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美联储喉舌”最新研判:美联储立场发生重要转变,9月或暂停加息

2023-09-11 12:51

被视为“美联储喉舌”、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在9月10日发布最新文章表示,美联储官员利率立场发生重要转变,很可能会在9月暂停加息,然后更加仔细地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加息。

他在文章中写道,一年多来,美联储决策者一致认为,他们宁愿加息得过多,也不愿意加息得过少——这就是他们对持续高通胀威胁的严重性的看法。

 但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一些官员仍然倾向于过度加息,他们认为之后可以再降低。然而,现在其他官员认为风险更加平衡。他们担心提高利率会引发不必要的经济衰退或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动荡。

利率更加平衡的偏向是由数据显示通胀放缓和劳动力市场不再过热所驱动的。此外,过去一年半实施的异常快速加息预计将继续在未来几个月压缩需求。

9月或暂停加息,但继续预测还可能加息

美联储官员在过去的12次会议中有11次加息,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将利率上调至5.25%-5.5%的区间,达到了22年来的最高水平。他们似乎普遍同意在9月19日至20日的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以便有更多时间观察经济对加息的反应。

更大的争论是什么会促使他们在11月或12月再次加息。在6月,大多数官员预计他们今年还需要再次加息25个基点。

Timiraos表示,预计在9月会议结束时公布的预测很可能显示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息,但他们是否会实施这样的加息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在过去的一年里,官员们一直将有证据表明经济放缓作为暂停加息的理由。随着通胀降温,证据表明经济加速增长又成为加息的理由

这一点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对于强劲经济活动可能减缓通胀进展的风险描述中显而易见。上个月,他两次使用了“可能”这个词,而不是更有力的“将会”,来描述美联储是否会再次收紧政策。他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的讲话中表示,更强劲的增长证据“可能会使进一步的进展面临风险,并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鹰派:今秋应再次加息以防万一

一派官员仍然对通胀感到焦虑,并希望通过今年秋季再次加息以防万一。这些决策者担心结束他们的紧缩政策后,在未来几个月发现其效果不够。如果金融市场被误导以为通胀和利率已经趋于平稳,却得知事实相反,可能会带来特别大的冲击。

过度紧缩也是一种风险,但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低估了通胀。让通胀持续上升确实对经济有成本”。如果事实证明这样的增长对预期的负面影响更大,她表示:“明年我更愿意更快地降低利率”。

“如果我们确实觉得需要加息的话,我不认为再加息一次必然会使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理事沃勒上周表示。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则表示,跳过9月份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停止加息”。

鸽派:焦点应转向高利率将持续多久

另一派官员更支持暂停加息。他们希望将焦点从利率还需要上涨多少转移到当前水平能够持续多久。尽管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以强劲的2.1%年化增长,而且可能在本季度超过3%,但这些官员对此持怀疑态度,特别是考虑到欧洲等地区增长放缓以及过去加息的滞后影响。

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上周在一次讲话中表示:“现在必须权衡通胀持续较长时间的风险与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导致经济放缓超过恢复价格稳定所需的风险”。“我们的政策周期需要耐心”。

自7月份美联储会议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3.9%上升至约4.25%,导致包括抵押贷款利率在内的一系列借款成本上升,并在最近创下了22年来的新高。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美联储加息一样的作用

这些官员还担心,如果再次加息被证明是不必要的,撤销它的代价将比鹰派官员所认识到的更加令人困惑和昂贵。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上个月表示,他希望在未来一年保持利率不变。随着通胀下降,通胀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将会上升。“如果我们适当谨慎,我们有机会将就业方面的损害降至最低。这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损害。”他说道。

夏季以来,剔除最具波动性的价格变动的核心通胀指标持续下降。纽约联储的一项指标从2022年6月的5.5%的高点下降至7月的2.8%以下。其他数据显示,价格上涨的频率和幅度在2021年加速后也有所回落。

微调阶段

Timiraos表示,毫无疑问,在整个计划中,再加息一次和不加息之间的差别可能并不是很大。“其中之一会是正确的,而另一个明显错误吗?我非常怀疑。”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现任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Nathan Sheets表示。“现在剩下的只是微调”。

美联储之外的其他经济学家表示,支出和增长数据可能会夸大经济在放缓之前的强劲势头。PGIM固定收益首席全球经济学家Daleep Singh表示:“这就是政策意外总是发生的方式:对过去的数据过于关注”。

“目前大部分前瞻性指标表明,尽管实施限制性政策仍然合适,但高实际利率所带来的抑制力度可能很快会超出这个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他说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