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这些年·这些人·这样坚守——广西大山教师11年调研采访影像志

2023-09-11 09:22

转自:新华网

拼版照片:广西全州县白宝乡北山村小学的唐广芳老师给学生上数学课(上图),唐广芳老师给学生上体育课(下图)(2016年4月26日摄)。1995年,唐广芳老师在一次意外触电中失去右臂。此后,他艰难学会用左手写字,继续坚守山村教学岗位。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教学点的陶凤英老师指导学生做课堂作业(上图,2019年6月4日摄),陶凤英老师给学生分菜准备吃午饭(下图,2023年3月15日摄)。陶凤英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教学点的老师,在近40年教书生涯里,她先后在9所大山教学点工作过,除了给学生上课,还要给他们做营养午餐。陶凤英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小学的蓝巧春老师帮一名学生脱鞋准备睡午觉(上图),蓝巧春老师课间辅导学生功课(下图)(2017年8月31日摄)。1988年出生的蓝巧春毕业后曾在南宁市工作。听到家乡招聘教师后,她回到了大山。由于有学生寄宿学校,她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还要给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起居。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岐教学点的蔡教宏老师(右)和同事洗肉给学生做午餐(上图,2013年3月27日摄),蔡教宏老师给学生上课(下图,2023年5月17日摄)。蔡教宏是广西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岐教学点唯一的教师,1978年出生,在这所教学点教书已经22个年头。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的黄永勇和黄秀碧课间和学生在一起休息(上图),黄永勇(左一)和黄秀碧在给学生分午餐(下图)(2023年3月22日摄)。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地处山区,学校只有黄永勇和黄秀碧这对“夫妻档”老师。在这里,他们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离家较远住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东兰县三石镇泗爷小学的黄英雄老师在安慰一名因想家而哭泣的寄宿生(左图),黄英雄老师在备课(右图)(2014年9月10日摄)。2014年,时年50岁的黄英雄老师已在大山里工作28个年头,泗爷小学当时有学生31名,分3个教学班,教师只有黄英雄一个人。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在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金鸡源教学点,盘荣在给父亲盘绍卫老师(右)刮痧(上图),金鸡源教学点的盘绍卫老师在课堂上(下图)(2016年4月27日摄)。时年62岁的盘绍卫是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金鸡源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因暂时没有新老师来接替他的岗位,他接受返聘回到已经坚守41年的讲台。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宾阳县王灵镇中心学校七新教学点的王英红老师在吃药(上图),王英红老师给学生上课(下图)(2023年2月22日摄)。王英红老师2017年9月被诊断患有原发性肝癌,随后做肝肿瘤切除手术。2018年7月,病情基本稳定后,他主动提出回学校工作,每天坚持带着抗癌药给学生上课。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大新县宝圩乡那排教学点的覃诚老师给学生上课(上图),覃诚老师(左二)和同事覃永忠老师(左一)陪学生走山路回家(下图)(2017年11月24日摄)。时年54岁的覃诚在边境学校工作已经26年。因患上视网膜血管炎,左眼视力为0.3,右眼视力仅为0.01,但为了学生课程不落下,他坚持每天吃药带病上课。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的石夏月(左三)和母亲粟秋连带着学生在午饭前洗手(上图),石夏月和学生们走在去往学校的山路上(下图)(2022年2月24日摄)。1988年出生的石夏月,2019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教师,到离家30多公里的东良教学点工作,为了兼顾家人和工作,她把儿子和母亲接到学校一起生活。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小学的黄若珍老师(右)和学生准备升国旗(上图),黄若珍老师看护学生睡午觉(下图)(2017年8月31日摄)。当时,准备退休的黄若珍老师在这片大山讲台上已经坚守整整40年,学校有学生寄宿,他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还要给他们做饭,管他们的休息。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天等县进结镇爱乐村龙坡屯龙坡教学点的黄明料老师到附近农家挑水回学校(上图),黄明料老师接受学生教师节祝福(下图)(2015年9月10日摄)。当时,黄明料老师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工作日每天骑着摩托车穿越10公里山路到教学点给孩子们上课。学校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都是他到附近村民家里挑来。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五将镇良风村小学冲尾教学点的龚寿新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上图),龚寿新老师领着学生走出校门(下图)(2022年5月25日摄)。龚寿新从1981年走上讲台至退休,42年时间一直坚守这所教学点,曾获得“贺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刘显岳老师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的家里给学生周雄打饭(上图),朝阁小学的刘显岳老师给学生周雄上课(下图)(2019年12月4日摄)。朝阁小学曾经有百余名学生,到2019年12月只剩下时年58岁的老师刘显岳和学生周雄,成了一所“一师一生”的学校,周雄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住在学校,其间学习生活由刘显岳老师照顾。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的农志鹏老师给学生上课(上图),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的梁碧莹老师给学生上课(下图)(2017年9月7日摄)。2017年,农志鹏和梁碧莹是广西天等县大山里一对夫妇教师,农志鹏是龙含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梁碧莹是龙坚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两个教学点之间被两座大山阻隔,来往不便,他们一家常常只有周末才能团聚。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上思县那琴乡中心小学逢通村教学点的梁志雄老师给学生上课(上图,2019年11月19日摄),梁志雄老师和学生课后走在校园里(下图,2021年6月16日摄)。梁志雄老师2005年被调到那琴乡中心小学逢通村教学点,这里到2017年仅剩梁志雄和三名残障学生。2020年8月,梁志雄老师光荣退休。但三名残障学生无法升学到其他学校就读,梁志雄接受返聘继续留守。2021年2月,逢通村教学点又来两名残障学生,这个教学点成了梁志雄老师和5个残障学生“一师五生”的学校。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义德小学弄豆教学点的蓝启飞老师和学生蓝孟源在升国旗(上图),蓝启飞老师给学生蓝孟源上课(下图)(2015年4月15日)。义德小学弄豆教学点曾有两个年级近30名学生,2015年只剩下蓝启飞老师和学生蓝孟源“一师一生”。工作日,蓝启飞老师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来到这里,为这里唯一的学生蓝孟源上课。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在广西灵川县海洋乡,秦兴国走在去中心岐教学点的路上(上图,2013年3月27日摄)。秦兴国老师在广西灵川县海洋乡安泰教学点给学生上课(下图,2021年10月28日摄)。秦兴国是广西灵川县海洋乡一名山区学校老师,因小儿麻痹症致右脚残疾。从教近30年来,他拄着拐杖已辗转海洋乡4所大山学校。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深潭教学点的赵洪老师和学生打乒乓球(上图),赵洪老师课后辅导学生功课(下图)(2023年5月18日摄)。 赵洪老师41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在兰田瑶族乡的9所学校教过书,他登上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拼版照片:地处黔桂边界的登晒小学师生在课间一起做游戏(上图),登晒小学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下图)(2019年3月12日摄)。登晒小学同属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是黔桂共建的一个教学点,师生有的来自贵州,有的来自广西。1956年建校起,一批又一批老师坚守在这所有“一校跨两省区、两省区辖一校”之称的学校里。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见证这些大山教育“守山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老师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记者采访过的很多老师继续走上讲台。琅琅书声,谆谆教导,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