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年内港股退市公司数量逼近去年全年 近八成为强制除牌

2023-11-12 21:06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毛艺融

    今年全年港股公司退市数量有望超越去年。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2日,共有46家公司从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退市,累计市值达1189亿港元。而2022年全年港股公司退市数量为47家。

    从退市类型来看,包括强制除牌(被取消上市地位)37家,私有化7家,自愿撤回上市2家。其中,强制除牌的公司占比接近八成。

    私有化退市的7家公司里,除了达利园食品、金鹰商贸集团的总市值超过百亿港元,其余5家均为百亿港元以下的中小市值公司。其私有化原因主要是股票长期成交低迷,股权融资能力不足,难以维持上市地位。

    被强制除牌的37家公司均为百亿港元以下的中小市值公司,其中有16家公司的市值低于1亿港元。其行业分布较为多元,包括地产投资、影视娱乐、酒精饮料等。

    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和香港创业板(以下简称“GEM”)《上市规则》9.14A条,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而港股公司停牌的原因大都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因重大失当行为而未能刊发财务业绩或内幕消息、上市公司无法维持业务运作、财务报表附有无法表示意见及否定意见,以及公众持股量不足,或者被香港证监会指令停牌。

    此外,港交所为停牌公司设置了补救期。在补救期内,公司应该按照复牌指引刊发财务业绩,证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并进行审计师要求的独立内部监控调查等。根据《上市规则》除牌条文第6.01条规定,在特定补救期内,若发行人未能在补救期前结束补救问题并复牌,港交所可取消上市地位,或立即将发行人除牌。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港交所连续停牌超过3个月的上市公司达77家,其中主板60家,GEM17家。预计年内仍有公司面临被强制除牌的命运。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长期停牌意味着上市公司将无法在公开市场进行再融资,而投资者也因为停牌无法交易,丧失了投资主动权而带来损失。

    高合资本合伙人孔庆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停牌对于很多财务造假公司的大股东而言,意味着得到了“以时间换空间”的喘息机会,而中小股民却因为股票无法变现遭受损失。

    今年以来,港交所频频出手,展现出净化市场的决心。仅10月26日当天,港交所就取消了6家公司上市地位,包括中国创意数码、天山发展、海升果汁、新海能源、中国数码信息、高银金融。此前8月份,亦有5家公司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事实上,港股市场中的“劣质股”已经在加速出清。自港交所2018年8月修订《上市规则》有关除牌条文正式生效后,港股上市公司退市数量从2018年的4家增至2022年的47家。

    香港证监会过去数年持续打击“造壳”,引入更严格的退市机制以及优化反向收购规则,以减少炒“壳”行为。今年9月26日,港交所曾刊发咨询文件,就GEM上市改革征询市场意见,简化转板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孔庆勋建议,港交所可以引入ST机制,对于未按时发布年报的港股公司进行ST而非直接停牌,一些因存在财务问题未能按时发布年报的公司将会正常交易,进而股价下跌,小股东因为股份数量少更容易止损,大股东往往有着股票质押,很可能当天就因质押平仓失去公司控制权。如此,让中小投资者减少了损失,为想在财务报表做手脚的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