金融监管总局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住建部表示各地城市将被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1月27日广州市取消120平米以上住房限购。银行方面,央行宣布降准,12月社融平稳;3)高端制造:汽车方面,剔除基数影响车市销量增速有所走弱。据乘联会,1月1-21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22.7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46%,较上月同期下降4%;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8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6%,较上月同期下降21%。剔除基数影响后,1月15日-21日销量较2022年低约12.1%,降幅有所扩大。光伏方面,中上游涨价情绪酝酿。4)消费:必选方面,节前猪价大幅上涨。可选方面,节前动销高峰来临。

估值水平及交易热度:主要宽基指数股权风险溢价均位于7年90%分位上方;全A/全A非金融两油/上证指数估值分别处于5年2.7%/6.6%/14.5%分位数附近;创业板指/宁组合分别处于市盈率5年0.0%/0.0%分位数附近。交易热度方面,金融地产、中字头央企热度上行明显。全球估值水平方面,当前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估值已接近2022年年初水平。

1)数据统计存在误差:报告数据均由Wind数据库、Datayes等数据库导出,可能存在第三方数据库之间口径不一致的偏差问题。同时由于数据存在滞后性,如10月25日披露数据仅反应9月行业情况,因此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得到结论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2)海内外经济衰退:当前海外处于经济衰退周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将影响部分行业需求表现。3)市场流动性风险:股价行情需依赖资本市场流动性支持,流动性风险恐导致估值下行。

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推荐关注低估值建筑央企

本周多重因素利好驱动板块行情,建筑指数上涨6.9%,跑赢大盘4.9个百分点。1月23日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我们认为此举将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望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行情。同时本周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广州放松120平以上房产限购,各级政府政策利好频出,经济复苏有望加快,我们推荐关注同时受益于国企改革和政策利好的低估值建筑央企。

行业动态信息

行情回顾:本周中信建筑指数上涨6.9%,沪深300上涨2.0%,板块指数跑赢大盘4.9个百分点。建筑子板块中,基建建设涨幅最大,跑赢大盘8.9个百分点。本周涨幅前三公司为华建集团(+37.0%)、中国海诚(+25.2%)和中铝国际(+22.6%)。

融资情况:1)专项债:本周地方政府专项债融资总额1639亿元,到期地方政府专项债354亿元,专项债融资净额1285亿元。其中,2024年内累计新增专项债发行总额261亿元,2024年发行进度0.7%。2)城投债:本周城投债融资总额763.9亿元,融资净额-45.9亿元,较上周增长245.0亿元。3)土地出让金:本周百城土地成交金额228亿元,2024年累计同比下降59%。

行业要闻:1)国资委:强化投资者回报,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推动气电、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快推动已核准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财联社)2)住建部: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财联社)3)央行: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大规模集中发行,支持项目集中建设方面有充足空间;(财联社)

行业观点:本周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将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望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行业;本周各级政府政策利好频出,我们推荐关注同时受益于国企改革和政策利好的低估值建筑央国企。

风险提示:1、 施工进度受资金到位情况、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有可能出现延误进而影响收入确认;海外工程建设进度还受当地政治、安全环境影响。2、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对建筑企业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房地产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当前土地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较大幅度下滑,对基建资金来源造成不利影响;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开工较大幅度下滑,影响了房建企业的新增订单,而竣工面积下行,影响了装饰装修企业的订单,相关建筑子板块企业业务发展受不利影响;3)房地产企业的暴雷,对存在房地产企业应收款、房地产开发项目存货的建筑企业带来减值压力。3、 新能源业务拓展可能不及预期。部分传统建筑企业布局新能源咨询、工程、运营等新领域,但该领域较为依赖政府资源及自身专业实力,可能存在拓展失败的风险。

如何看央企改革新一轮机会?

核心观点:央企是稳经济,稳资本市场的领头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是继“一利五率”后央企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有望开启新一轮行情。这要求及时通过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同时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多重政策催化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中特估”新一轮机会,策略上关注分红、股票回购、并购重组等思路。

事件: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此番言论,让中字头个股短时冲高,大量中字头个股涨停。

简评: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宣布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随后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随着近期一系列加速资金入场、改善A股市场的举措密集落地,而市场资金面也有望在前期沪深300ETF放量的铺垫、央企改革政策叠加降准的催化下,迎来转机:

