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理想汽车(02015.HK)2023年10月销量点评:月交付量首破四万 旗舰纯电新品蓄势待发

2023-11-02 15:57

公司2023 年10 月销量4.04 万辆(同比+302%,环比+12%),月交付量持续攀升,提前完成突破4 万辆的里程碑目标。2023 年以来,销量总计28.46 万辆(同比+194%)。继L9 之后,L8 于10 月20 日实现第10 万辆交付。MEGA尚未正式发布,已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具备爆款潜力。公司CEO 李想通过个人微博表示,月交付4 万辆里程碑达成后,将在23Q4 冲击现有增程车型合计月交付5 万辆的目标。考虑到公司后续车型的推出节奏,以及公司产品在空间、智能化、充电网络的布局与落地,我们持续看好其销量及市占率的提升,维持公司2023-2025 年36/66.5/105 万辆的销量预测,给予公司美股目标价45 美元/ADR、港股目标价176 港元/股,维持美股及港股“买入”评级。

10 月销量同比增长302%,月销首次突破4 万辆。公司发布10 月销量数据,1)2023 年10 月,理想汽车销量40,422 辆(同比+302%,环比+12%),月销首次突破4 万辆大关,公司2023 年以来销量总计284,647 辆(同比+194%)。2)自首辆汽车交付至2023 年10 月底,公司累计销量达541,981 辆。L9 连续13个月成为大型SUV 销量第一,L7、L8 连续6 个月稳居中大型SUV 销量前两名,L9、L8 累计交付量均超10 万辆。3)公司CEO 李想通过个人微博表示,23Q4现有三车型(L9/L8/L7)的合计月交付目标为5 万辆。考虑到公司产品在空间与智能化高性价比,以及未来产品矩阵扩张节奏,我们认为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高,维持公司2023-2025 年销量预测分别为36/66.5/105 万辆。

L9:9 月销量1.18 万辆,当前等车周期2-4 周。1)L9 是公司推出的第二款量产车,定位全尺寸SUV,Pro/Max 版本售价分别为42.98/45.98 万元,于2022年8 月开始交付。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9 月理想L9 交付量为1.18 万辆(同比+17.4%,环比+8.7%)。2)公司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11 月1日,理想L9 的交车时间为2-4 周。

L8/L7:销量表现持续强劲,9 月L8/L7 交付量分别为1.1/1.3 万辆。1)L8 是公司推出的第三款量产车,Air/Pro/Max 版本售价分别为33.98/35.98/39.98 万元,于2022 年11 月开始交付。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9 月理想L8 交付量为1.12 万辆(环比-0.3%),Q3 月均销量约1.12 万辆。根据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23 年11 月1 日,理想L8 的交车时间为2-4 周。2)L7 是公司推出的第四款量产车,Air/Pro/Max 版本售价分别为31.98/33.98/37.98 万元,L7 于2023年3 月正式开启交付,4 月为首个完整交付月。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3 年9月理想L7 交付量为1.30 万辆(环比+1.8%)。理想L7 自上市以来(2023 年3月-2023 年9 月)总交付量为8.15 万辆,Q3 月均销量在1.30 万辆。根据公司官网,截至2023 年11 月1 日,L7 交车时间为2-4 周。3)公司CEO 李想通过个人微博表示,下一阶段L7 月交付量目标为2 万辆。考虑到L7 与L8 分别稳居中国中大型SUV 销量第一与第二位(官方微博)、公司产能瓶颈基本消除、以及公司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我们认为L8 与L7 销量有望持续提高。

纯电车型:官方公布MEGA 外观图,有望树立纯电标杆。1)10 月18 日,公司官方微博公布首款纯电MPV 车型MEGA 外观图,该车型基于800V 平台,充电功率可达500kW,可实现充电22min 续航600km;在保证充足车内空间的同时采用子弹头设计风格,有效降低风阻系数。2)根据汽车之家报道,MEGA将于2023 年12 月正式发布,2024 年2 月开始交付。根据公司官网,公司目标将MEGA 打造成为面向中国家庭的50 万元以上全品类销量第一车型。我们认为,作为公司定位超级旗舰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 有望凭借空间与智能化上的高性价比,成为流量新爆款,为公司树立纯电标杆,完善“增程+纯电”的产品矩阵,为销量增长打开新空间。

门店:数量扩张至372 家,销售网络持续扩张。1)公司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10 月31 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372 家零售中心(同比增加98 家,环比增加11 家),覆盖133 个城市(同比增加14 个,环比增加2 个);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15 家(同比减少2 家,环比减少3 家),覆盖210个城市(同比减少16 个,环比减少3 个)。2)展望未来,随着公司产能爬坡与产品矩阵的完善,交付量有望持续提升,销售网络作为交付的重要途经与支撑,其持续扩张亦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我们持续看好公司门店网络的扩张。

风险因素:科技巨头&传统整车厂加速进军智能汽车赛道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特斯拉产品进一步降价导致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风险;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难以招募风险;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导致估值波动的风险;监管趋严导致自动驾驶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毛利降低的风险;车载芯片供应短缺的风险;公司后续新车型、新功能推出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较高Capex 支出导致公司自由现金流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力、智能化领先布局与高性价比,我们认为公司有望成为智能化浪潮的核心受益者之一,下游需求持续超过公司供应能力。随着公司产能爬坡的持续进行,交付量与市占率有望持续攀升。我们对公司前景保持乐观态度,维持公司2023-2025 年36/66.5/105 万辆的销量预测,维持公司2023-2025 年1208/2162/3206 亿元的营业收入预测,并维持公司2023-2025 年83/175/264 亿元的Non-GAAP 净利润预测,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 年PE(Non-GAAP)分别为31x/ 15x/10x。我们看好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参照可比公司特斯拉与比亚迪2024 年36 倍的平均Non-GAAP PE(基于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我们给予公司2024 年19 倍Non-GAAP PE,对应公司美股目标价45 美元/ADR、港股目标价176 港元/股,维持公司美股及港股“买入”评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