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4-01-17 23:56
编者按:巴菲特巧用认沽期权抄底可口可乐是期权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一个经典案例,事实上,巴菲特对于期权的使用远不止于此。
很多投资者都视巴菲特为自己的偶像,伴随巴菲特的形象出现的,总是“股神”、“价值投资”、“世界首富”等一系列大词。实际上,巴菲特还是一个期权领域的投资高手,善于利用期权来规避风险、增强收益。
接触过期权的投资者一定知道,期权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可以用来锁定标的证券未来的买价或者卖价。通过“期现联动”的方式,投资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
百闻不如一见,就让我们通过公开资料中巴菲特运用期权进行投资的实际操作,来看一看“股神”如何使用这个灵活的投资工具实现投资收益。
巴菲特与高盛的期权故事
由于认购期权的价值是建立在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的前提上的,此时作为投资人的巴菲特和被投资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当巴菲特为被投资公司注资时提出无偿获得被投资对象的认购期权的条件,被投资的公司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那些在金融危机时获得救助的公司,毕竟危机时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金融巨头高盛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华尔街一片风声鹤唳,每个投资者都在揣测哪家投资银行会步雷曼兄弟后尘而破产倒闭。就在此时,巴菲特逆势出手,拯救高盛避免破产威胁。这笔投资犹如一针强心剂,不仅挽救了高盛,同时为华尔街重铸信心,间接挽救了整个美国金融系统。
此时,作为白衣骑士登场的巴菲特给高盛开出了如下投资条件:
一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以50亿美元购买高盛的优先股,股利是每年10%;
二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无偿获得高盛股票的认购期权,可以在投资后的5年内,以115美元一股的价格买入50亿美元的高盛公司的普通股票。
根据协议,巴菲特购买的高盛优先股规定每年支付10%的固定股息,折合为每年5亿美元。另外,在赎回时,高盛要额外支付10%的溢价,就是5亿美元。赎回之后,巴菲特获得高盛的期权,可以在2013年10月1日之前以115美元/股购买4350万股高盛股票。
按照4月18日高盛收盘价154美元/股计算,如果巴菲特在当天就行使这些期权,他可稳赚约16.5亿美元,加上股息和溢价,巴菲特两年半的投资回报大约为3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68%。而同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回报率约为10.1%,标准普尔500强指数回报率则只有7.7%。
高盛CEO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感激巴菲特在危难时刻出手相救。但是巴菲特的投资对于高盛来说代价昂贵。
当金融风暴逐渐平息,高盛也扭亏为盈,高盛便迫不及待地赎回巴菲特的投资,将50亿美元拱手奉还。早在2010年年初,高盛已经向市场发行利率仅为6%的公司债,新股发行也在计划中,另外,美联储向银行提供的隔夜拆借也为银行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
回购巴菲特投资对于高盛高管而言还有其他好处。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在2011年10月或优先股赎回前,贝兰克梵和公司高管,以及相关人员所拥有的高盛股票不得售出超过10%。这一规定大大限制了公司高管将公司股票兑现的机会。
每天入账就有约140万美元!
2010年10月,高盛曾向美联储提出申请赎回投资,但美联储没有批准这一请求。为了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储备,美联储限制银行发放股息。2011年3月18日,高盛与其他几家银行通过了美联储的压力测试,获准可以回购股票和向投资者支付股息。高盛随即决定先赎回巴菲特的投资。
当天,巴菲特便接到贝兰克梵的来电。“这个事情已经开玩笑很久了。”巴菲特说。“现在终于是时候了。”贝兰克梵回应道。
巴菲特一直公开表示,想尽可能长期持有高盛的优先股投资。在他2009年和2010年致股东信中还特别强调了这点。毫无疑问,这笔投资的回报非常诱人,单单股息一项,巴菲特每天入账就有约140万美元。
在2010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当着4万名股东算了一笔账,“高盛每秒钟给我们支付15美元,”巴菲特说,“滴答、滴答、滴答……手表的声音变得如此悦耳。”
巴菲特投资高盛的时候,股价大约是90-100美元一股。金融危机结束后,高盛的股价上升很快,5年内股价基本上在150美元左右,目前已经涨到了380美元。他的认购期权由虚值变为实值,按保守估算,在2010年时,巴菲特的获利已经有大约20-30亿美元。
同时,由于高盛最后以回购巴菲特的优先股,并递送435万股高盛普通股结束交易。巴菲特的这个零成本认购期权,换股后的最近市值大约90亿美元,这里还没算上他在持有优先股的几年中每年5亿美元的优先股股利。
本文综合上交所期权之家、第一财经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