1)业绩考核体系再度完善,加速央企价值重估:日前,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发言人表示,2024年将继续坚持“一利五率”目标体系,明确“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相较2023年的考核要求,强调了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也需协同利润总额增长。本次市值管理是对健全央企考核体系的一大举措,有助于倒逼央企加速专业化经营,央企市值管理的能动性将进一步强化,现金分红、回购和资产重组等举措将进一步加强。

从二级市场上看,央企上市公司有望受到资金的更多青睐,央企进而能通过提高杠杆效应和增加投资者回报实现自身净利润总额的增长和“五率”中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的优化,基本面改善的同时,更加完善且更与二级市场估值体系更契合的业绩考核体系将逐步形成,“业绩改善-二级市场回报增加-资金流入-业绩改善”的资本市场投资正向循环有望推动央企实现盈利端和估值端的向好演绎,助推央企快步进入价值兑现阶段。

2)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标准:我国市值管理的概念最初是在2005年提出,国资委在2005年9月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将市值纳入考核体系;2014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树立了市值管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位置;2022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提出,鼓励中央企业探索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长效化、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上市公司依法合规、科学合理推动市场价值实现,表明国家持续推动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标准。近日国资委再次传递出“深化市值管理纳入考核标准”的信号,代表国家对市值管理纳入考核的态度从“鼓励、支持”转变为“深入、要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央企改革。

本次特殊点在于,首次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而非之前三次提到的企业考核,更加强调央企市值管理对市场情绪的引导作用,明确提出要加大现金分红力度,将央企负责人的利益与央企市值深度挂钩,迫使负责人高效地治理企业,逐步形成“高效治理-业绩改善-市值管理有效-负责人利益增加-高效治理”的良性循环,提升中特估央企的核心竞争力。

3)现金分红规模提升空间充裕:2023年以来A股低位震荡下高股息策略占优的背后是投资者对相对稳定收益的偏好,2023年中证央企指数股息率为5.38%,明显优于其余各主要指数。央企作为低估值、高股息股票的主力军,分红比例仍有充盈的提升空间。此外,国企分红进一步扩大还受到资本市场价值重估和财政端需求缺口的双驱动,一是央企扩大分红有望加快市场充分认知央企盈利的稳定性,进而稳定市场预期,二是由于国企分红流向财政“四本帐”的过程有特别的二次分配制度,优质国企分红率系统性抬升有望部分解决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形成的基本养老金缺口。

4)增持、回购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股票回购的核心目的是稳定股价,大多数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相结合,且作为上市公司维稳股价的手段之一,回购增持有利于想市场传递积极向好的情绪,彰显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此番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负责人业绩考核,是国家对稳定央企股价的有力手段,进一步维稳市场走势,有立竿见影的护盘效果。而通过增持、回购等市场化手段,不仅可以维稳股价走势,更预示着中央负责人对企业的信心,而央企的市值占比较高,其股价的企稳可以熨平股市情绪,具备一定的带头作用。回购后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更可以进一步将员工利益与企业挂钩,激励企业盈利能力走高,稳定了企业预期。

5)做优做大,加大并购重组力度,发挥央企“顶梁柱”作用:2023年国资委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并表示将以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目的,进一步推动重组整合工作。央企经过有效重组整合,对资源配置效率有着直接的提升,聚集并创新了资源力量,未来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对股市而言,央企的有效重组整合将带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资源的高效分配有望增厚企业盈利,进而助推市场上行。同时,重组整合有利于“去其所短,取其所长”,构成协同优势。且我国国情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组整合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增强央企在股市中作为“国家队”的力量,无论是推动产业发展,还是稳定助推股市行情,“国家队”力量的壮大无疑都是国家“金融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购重组有望成为后续央企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助力提高央企核心竞争力,扮演好“压舱石”的重要角色。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风险。如果中美关系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中美之间在政治、军事、科技、外交领域的对抗加剧。同时俄乌冲突、中东问题等地缘热点可能面临恶化的风险,如果发生危机则可能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2)国内经济复苏或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如果后续央企改革力度较为谨慎,国内降准传导效果不及预期,且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迟迟难以恢复,经济复苏最终证伪,那么整体市场走势将会承压,过于乐观的定价预期将会面临修正。

(3)海外美联储紧缩程度超预期。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保持韧性,劳动力市场、零售等经济数据表现亮眼,那么美国衰退风险或将面临重估,同时通胀风险也将面临反弹,美联储紧缩抗通胀之路继续,全球流动性宽松不及预期,国内权益市场分母端难免也将承压。

编辑/Jeffrey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