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I热潮未能触及的角落:美联储推动的创业泡沫在2023年破灭

2023-12-29 10:59

尽管今年AI热潮推动相关企业迅速融资,但在人工智能之外的领域,科技行业仍在为2020年以来美联储低利率政策时期的创业泡沫“买单”。

具体来看,美联储在2020年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激励投资者冒险,押注于下一个重大创新。而在今年,一切都结束了。随着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2年来的最高水平,加上持续的通胀导致消费者缩减开支,企业关注效率,廉价资金泡沫破裂。

风险投资者继续从2021年达到的创纪录融资水平撤退,迫使烧钱的初创公司破产,其中包括共享办公空间WeWork和电动滑板车企业Bird。

WeWork的破产漩涡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这家共享办公空间提供商曾以470亿美元的最高估值从软银(SoftBank)筹集了数十亿美元,但在2019年首次试图上市时遭到了抨击。投资者对该公司半年累计逾9亿美元的亏损感到不安,并对涉及首席执行长诺伊曼(Adam Neumann)的关联交易持怀疑态度。

WeWork最终于2021年通过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而诺伊曼于2019年9月辞职。然而,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低迷的重返职场趋势共同压低了WeWork的财务状况和股价。

今年8月,WeWork在一份证券备案文件中表示,公司的生存能力存在“持续担忧”,并于11月申请破产。WeWork的首席执行官大卫•托利(David Tolley)制定了一项计划,要退出WeWork全盛时期签订的许多昂贵租约。

Bird的破产之路与此类似,不过这家滑板车公司在私募市场的最高估值要低得多,只有25亿美元。Bird于2021年11月通过SPAC上市,股价很快跌至发行价以下。

今年9月,该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退市,开始在场外交易。Bird本月稍早申请破产保护,并表示将利用破产程序促进资产出售,预计将在未来90至120天内完成。

随着此类企业面临现金流持续枯竭,2024年肯定会有更多的痛苦。纪源资本(GGV Capital)的风险投资家杰夫•理查兹(Jeff Richards)表示,零利率政策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优秀的公司正在表现出色。

12月25日,理查兹在社交平台上表示:“2024年是我们最终埋葬‘21年零利率政策独角兽’的一年,我们将开始谈论一批新的伟大公司。”“这些好公司从未被高估,经营良好,持续强劲增长,并有伟大的企业文化,它们会在2025年迎接IPO的到来。”

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平均每年约为300亿美元。当美联储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时,大型基金经理失去了在固定收益领域获得回报的机会,而科技进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大幅增长和股市的持续牛市。

渴望收益的投资者涌入风险最高的科技领域。从2015年到2019年,风投公司在美国平均每年投资1112亿美元,几乎每年都创下纪录。这种狂热在2021年达到了顶峰,当时风投公司向科技初创企业投入了3450多亿美元,超过了他们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的投资总额。

资本市场也面临挑战,在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创纪录的两年之后,过去两年几乎没有哪家科技公司上市。

今年为数不多的几家科技公司IPO并没有激起多少热情。食品杂货配送公司Instacart在大幅削减估值后,于9月以每股42美元的价格上市。自那以来,该股已下跌逾20%,周三收于23.84美元。

孙正义(Masayoshi Son)的软银(SoftBank)是WeWork和其他几家在过去几年破产公司的主要投资者。今年9月,软银让芯片设计公司Arm以6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此次发行为软银提供了一些急需的流动性,软银在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了Arm。

Arm的表现好于Instacart,自IPO以来,其股价上涨了52%,周三收于77.47美元。

许多银行家和科技投资者都指出,2024年下半年是IPO窗口重新开启的最早机会。到那时,企业将有两年多的时间来适应科技行业投资环境的变化,这些企业更关注利润而不是增长,而且还可能从美联储的降息中获得提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